論語讀書筆記800字,論語讀書筆記800字左右
書名:《論語》
作者: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
大體內容: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做人、處世、治國理政方面的語錄,孔子對商周文化的看法和儒家核心“仁義”思想的概述。閱讀感想:《論語》這本書由孔子和他一部分弟子的語錄構成,從中我們不但能看出儒家的部分政治主張,還能了解到孔子這個人的思想與追求。
在孔子的標準中,君子應該秉承著“仁、忠、恕、孝”等理念。在弟子問他有什么可以終身秉承的理念是,他回答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來孔子認為人與人是平等的,君子不應該把自己不愿意的事強加在他人身上(通常是身份地位低的人)。
回顧歷史,法國《人權宣言》和美國《獨立宣言》也將人人平等作為一項法律的核心內容。而孔子把這一理念作為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要點,在道德上約束人們,試圖讓當權者、地主和官僚通過提升自己內在修養來實現人人平等。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儒家學派的的一大特點——用道德去教化所有人。
《論語》一書極少提及法律與刑罰,而是采取”君子應當怎么做“的勸教方式來勸說他人修身。
也因此,儒家的方法在人人謀私利的春秋戰國時代無法貫徹。
在治國方面,孔子十分看重百姓與農業。他反對季氏對百姓的過度剝削,并認為君主等貴族應該生活簡樸,講究仁義起到對人民的表率作用。
從這里我們能看出孔子認識到了人民的重要性,主張減少剝削來穩固統治。盡管他的主張仍具有一定局限性,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思想已經超出了那個時代。
孔子通過對夏商周三朝的分析得出“天子掌權,天下安穩的時間就長達十世;諸侯掌權,天下安穩的時間就差不多五世;而臣子掌權安穩的時間就更短。”因此,他無比推崇周朝的禮樂制度和堯舜禹等人的品德,認為無論如何天下應該歸屬于天子,諸侯不能逾矩奪權。
孔子這種通過分析前朝來推斷出最佳的治理天下的方式也是一種唯物客觀分析方法,美中不足在于樣本較少,人人平等的觀念只是在道德方面形成,沒有進一步推廣到全體人民。
并且孔子沒有提出天下太平的根本矛盾——階級矛盾。這不只是孔子思想的局限性,更是封建主義社會的局限性。不過他重視農業,鼓勵發展生產力,認識到資源分配不均、地主剝削平民的部分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中含有一定共產主義的概念。這些也足以論證他的偉大。
縱觀《論語》一書,可以看出孔子不但是一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一個改良主義者。《論語》中關于法律的語錄屈指可數,孔子也很少談論到“戰爭””軍隊“等話題。他希望統治者們停止過度剝削,人民服從統治,天下停止戰爭。
但這一切都是他作為理想主義者的幻想,這些在諸侯割據的年代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宣揚他的理想主義的同時,孔子也深知這些難以實現,但他仍舊堅持他的理想,因此我認為他是一位偉大的理想主義者,卻不是一位優秀的改革者。
盡管認識到百姓才是根本,孔子依舊沒有擺脫封建主義的思想,游走于各各統治者之間,期盼他們實施仁政,放下野心。生活在當下,人治比不上法治已經成為一個公認的事實。
但孔子依舊推崇人治,保留各種封建階級。因此他對于政治復古的主張,是不會實現的。而他對于”君子“的品質要求,不適用于當時也不適用于現在,卻可能適用于人人都能接受教育,實現個人價值,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未來。經典片段:
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5.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6.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7.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8.子曰:“有教無類。”
9.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