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觀后感1200字(建國大業觀后感1200字左右)
自1945年抗戰勝利國共兩黨重慶談判,一直到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五年間的風云變幻,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風口浪尖的年頭,總之祖國在成長,我們應該看到更多積極的因素和精神。
建國大業,深藍色的中山裝,是時代的印記。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握手在政治立場上卻是南轅北轍的事實。看!聞一多激昂的演講,當背景音樂緩緩想起,微弱的燈光逐漸變的強烈,他的眼里全是對黨真摯的關愛。
一聲槍響,聞一多先生倒了。“要民主,反內戰。”生又如何,死又如何?那潔白的靈魂在血肉模糊中成了特寫鏡頭。耳邊時時回響起聞一多先生的話,深刻見底、立意鮮明。實力決定一切。這個時代我們無法決定誰的生死,在這個自身都難保的時候,和平更是無稽之談。
在傅作義決定攻打的同時,鏡頭轉向毛澤東和蔣介石對部下的對比談話中。這是同等的地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偉人。延安上空的、黑白和彩色的交幻。跌宕起伏的聲響、解放中國誓死的決心伴著那聲聲炮響。蔣介石想當皇帝,毛澤東想自封山溝里的英雄,混雜的場景,一句“要是有紅燒肉更好了!”舒緩了我們此時的心情。
情況危急,老郭為了給主席做一份早餐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毛澤東和女兒在草坪玩耍的場面,又顯示主席作為一名父親,他仍然是合格的好父親。場景最后,伴著毛澤東的鄉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黑白和彩色的對比下,在那黑白的國旗逐漸變作鮮艷的國旗下,我們似乎看到新中國那新的希望正冉冉升起,徐徐吹動。
建國大業中,從此片選演員的角度分析,蔣經國的角色是由陳坤扮演的,33歲的陳坤在片子中沒有讓我們失望,這個角色顯然和孔令侃的性格截然不同,蔣經國遇事冷靜,不沖動、顧大局。片子與別的歷史題材片不同之處不僅僅是用重金使100多位的明星同陣演出,它能夠更加準確更客觀的角度分析、能更加細膩刻畫人物間的感情,也是更勝人一籌的重要原因。
馮玉祥的死亡充滿歧義,他萬里赴會卻葬身大海。從影片想要傳遞的感情來講,這就是真真切切愛國的表現,以行動證明,死無遺憾。影片的類型上來講是幻燈片的放映式。影片中應更關注于人物的表情、性格的對比分析,老蔣說:“的腐敗已經到了骨子里了。”他知道這是事實,但還是不肯認輸,拼到底。
蔣介石和兒子經國的每次談話,都是一種真誠的父子情體現。在這種背景的渲染下,你甚至會忘記蔣介石不是一個反革命的人,他也是一位好父親。導演能夠抓住這樣的特點描述,的確降低了政治色彩的濃厚味道,重視了一種普遍存在的人性。無論是和平鴿的背景,還是最后他們在臺階上落魄的談話,我看到一個冷靜的蔣經國,令人肅穆起敬。
還有個人物刻畫的也非常好,那就是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她像一位慈母,當看到滿街都是戰士們的軀體時,她哭了。此時,鏡頭放慢。背景音樂激動,更加使人痛心。鄧穎超和宋美齡在孩子們快樂地奔跑中達成了一致的協議。最終仁慈的宋美齡參加了中國的開國大典。
主要的場景中,不難發現,影片沒有脫離它的主題,講建國后的新中國仍然是花了較大筆墨的。司徒雷登的離開,也預示著新中國的未來是嶄新的。當我們用社會意識的反作用原理分析《建國大業》的社會現實意義時,也可以更深刻的了解建國后新中國的發展前景。
影片的不足之處,由于導演在平時涉獵的歷史題材中,大多較注重黨優秀的一面,可能在表達過程中忽視了更客觀和直白的老百姓的情感表達,若將筆力集中于領導人身上,就會使影片缺少溫情。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相信我們的祖國會越來越好,這樣的影片也會越來越反映祖國的狀況,也會越來越深得人心,影片中的愛國情懷還回蕩在我心中。
謝謝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