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評論600字-艾青詩選黎明批注筆記
《艾青詩選》是新版部編語文教材指定閱讀的書目之一,有的語文老師會要求學生不但讀,而且必須批注,但詩歌對于大部分初中生來說顯得抽象,很多同學讀不懂,批注更是無從下筆。
我節選了一部分我自己做的批注,不一定準確,僅代表我自己對于這首詩歌的理解,給有需要的條友以參考。
我用的是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的《艾青詩選》,各個版本可能略有不同。
今天批注的是第19頁《蘆笛》——紀念故詩人阿波里內爾。
1933年3月28日,正當明媚的春天,詩人在上海監牢的不眠之夜,借鐵柵外的燈光,在拍紙簿上寫下了這首悲壯的叛逆的詩篇《蘆笛》,他控拆這個沒有自由的罪惡世界。
這首詩是為了紀念已故法國現代派詩人阿波里內爾(1880—1918)而作。艾青當時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內爾的《ALCOOL》詩集(法文:酒),情緒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點燃起來。他引了這位他所摯愛的詩人的兩行詩當作《蘆笛》的題記:當年我有一支蘆笛,拿法國大元帥的節杖我也不換。
全詩如下:
蘆笛
——紀念故詩人阿波里內爾
我從你彩色的歐羅巴
帶回了一支蘆笛,
同著它,
我曾在大西洋邊
像在自己家里般走著,
如今
你的詩集“Alcool”是在上海的巡捕房里,
我是“犯了罪”的,
在這里
蘆笛也是禁物。
我想起那支蘆笛啊,
它是我對于歐羅巴的最真摯的回憶,
阿波里內爾君,
你不僅是個波蘭人,
因為你
在我的眼里,
真是一節流傳在蒙馬特的故事,
那冗長的,
惑人的,
由瑪格麗特震顫的褪了脂粉的唇邊
吐出的堇色的故事。
誰不應該朝向那
白里安和俾士麥的版圖
吐上輕蔑的唾液呢——
那在眼角里充溢著貪婪,
卑污的盜賊的歐羅巴!
但是,
我耽愛著你的歐羅巴啊,
波特萊爾和蘭布的歐羅巴。
在那里,
我曾餓著肚子
把蘆笛自矜的吹,
人們嘲笑我的姿態,
因為那是我的姿態呀!
人們聽不慣我的歌,
因為那是我的歌呀!
滾吧,
你們這些曾唱了《馬賽曲》,
而現在正在淫污著那
光榮的勝利的東西!
今天,
我是在巴士底獄里。
不,不是那巴黎的巴士底獄。
蘆笛并不在我的身邊,
鐵鐐也比我的歌聲更響,
但我要發誓——對于蘆笛,
為了它是在痛苦的被辱著,
我將像一七似的
向灼肉的火焰里伸進我的手去!
在它出來的日子,
將吹送出
對于凌侮過它的世界的
毀滅的咒詛的歌。
而且我要將它高高地舉起,
在悲壯的Hymne
把它送給海,
送給海的波,
粗野的嘶著的
海的波?。?/p>
1933年3月28日
關于這首詩,艾青作過簡要的解釋:“我把蘆笛象征藝術,把元帥節杖象征不正的權力;詩里罵了白里安,罵了德國的俾斯麥;而且說我將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獄伸進我的手去,而這個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獄?!?/p>
艾青通過這首詩抗議那些不義的權貴們,他不能公開地揭露和詛罵當時壓迫、蹂躪中國的者和封建統治人物,他輕蔑地唾罵歐洲的白里安和俾斯麥,因為他們屠殺和壓迫歐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藝術家們。這首詩是詩人對中國反動統治者的反叛的誓辭,也是咒詛他們滅亡的歌。他控拆這個沒有自由的罪惡世界。
把握住了詩人寫這首詩的主旨,批注起來就沒那么困難了。下面是我對這首詩的批注:
在第一頁,我先批注的是蘆笛的象征意義:蘆笛象征著藝術,手杖象征著不正的權力。
從第一句“我從彩色的歐羅巴”到“像在自己家里走著”,我批的是:藝術是自由的,沒有國度的。
從“如今”到“蘆笛也是禁物”,我批的是:蘆笛的被禁,即是藝術的被禁,藝術家思想的被禁。
后面兩句“我想起那支蘆笛啊,它是我對于歐羅巴的最真摯的回憶”,我批的是:詩人“想起那支蘆笛”,象是無言的嘲諷,人的思想豈是禁錮得了的?
《蘆笛》第一頁的批注
第二頁從“阿波里內爾君”到“吐出堇色的故事”,我批的是:瑪格里特的故事帶著淺淺的憂傷,她熱情、執著地追求歌唱藝術,是詩人心中真正的藝術家。后面緊接著批的是:阿里波內爾,不僅是波蘭人,也是這樣的一個傳奇。這里我之所以批得顛倒,是我覺得先要弄清楚詩人所說的“流傳在蒙馬特的故事”是怎樣的一個故事,才能懂詩人為什么說阿波里內爾在詩人的眼里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查了資料才知道這是以奇葩女高音佛羅倫薩·福斯特·詹金斯的故事為原型,將故事背景放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法國巴黎,講述了一個女人的人生悲劇的故事。
馬格里特熱愛歌唱卻缺乏節奏感、音準及歌唱技巧。她的歌唱遭到周圍人的不屑和嘲諷,他的堅持使笑料變成深度的思考。一個女人終其一生的悲劇,是在熱愛一件自己無法勝任的事,取悅身邊無所回報的人。導演在這個小丑一般的人物身上投注了最悲憫的同情,悲劇與喜劇奇妙結合,把笑料變成深度的思考,引導我們去正視瑪格麗特的熱情。終于,你會發現很難嘲笑一個如此認真對待自己“使命”的人,盡管她的堅持是如此不合時宜。于是影片本身成了一幕易卜生式的悲劇,為瑪格麗特的悲劇而悲傷不止。
限于書中空白內容不夠,我沒有批注以上的內容,但這段內容很重要,有了這段內容才能弄清楚詩人所說的“流傳在蒙馬特的故事”是什么,為什么說在詩人的眼里阿里波內爾是這樣一個故事。
從“誰不應該朝向那”到“卑污的盜賊的歐羅巴”,我批的是:白里安和俾士麥殘忍地屠殺和壓迫歐洲的自由民主斗士和正直的藝術家,詩人對他們的咒罵也是對中國反動統計者反叛的誓詞,是詛咒他們滅亡的歌。
從“但是”到“因為那是我的歌呀!”,我批的是:雖然貧窮,但詩人可以自由地創作;雖遭嘲笑,仍擋不住詩人創作的熱情。
《蘆笛》第二頁批注
從第二頁的“滾吧”到第三頁的“光榮的勝利的東西”,我的批注是:這是對反動統治者的詛咒,一切黑暗的反動勢力終將瓦解,一個新的光明的新秩序終會到來。
詩的最后一部分我起作了批注,如下:藝術被禁錮,詩人也被限制了自由,更激發了像詩人一樣為藝術抗爭的人們會像1789年法國大革命推翻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一樣,推翻反動的世界,建立一個和平、自由、民主的新秩序!
《蘆笛》第三頁批注
這里還是要給大家科普一下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意思。
法國大革命(法語:La Révolution Fran?aise,英語:The French Revolution)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指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爆發的革命,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波旁王朝及其統治下的君主制在三年內土崩瓦解。
法國在這段時期經歷了一個史詩式的轉變:過往的貴族和宗教特權不斷受到自由主義政治組織及上街抗議的民眾的沖擊,舊的觀念逐漸被全新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等民主思想所取代。關于法國大革命結束的時間,世界史學界看法眾多,難成共識。在法國,普遍將五月政變作為大革命結束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