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啟發了我們什么—武松打虎給我們的啟示
讀水滸,繞不開一個名字:武松。
武松,清河縣人氏,排行老二,因常做頭陀打扮,故人稱"行者"。
施耐庵這樣寫武松:"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氣軒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云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外貌上的描寫足見施耐庵對武松這一人物的喜愛,寥寥數語,英雄形象活靈活現。然而所謂英雄,不能徒有英雄之表,亦要有英雄之實。既要金玉其外,也不能敗絮其中。
那武松到底有沒有英雄之實呢?金圣嘆評其為"天人"何謂"天人"?他這樣說道:"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評價之高令人咋舌。
然而讀武松,繞不開一個故事:打虎。
武松打虎這個故事,很多人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讀這個故事時,我們往往把重點放在武松的英雄氣概上,卻從沒有細讀打虎始末。
人們常說:"細節見人品。"武松打虎一事,正好反映出他之所以被稱之為英雄的三個要素:面子、本事和人品,三者缺一不可。
故事要從武松打算回清河縣探望哥哥武大郎開始說起,途徑陽谷縣,正是中午,太陽當空,路遇一店,上面掛著個旗子,旗子上寫"三碗不過岡"
武松進店點了二斤牛肉,小二篩了三碗酒,哪只三碗并不盡興,小二向武松解釋說但凡客人吃了三碗酒便醉,無法過岡,故稱:"三碗不過岡"。凡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
武松英雄海量,哪里聽得進去小二的話,態度強硬,前前后后共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四斤牛肉。
酒足飯飽,提起手里的哨棍就要出門去,店小二出門相攔,說景陽岡上有一個吊睛白額大蟲,害人性命。同時告知官文上規定,客人需結隊,于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
面對店家的勸告,武松不但不在意,還起了防人之心,認為是店家要竊財害命,自顧自朝著景陽岡走去。
走著走著,眼見山神廟上有一印信榜文,和店家所說一致。俗話說:"私憑文書官憑印。"見到這官文,一字一句讀下來,岡上有虎是確有其事了。
英雄也惜命,武松一轉身就要回店去,然而轉身之時,電光火石一瞬,一個念頭爬上了武松的腦海,原文中說:"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存想了一回,也只身前去。
眾人一直以為武松打虎是英雄氣概,可誰能想到竟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在武松心里,面子有多重要?前面是要人性命的大蟲,后面是店家可能的恥笑,武松獨獨選擇了前者。
中國有句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說的大概就是武松這樣的人,或許是童年家庭的陰影讓武松有了極強的自尊心和榮譽感。
英雄可以不要性命,但絕不能不要面子。
既不想丟面子也想爭面子的他,存著一絲絲的僥幸心理,克服了一瞬間的退縮,借著酒勁走上了景陽岡。
蘇軾說:"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可見酒確實能壯人膽。
武松走上岡去,此時酒勁上頭,腳底發軟,腳步也變得踉踉蹌蹌,眼見有一塊平整的青石,心想是睡覺的好去處,剛要躺下來休息,忽然一陣狂風吹過,背后沙石作響,大蟲跳了出來。
武松一驚,猛地起了來,他有多害怕呢?書中這樣寫到:"酒都作冷汗出了。"霎時酒醒,眼見一吊睛白額大蟲從半空中跳出來。
現在,我們只能在動物園中或者視頻里看到老虎的身影,動物園中的老虎即便圈在鐵籠里,發起威來仍然叫人手心出汗。何況是野生的大虎,單從害了二三十條大漢的性命便可知其兇猛異常。
武松手里只有一個哨棍,慌忙害怕之時還打在頭頂的松樹上,把哨棍打成了兩截,變成了赤手空拳的一個人。
赤手空拳是什么意思呢?渾身上下只有一雙拳頭,再沒有其他武器了。可武松的英雄之處恰恰也體現在此。
他雖然沒有大虎的體型和力量,但他有大虎沒有的敏捷和靈巧。老虎一撲一掀一剪,武松都躲閃了過去。再定下神來,武松一跳,后退了十幾步。
大虎正撲在武松面前,武松摁住老虎的頂花皮,用兩只腳對著老虎就是一頓亂踢,哪里還顧得上踢到老虎的哪個部分,直到大虎的眼睛鼻子耳朵嘴里都流出血來,武松拿起棍子又打了一遍,直到沒了呼吸。
武松累的渾身癱軟,拖也拖不動,心中又害怕再有一只,打也打不動了,決定先下岡去,明早再理。
可能有人覺得這個過程也沒什么,可仔細想想,一個手無武器的普通人,可能面對一只看家之犬都沒有辦法,何況是一頭野生的大虎。看到大虎的時候沒有被嚇倒,不是倉皇逃竄,反而是定下神來和大虎周旋,這份氣量,本來就非常人所及了。
然而如果只有氣量,沒有本事,武松也會變成二三十人之外的另一人,徒徒變成大虎的晚餐,更沒有后來的英雄之名。
浩瀚的歷史中,我們總能聽到一腔熱血灑昆侖的誓言,然而殊不知,報國之路,不僅僅要求你一片赤誠,更要求你有過人的本領。
"大浪淘沙始現金",遇見伯樂的前提是你得是一匹千里馬。
檢驗一個人品行的最好方法是什么?讓他成功。
武松打死吊睛白額大蟲后,回答了獵戶鄉親們的所有問題,講述了自己打虎的經過,鄉親們綁了大虎,行至上戶家中。
何為上戶?字面意思就是上等的人家,眾上戶推杯換盞,夸贊道:"真乃英雄好漢!"并準備客房,讓武松睡下。
打死了景陽岡上的大蟲,這樣振奮人心的事傳到縣里,眾上戶抬上虎,給武松換了衣服,打扮周正,四個人抬著武松,帶著花,準備到縣里去。
武松走到陽谷縣,轟動了十里八鄉,男女老少,見了知縣,武松又把打虎的經過說了一遍,知縣賜酒賞錢一千貫,武松回稟說到托相公福蔭,僥幸打死大蟲,非一人之能,不敢受受賞賜。聽聞眾獵戶因大蟲受罰,不如把這一千貫散與眾人。
知縣見他忠厚仁德,品行絕佳,有心要抬舉他,讓他在陽谷縣做了步兵都頭。武松跪謝道:"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
武松打虎之后的所作所為足可以看出他品行絕佳,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為獵戶鄉親考慮,仗義疏財,一千貫錢分與眾人,足見他骨子里的英雄氣概。
除此而外,武松跪謝,且說出:"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終身受賜。"這樣的話來,證明武松并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梁山上的生活,他渴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可感恩知縣的知遇之恩,這樣的武松在陽谷縣里自然是受百姓尊敬,水滸中八個字這樣形容他:上官見愛,鄉里聞名。
回顧武松打虎的整個過程,每一個細節環環相扣,打虎前愛面子的心理,打虎時過人的本事,打虎后仗義的品行,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諸葛亮告誡兒子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司馬光也曾說過:"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
人們常常將人分為幾種:德才兼備者、有德無才者、無德有才者、無德無才者。
而企業的用人標準也應運而生:有德有才者重用,有德無才者選用,無德有才者慎用,無德無才者不用。
自尊自強,德才兼備,武松打虎中的人生哲學意義也在于此。
撰文:陳九
這是,一個喜歡文化和心理學的外星平臺,為你提供文化與內在世界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