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讀書筆記_《做個快樂的幼兒教師》讀書筆記5000字
1. 孩子之所以顯得能量更充足一些,除去天時地利等諸多因素,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能量從不需要消耗在和家長的斗爭中,不需要浪費在過度的自我糾結中,而是全部用于自我成長。
2. 我在學習和反思中獲得的最受益的道理是:在一個寬松的環境中,孩子才有面對自我的時間和空間,才有機會學習適應和調整,才能聚集起自我成長的力量。現在動不動發生青少年自殺的事件,人們總是喜歡將其歸咎于“生命教育缺失”,這種大而無當的陳詞濫調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欲蓋彌彰。。如果一個孩子和父母的關系融洽,他就不會變壞,也不會去自殺。因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又深刻地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態度。父母是孩子的整個世界,如果孩子對父母失望了,他就會對整個世界失望。
3. 我們受一句話的誤導太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話語本身沒有錯,問題是如何理解“規矩”和“方圓”,尤其在兒童教育中。事實是太多的人錯把“規矩”理解為瑣碎的管制,把“方圓”理解為服從,這種淺薄的理解只能產生一些淺薄的教條中國傳統雖然也講究嚴格家教,但這嚴格多半是基于家長的以身作則,即便有時候打孩子,愛和溫情仍然是主導氣氛。
4. 媽媽和爸爸應該是孩子想到了就覺得最溫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個人,而不應該是嚴厲的執法者和令人壓抑的君主。給孩子送一碗飯和溺愛沒有一點關系,因為愛和溺愛根本不是一回事。溺愛往往是包辦,本質是成年人愛自己;愛孩子則是理解和接納,本質是愛孩子。只要是正常的愛,給多少都不會讓孩子變壞,得到愛越多的孩子,成長得越健康。
5. 哲學家弗洛姆說過,“教育的對立面是控制”,現實中卻有太多的人把控制當作教育。成人可以給孩子呈現規則,卻不能強迫孩子執行規則。通過合理的方式,讓孩子看到規則之美,心悅誠服地接受。在規則教育中,家長的榜樣作用和包容心遠比強制力更能讓孩子學到東西。孩子要的是“精神溺愛”,即家長能給予的最優質的父母之愛。這種愛不是由一大堆的物質堆成,而是由充足的相處、深厚的感情、自由的氛圍、良好的榜樣等等這些構成。其中,少立規矩,就是保障自由,提高愛的質量的重要方式。
6. 有一個物質豐富的童年不是件壞事,但擁有心理豐盈的童年才是人生的幸運。“自由意志”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最大的禮物。“規矩太多,不成方圓”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力求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
7. 商業頭腦和良好的品行并不沖突,窮困潦倒者并不見得高尚。
8.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換個思路,把上課外班的時間用來讓孩子玩耍,把家長在課外班等候的時間用來進行親子閱讀,把省下的錢用來重新購置被孩子損壞的杯、碗、電腦、手機等,收獲是否更大呢?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其實這兩者完全不對立。人的天性是愛學習的,如果學習沒有奴役過孩子,孩子是不會反感的。
9. 親密母子關系是親密父子關系的前提,孩子與父母間親子關系的質量,又決定了孩子未來和整個世界的相處模式。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這兩樣東西:豐富的語言交流和母愛的溫暖,正常的生命潛能就有可能無法被發掘。
10. 他說現在罹患自閉癥、多動癥等神經官能癥的孩子越來越多,就診的孩子往往有較為典型的成長經歷。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親有較長時間的分離,由老人或保姆帶大。而負責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對孩子管得太嚴,包辦太多,或經常把孩子交給電視機,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動交流,幾種原因加起來,很容易造成這些孩子的心智無法正常發育。
11. 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其實也很簡單,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見到父母,經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這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處一小時,孩子獲得的滋養就能夠正常成長。一般來說,無論爺爺奶奶多疼愛孩子,孩子在感情上仍然是和父母更親近,孩子最依戀的,永遠是父母。
12. 我認為孩子在讀大學前都不應該寄宿。當然,這種否定程度是隨年齡增長而遞減的。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東西。兒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僅有血緣還不夠,必須要有相處時間的長度和頻次,孩子越小,對父母之愛的要求越多,對相處時間和頻次也就要求越多,這是兒童獲取安全感的必需。長期寄宿的孩子,潛意識中既害怕被父母拋棄,又對父母有怨恨,所以經常會表現出委屈、拒絕、過度纏綿。孩子過早離開父母“獨立”的生活,會對其心靈造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
13.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反對讓孩子上寄宿制學校,他認為孩子長時間和父母分離會使家庭倫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壞。任何東西,都不可能彌補寄宿制生活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他說,家庭教育是自然之神設置的,完整的家庭教育才是培養孩子智慧的途徑。
14. 幼兒園真正對孩子產生優質影響力的,是融洽的師生關系。幼兒園教師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學識、才藝等可見、可量化的東西,而是她愛的能力,即她發自內心的善良和對孩子們的愛。幼兒園教師是孩子社會化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關系重大者,對孩子的影響非常深刻。所以當我們考量一所幼兒園或學校好不好時,不要看它是“市重點”還是“省級示范”,而是重點考察它的教師如何。要看一個教師如何,也不是看她的學歷或獲獎次數,而是看她是否真心尊重孩子,是否真的愛孩子。
15. 一所幼兒園不要求孩子們乖乖坐著聽課,不需要孩子回家寫書面作業,孩子沒有被“學習”奴役,只有快樂地玩耍,那它至少是一所正常幼兒園。如果幼兒園能做到不僅讓孩子充分而快樂地玩耍,而且在玩耍中注入了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很好地啟迪孩子的智慧,它就是一所好的幼兒園。一個理想的幼兒園應該是這樣:除了一部分活動和吃飯需要時間統一,其余時間孩子們都有自主選擇的余地。他可以選擇遲到早退,可以選擇不午睡,可以選擇某頓飯吃得多些或少些,可以選擇隨時上。可以玩積木也可以選擇畫畫。老師領著大家唱歌時,他想唱就唱,不想唱就可以不開口,而不會受到指責。理想幼兒園也很少搞評比和競賽,卻會為孩子們設計出許多好玩的活動,孩子們不需要整天為得了幾朵小紅花、是否得到表揚、是否得到好成績而糾結。在安全的底線上,如果一定要為各種選擇信息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順序是這樣的:孩子快樂,愿意去幼兒園;老師素質良好,對孩子和藹耐心;離家近,方便接送;硬件條件好,教具和圖書豐富;名氣較大,獲得榮譽多——這個排序體現的是摒棄虛榮和急功近利、兒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
16. 某知名作家寫給她兒子的一段話被很多人在網上轉載,這段話是這樣寫的:“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這段話看起來句句在理,否則不會有那么多人轉載,不過它肯定無效,因為孩子真正聽到的是:你以為媽媽要求你用功讀書只是為了跟別人比成績,錯了,媽媽要的不是成績,是未來。你不懂得,現在有好成績,未來才有好工作,好工作意味著閑暇、尊嚴、快樂,這之外的生活,都沒有意義,都是被迫謀生,這些都要我來告訴你——當媽的把人人皆知的普通道理當作自己獨有的觀點來陳述,自以為高人一籌,但其中的潛臺詞,既輕賤了自己孩子的智商,貶低了其他人的認識水平,也很市儈氣,沒有境界。雖然從道理上孩子無從辯駁,但憑直覺,孩子會讀出另外的這些東西,這令孩子心底生厭,本能地排斥。所以,這段看似金科玉律的話,一點都沒超越人群里最平庸的認識水平,區別僅僅在于措辭更美麗一些,掩蓋了內涵的無聊。
17. “藝術教育”不是“藝術技巧教育”,一個人縱使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如果不包含熱愛,也不過是個普通人。孩子學才藝需要吃苦,需要家長拿著雞毛撣子站在旁邊監督,這是近年來流行的一種誤導。誤導的直接后果就是,在藝術教育中,人們不再關心藝術的娛樂價值,只關心它的實用價值。
18. 我認可這樣的說法:“嚴師出高徒”這句話恐怕是史上最坑爹、最惡毒的謊言之一,深受其害者可謂不計其數……嚴師毀掉多少高徒?任何一種人生哲學,只要它露骨地宣揚了一種“少數人成,多數人敗”的理念,就必須被我們所鄙夷、所唾棄。“嚴師出高徒”,就是這種罪惡理念的典型代表。成年人強加給兒童身心的重負,往往會扼殺他們的熱愛,毀掉他們童年的幸福。即便他們“成功”,這種成功也往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19. “藝術教育”不是“藝術技巧教育”,一個人縱使熟練掌握一門技藝,如果不包含熱愛,也不過是個普通匠人。藝術教育原本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讓他活得更高雅,那么就不要帶著他徑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擅長某種才藝,在某個特長方面表現得強還是弱,這并不影響他的人生觀和幸福力。
20. 孩子能量有限,并且需要充裕的玩耍時間,所以不要給孩子報太多的才藝學習班,有選擇地報兩三個就可以。多才多藝固然令人羨慕,但要考慮成本,尤其是孩子的時間成本。以犧牲童年的快樂來換取一些才藝的做法非常不可取。當然,如果某些才藝學習能和孩子的玩耍興趣結合起來,對孩子來說基本上沒有負擔,去學習相當于玩,適當地多報一兩個也可以。總之,報與不報的原則是,孩子是否喜歡,是否愿意去為準則。如果孩子在相關學習中沒有極為突出的天賦和強烈的喜好,就沒必要讓孩子的藝術教育成為家庭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既不顧孩子的喜好,也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且不考慮師資情況,勒緊褲腰帶買鋼琴。虛榮是生命中的一大硬傷,可以說哪里有虛榮哪里就有損害。讓他快樂地接觸和嘗試,而不是馬上去給他報學習班。
21. 在很多勞動技能上,如洗碗、洗衣服、收拾書桌等,我都采用類似的激發興趣的方式,以讓她體驗為主,而不是讓她感覺被家務纏住。
22. 一個愛閱讀的孩子,他心底向善向美的本能不會輕易死去。孩子逆反,說明他有獨立思考能力和選擇的勇氣,這總比事事聽命于家長、沒主見好得多。孩子成績不理想,但他身體健康,心地單純善良,這該多么令人欣慰啊。
23. 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和成長。喜歡越界的父母總是表現出對孩子的極度關心,事無巨細地關心,其實他眼里沒有孩子,他只是變相地表達了對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我接觸過一些“啃老”的年輕人,他們的成長總是驚人的相似,那就是父母很少有分離意識,一直包辦,不肯讓孩子獨立;與此同時,又一直對孩子的種種不獨立充滿指責和鄙視。孩子在不知所措中慢慢變得惰性十足并且厚臉皮,最終罹患自尊缺乏癥和精神侏儒癥。
24. 防止過度干擾孩子的生活,除了樹立相關意識,另一個重要辦法是母親應該發展自己的事業和愛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不要做苦行僧式的媽媽,要做享受人生的媽媽。只有媽媽活得幸福快樂,孩子才能真正幸福。
25. 作為已成年的子女,為避免父母對自己的過度包辦,參加工作后就應盡量獨立生活,成家后更應該避免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要對父母心存依賴,也不要被“孝”或“不孝”的繩索捆住。
26. 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如果感覺自己的高度不夠,不知道該如何說,什么也不說總比胡說要好。家長如何發現自己愛嘮叨?經常看看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常常因為你的某些言語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每個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本能,相信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會自己想辦法修復自身的問題。
27. 我國民間也有這樣的說法,“媽媽最好用一只手來愛孩子,爸爸最好用半張嘴來愛孩子”,即父母少包辦,少嘮叨,才是最好的。
28. 培養習慣的原則應該是“順應自然,適當推動”。
29. 幾乎所有行動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心急火燎、動作麻利的家長;所有不愛吃飯的孩子背后,都有個喜歡一勺接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飯的家長;所有不自覺學習孩子背后,都有個對作業和分數過分計較的家長。只有孩子內心沒有壓力,輕松面對學業,不為自己作業或考試中的小過失感到羞愧和恐懼,不為成績的優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他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0. 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家長,越可能對孩子的教育非常認真;越是認真,則越是細膩。過分。不求完美,這不是一種懈怠,而是一種勇氣。心理康復的最重要思路,應該是如何把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還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動物來馴化或當機器人來對待。人類積累的修養早已告訴我們,對待殘疾人最禮貌的態度就是忘卻他的殘疾,平等相待。
31. 什么是健康美好的教育?包含著愛和自由的教育都是健康美好的教育,它是人類精神財富最具體的表達,也是永恒的教育本質。
32. 我個人推薦盧梭的《愛彌兒》、弗洛姆的《為自己的人》、尼爾的《夏山學校》,以及蘇霍姆林斯基、蒙臺梭利、杜威等人的教育著作,相關信息在我的作品后面所附“參考文獻”中可以找到。
33. 當孩子有某種問題時,家長如果不是馬上領著孩子跑醫院,而是自省一下,我給了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教育了嗎?我真正理解了我的孩子了嗎?問題的死扣也許就此開始解開。
34. 人也一樣,如果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被寄養,或父母早亡,或冷漠、嚴厲、粗暴等,生命沒有得到愛、自由、尊重等這些必需的雨露陽光,心理秩序就會被打亂,不能正常展開,出現諸多逆生長和扭曲。成年后就會表現出邏輯思維混亂,價值觀不成熟,往往怯懦、自閉和脾氣暴躁等特征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