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事例素材古人_樂觀的事例素材50
閑來無事,我想起了手頭正有一本《蘇東坡傳》,于是便動手翻閱起來。
又想起大學時老師曾極力推薦我們讀讀蘇東坡,“或許李白是唐代難得一見的大文豪,但如果說到做朋友,我還是會選擇宋朝的蘇東坡。”“想要知道如何過人生,應該去看蘇東坡。”彼時我們是剛進入大學的青春少年,沒有多少人生閱歷,書讀了幾本,也不過是感慨,蘇軾真慘!
如今回頭再看,蘇東坡這個人,真是不簡單。林語堂在《蘇東坡傳》的序里寫到:“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個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秘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這眾多的標簽隨便拿出一個貼在誰身上,都不得了了,可林語堂毫不吝惜地將它們全用在了蘇東坡一人身上,可見他對蘇軾的無比欣賞。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以才華而流世者千千萬,而才華出眾,又極具有人格魅力的,當屬蘇東坡一人。在經歷社會和生活的毒打后,我也才明白蘇東坡身上那“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有多寶貴。
那句“此心安處是吾鄉”,使多少在異國他鄉飽受鄉愁之苦的心靈得以寬慰,很多人卻不知其出自蘇軾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在又一次被貶到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廣東惠州后,他見到了王定國。王家和蘇家一向交好,數次因蘇軾被連累遭貶卻絲毫無怨言。王定國有個侍妾,叫做柔奴,在他被貶期間一直追隨他,幾年來一直盡心伺候。席間蘇軾見到柔奴,就問道:“試問嶺南應不好?”意思是在嶺南日子應該過的不好吧?卻不料柔奴輕描淡寫地回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借了柔奴之口,我想這也是蘇軾的內心寫照,我的心只要安定了,在哪里都將是我的故鄉。畢竟他在惠州還說出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狂語。這是何等的樂天知命,隨遇而安。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曾在他的課上講過蘇軾。說他真是個瘋子,遭到這么多次貶謫,卻還是硬骨頭不服軟,越被貶,卻越活得逍遙自在,還說,當時消息傳到朝廷,他的政敵看到蘇軾被貶還這么快活,氣得跳腳。
但蘇軾為何能如此樂觀?對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夭折毫無心肺,而能兩眼一閉只管縱情享樂。中國古代士大夫從來都是把為君主出謀劃策,為國分憂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空有一腔抱負卻只能白白浪費,這對于士大夫來說無異于死亡,不然中國古詩詞中也不會有那么多抒發自己滿腔才華不被受用的苦悶抑郁之作了。
可能,蘇軾其實已經死過一次了。蘇軾在人生最困難的時期,寫下《赤壁賦》。 當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當時的境遇可算悲慘,先是以誹謗朝廷罪押入牢獄,經多方營救被救出,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卻不得簽署公事,也不能擅去安置所,比在牢里好一點,但既無實權,還被人看著,算是“半個犯人”。
在黃州的四年多時間里,從廟堂常客淪為無人問津,甚至行動受限,不知道那時的蘇軾在想些什么?還是會在每個無法入眠的深夜耿耿于懷,悲嘆自身的命途多舛吧。不然也不會常常和友人夜泛飲酒。
《赤壁賦》中友人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正是對于人無法左右自己命運的嘆息。人就像什么?不過是天地間的一只小蟲子,汪洋大海中的一粒米罷了,何其渺小,力量何其有限。我蘇軾不過和世間花草萬物一樣,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渺小得不得了罷了!我的所遇也不過爾爾。
對宇宙和生命極致的思考使得蘇軾終于對自身遭遇真正放下,這反而讓他重煥新生,并決定在有限的人生里盡力舒展這渺小的生命,享受宇宙的所有饋贈,“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蘇軾不再局限于自己失去的東西,而是把生命的一切都當作饋贈,那些一直存在的山川美景,明月高山、森林湖景等等,那些除江山社稷政治抱負以外的美食美景美人等等。
也許從古至今,產生了無數的詩人、詞人、作家,但,蘇軾,他可稱得上是真正的人生家。他懂生活,也懂人生,更懂得不管在什么境況之下,都要將人生的主導權壓在自己身上,做到完全極致地讓生命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