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背起爸爸上學觀后感原文、背起爸爸上學觀后感500字左右
今天是6月6日星期六,馬上就是父親節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父親節”的百科,顧名思義就是感恩父親的節日。約始于20世紀初,起源于美國,現已廣泛流傳于世界各地。
父親節的創始人布魯斯——多德夫人
《背影》是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提到這篇文章,我首先要為大家介紹朱自清其人: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這件事情發生在1917年,那時朱自清在北京大學讀書,父親到南京浦口火車站去送他。之后數十年的時間里,父子倆摩擦不斷,最后失和。直到有一天,已經在清華大學教書的朱自清收到了父親從掦州寫來的一封信,信中說:“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收到了這封信之后,朱自清才提筆寫下了《背影》。他后來聽家人說:“老父親逐字逐句讀完《背影》之后,流下了眼淚。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親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的差事也交卸了。辦完喪事,父子同到南京,父親送作者上火車北去,那年作者20歲。在那特定的場合下,作為父親對兒子的關懷、體貼、愛護,使兒子極為感動,這印象經久不忘,并且幾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親的影子出現“在晶瑩的淚光中”,使人不能忘懷。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寫了此文。
一個普通的動作,一個普通的景象,一個普通的父親,觸動了多少讀者的心弦,這位平凡的父親演繹了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我看見他帶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下身子去,尚不大難……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
《背影》是我中學時代教科書中的一篇文章,每一個時期來讀,都有不一樣感受。特別是年近知天命的我,再讀起這篇文章時,心中總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每一次讀起這篇文章,便會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父親。
2019年秋天,年近七旬的父親陪我去上海看病。這是父親和我第一次去上海,去的時候我們很順利,可是,在回來的路上卻發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我們乘坐是早上8:15從虹橋至岳陽的高鐵。早上6點鐘我們就洗刷完畢出發了,因步行到靜安寺地鐵站走了一段彎路,本來步行只需20分鐘時間,可我們卻花了一個小時,到達地鐵站已經是7點鐘了,但是時間還很寬余,因為到高鐵站只需要大約30分鐘時間。我們購買票以后,匆忙的上了地鐵,大約在20分鐘后才發現方向走反了,我又改乘虹橋方向的地鐵,經過將近一個小時的折騰,終于到達了高鐵站。這時,已經是八點了,離上車只有短短的15分鐘時間,我們還要取票,還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上車。取完票,我已是精疲力盡,實在是走不動了,父親說:“時間來不及了,還不如我背你”,父親強行的背著我小跑,100多斤重量壓在了父親并不寬厚的肩膀上,我不敢環顧四周,目光死死的盯在父親那稀疏斑白的頭上。天不奏巧,上去的兩部電梯都壞了,由于來來往往的人較多,父親牽著我只能一檻一檻向上移,終于在較近的那節車箱上了車,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在長嗚的汽笛聲中車啟動了,此時,父親已是大汗淋漓。
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快一年了,但趴在父親背上的情景還歷歷在目。這與我小時候在父親的肩膀上的感覺截然不同。有些事記得或不記得,說得或說不得,父親都在那里。父親,這是我們一生下來就能看到的人,可是,我們要真正讀懂他,可能需要我們用掉一生的時間。
歲月在不經意間從身邊劃過,在每個匆忙的背影后,父親關愛的目光越來越遠,母親熟悉的話語漸漸淡忘,在你身心疲憊的時候,駐足下來,讀一讀書中的溫情故事,你會有感動的心跳。小時候父親教我們怎樣做人,在我們的成長路上,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父親的關愛。
世間所有的父母何嘗不是這樣,朱自清父親的背影是我們千千萬萬父母的縮影。從我們呱呱墜地到會走路、會講話,再到入學、就業。一切的一切都飽含著了父母親對我們無盡的愛。
是啊!朱自清筆下父親的背影打動了許多人。在我的印象里父親的背影也同樣令我感同身受。
有一種愛叫嚴厲,隱藏得很深。有一種愛叫胸懷,可包容大海。有一種愛叫等待,從不說出 來。有一種愛,汗水最多淚水最少。這就是父愛!在父親節來臨之際,祝天下的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