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會計自我介紹;有經驗的會計自我介紹英文
這兩天,接檔熱劇《狂飆》在“獼猴桃”上線的是一部只有十四集的歷史懸疑短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別看人家只有十四集,主創陣容卻一點兒也不含糊,張若昀、王陽、戚薇領銜主演,達康書記吳剛和夏東海高亞麟特別出演。
劇本是馬伯庸在2019年出版的一本講述明朝歷史故事的小說《顯微鏡下的大明》中的第一個案件改編而來。
01
一個會算數的明朝會計
整個電視劇的故事要從一個會計的自我修養開始說起........
帥家默(張若昀飾),一個算數的天才,一個理工的學霸,一個“諾貝爾數學獎”的有力競爭者,一個大明年間生活在金安府的平頭老百姓。因為一次幫人丈量田地、解決糾紛,發現了田契數字與實際面積相左,而后入縣衙查閱稅簿,發現了一樁已存世上百年的稅賦問題,由此,開始了一場告狀之旅。
這筆有問題的稅賦名為:人丁絲絹稅。
《絲絹案》劇照
馬親王在寫整個故事的時候說過這是一件有據可查的歷史案件,而且是一件記錄極其詳實,時間地點人物全都非常清晰的史案,而整篇只用了三萬多字就把這個案件完整地講述了出來。
歷史上的帥家默生活在徽州,當時的徽州府治下共有歙縣、黟縣、休寧縣、婺源縣、祁門縣、績溪縣共六個縣,其中歙縣是徽州的附郭縣,也就是說歙縣縣衙與徽州府衙同城辦公,而帥家默即為歙縣一個管錢糧計算的小官兒,很像是會計室的大會計。這與電視劇中帥家默所在仁華縣為金安府附郭,完全吻合。
歙縣徽州古城城樓
帥家默作為一個算數的天才,很快就發現了歙縣每年稅收賬目里的問題,作為徽州府下轄六縣之一的歙縣,卻替其他五縣繳納了一筆本應由六縣共同承擔的“人丁絲絹稅”。這筆稅收以徽州府的名義每年統一向朝廷繳納,帥家默卻并沒有在《大明會典》中查到這條稅收應該由歙縣全力承擔的規定。
《絲絹案》劇照
更巧合的是,從明朝初年這筆稅收出現,到隆慶三年,這兩百年間,歙縣有兩人曾越級呈報此問題,而這兩人卻都離奇去世。可能是學數學的人都比較認死理兒,也可能是帥家默這個“算呆子”身上的責任感占領了高地,他做了一個最終差點兒要了他性命的決定,那就是為民,第三次越級上報。
帥家默形象
整整八年,這個算數學得很好的好人,幾經波折之下,終于得到了皇帝的御批,這場“以下犯上”的官司以帥家默和歙縣千千萬萬老百姓的勝利告終。可僅僅幾天之后,其余五縣爆發民變,一場“徽州激變”引得朝廷震怒。帥家默這個本應得到萬民愛戴的會計,卻作為這場民變的直接,鋃鐺入獄。
《明會典》中關于絲絹稅的記載
入獄的時候,政府說他“將不干己事情,捏造寫詞,聲言奏告,恐嚇得財,計贓滿貫。”多有意思的評價啊!因為一件錯事與我無關,我就應該視而不見,任由其發展。反正老百姓們也看不到縣衙的稅目,即便是看得到,每年分攤這么多稅,那些不會算數、目不識丁的農民懂什么呢?比起真相,統治者們更想要的是一種“虛妄的正義”。
《絲絹案》劇照
編劇最終還是給了這個案件一個完美的結尾,帥家默恢復記憶,搬倒了犯淵,絲絹案真相大白,帥會計贏了。
02
只會算數?差得遠啦!
帥家默是一個有良知的好人,也是一個算數很好的會計。有良知說的是他的人品,算數好說的他的專業。
在中國古代,一個專業水平過硬的會計并沒有注冊會計師的證,大概率也沒有五險一金和雙休,作為府衙的賬房先生和統計銀錢稅賦的低級小吏,他們都是官僚體系中完全不入流的存在。
《絲絹案》劇照(帥家默形象)
古代算數,都學點什么?
會計在古代并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因為“數”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的東西。《周禮·地官》中記載說當時的貴族子弟“教之以六藝:
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其中的“九數”就是儒家六藝之一中近似于算數的學科。
《九章算術》書影
“九數”是又是什么呢?東漢鄭玄為《周禮》作注時說“九數”即為“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這九種跟算數相關的專有名詞,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的主要方法與基本框架。
方田:講述了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粟米:講述了各類糧食按比例兌換的算法
差分,講述了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法
少廣:介紹了各類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
商功:用于土木工程的體積公式計算
均輸:如何合理分派稅賦
方程:一次方程組解法
贏不足:用假設法來解答盈虧問題
旁要:勾股定理
這么大致看下來,西周貴族子弟們的算數造詣那還算非常不錯的,起碼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基礎數學定理都有所涉及了。但是您知道嗎,這些只能堪堪算作不登大雅之堂的“外算”,也叫作“小數術”。
那么有“外算”勢必就有“內算”,有“小數術”一定就有“大數術”了!沒錯,南宋時候的數學家秦九韶把算數分為了“外算”和“內算”兩個門類,其中“外算”就是這些“經世務,類萬物”的普通數學公式;而“內算”則是“通神明,順性命”密不外傳的天文歷法之數。
秦九韶塑像
要知道,在中國古代“數術”二字可是融為一體的,做一些基礎的算數工作根本不足為廟堂之論。
“數”“術”不分家
與《九章算術》一同被劃分進算經十書,并成為十書之首的正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書之一,亦是中國歷代天文歷法計算之根本的《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書影
《周髀算經》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勾股定理論證過程,此時的勾股定理不是用作簡單的數學計算,而是古人立桿測影、授時觀象的方法。
中國古人并非為了研究數學而推導公式,研究這些定理是為了研究天文歷法、推導日月星辰運行規律這樣更有實用性的目的。
《周髀算經》中的勾股定理
2002年,山西的陶寺遺址一處王級的墓葬之中,出土了一根非常神秘的漆木桿。木桿長171.8cm,木桿上用不同顏色的漆畫上了12段紋路,長短略有不同。
考古學家們普遍認為這是目前出土最早的一件古人用于測量日影長度的圭表實物,距今已經四千多年。也就是說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就已經掌握了勾股定理,并且立桿測影正是勾股定理的最初用途。
山西的陶寺遺址漆木桿
從先秦到明清,史書之上每每提到“數術”幾乎都包括了天文、歷法、五行、占卜等數,更有許多學者們認為《易經》正是中國古代數學的源頭。
只有算數學得好的人可能只是一個優秀的會計,而將外算、內算全都學精的,才能在中國古代成為一個數學家或是天文學家,這個時候,會計可能就只是個兼職了。畢竟在大多數封建統治者的眼中,懂占星、卜卦的方術之士的地位,總是高于手拿算籌的算學家的。
《易經》書影
數學!原來是你!
“數學”這個詞最早的出現,源自于咱們前面提到的南宋數學家秦九韶,他寫了一本叫做《數學九章》的著作。從這部著作開始,數學逐漸開始脫離天文歷法,“外算”之道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而存在。
到了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人帶來了西方文藝復興后的科學研究成果,一批中國本土的科學家開始了《幾何原本》《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科學著作的翻譯與創作。從明朝開始,“數學”才逐漸脫離了數術的范疇,成為現代科學的名類之一。
《幾何原本》 藏于故宮博物院
同樣是生活在明朝的帥家默,數學學得相當好,僅僅是在工作之余翻閱歷史檔案,就能在短時間內看出積壓了上百年的稅收問題,完全是學霸級的水平。可惜這個學霸為民的道路上卻走得相當坎坷,所以馬親王在才給這個故事起了一個《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的名字。
03
結語
帥家默這個個名副其實的學霸,可能上學的時候也是屬于別人家的孩子系列,雖然劇中的他有個完美的結局,但是其實在那個烏煙瘴氣的明末官場之中,這個明媚的學霸就是那個深不見底黑洞里,一粒看不見光的微渺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