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案件再審申請書范文(行政再審申請書成功案例)
近期接受一起再審案件的委托,董律師結合再審申請書書寫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享一下關于再審的一些技巧。
1
- 仔細研讀幾遍原審一審和二審的裁判文書,對案號、當事人地位、案由、審理法院、事實認定、法律適用、裁判結果等做到比較全面的了解。
2
- 弄清楚應該向哪個法院提起再審申請,也就是說你向上一級法院還是原審法院提起再審申請,一般來說,高審級的法院概率相對高一些。
法條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六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3
- 對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列明的十三種情形看有哪些是符合的。
- 法條:《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
-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4
- 查看是否有新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一項: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 此處的新證據是指原審一審和二審過程中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在案件審理中作為證據提交并質證的證據。有了新證據,形式上更符合啟動再審的要求,實體上也可能對再審法官撤銷或變更原審裁判起到作用。
5
查看原審是否存在法律適用錯誤的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七條第六項: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比如我此次代理的再審案件,只寫了擔保人,有蓋章和簽字。債權人要求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并且法院還就按照連帶保證責任判了,屬于一般保證,一般保證享有先訴抗辯權,所以原審很明顯就是適用法律錯誤。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六條 保證的方式包括一般保證和連帶責任保證。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一般保證承擔保證責任。
還有就是原審涉及到的法律關系相關的法律規定,一定要研究清楚。
6
- 一定要注意再審申請書的格式,具體包括當事人的訴訟地位,我是寫的再審申請書(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再審被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等。再審請求需要明確:比如撤銷某某號民事判決書第二項,或者再審。列明原審一審和二審的案號、法院,方便再審法官看。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7
- 再審同樣需要制作證據目錄,列明新證據的名稱、證明目的、來源、編頁等。
- 我們律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法官的助理,協助法官、方便法官去查清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如果做的越好,勝訴的概率越高。
8
- 計算好時間,有些當事人因為種種原因,找到律師的時候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去提起再審申請了,律師一定要在截止期限之前做好相關的工作。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后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零七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9
- 態度要自信,不卑不亢。
- 文書樣式我是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編寫的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寫的,所以應該沒有問題,對于立案過程中法官可能提出的問題清晰明了的進行回應和解答,并表明申請人可能確實存在被冤枉的可能,取得法官的理解、同情。
- 結果就是,之前當事人跟別的律師去了兩三次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被打回去,我介入后一次就提交再審申請成功,提交后第二天就查到了再審案號和承辦法官,對于后續的再審審查邁出了良好的第一步。
額外的話:當事人盡量在一審和二審之前請律師,這時候能夠挽回的概率要遠遠高于再審,這背后有很多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