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詩句經典名句-春花詩詞
作者:樓心月,“淥水早讀”原創,禁止轉載。
前幾日,一段小朋友背詩
背到崩潰大哭的視頻走紅網絡。
這個來自遼寧沈陽的男孩,
對詩句描述的內容深感不解,
急得哭了,
“‘微謝櫻桃’,為啥要謝謝櫻桃啊?”
一句話喚起了網友
因“閱讀并背誦全文”而產生的童年陰影,
也有人感嘆,背詩,
還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行啊。
這句“微謝櫻桃”
出自清代詞人顧貞觀的作品《柳梢春花朝春分》:
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
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覺無聊。任冷落、珠鈿翠翹。
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這里的“櫻桃”實際上指的是櫻桃花,
這句詞描述的是櫻桃花將謝未謝的景象。
然而,對于吃貨們而言,
櫻桃花是開是謝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櫻桃紅了嗎?
不同于色深味濃的舶來品車厘子,
土生土長的櫻桃晶瑩剔透,
如顆顆紅寶石點綴在綠葉間。
輕輕摘下一顆,放入口中,
酸甜的滋味便蔓延開來,
獨特的口感喚醒沉睡的味蕾,
令人口齒生津,
恨不能大快朵頤,一次吃個夠。
只可惜,鮮嫩多汁的櫻桃一年一季,
枝頭上那一顆顆飽滿瑩潤的果實,
若是遇上一夜風雨,第二日便不復存在了。
就連詩人白居易也曾經感嘆:
含桃最說出東吳,香色鮮秾氣味殊。
洽恰舉頭千萬顆, 婆娑拂面兩三株。
鳥偷飛處銜將火,人摘爭時蹋破珠。
可惜風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應無。
——《吳櫻桃》
越是稀有,越讓人愛不釋手。
作為櫻桃的狂熱粉絲,
白居易不吝贊美之詞,
認為櫻桃碾壓所有水果,
甚至連“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都不上它:
熒惑晶華赤,醍醐氣味真。
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
杏俗難為對,桃頑詎可倫。
肉嫌盧橘厚,皮笑荔枝皴。
——《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
楊柳花飄新白雪,櫻桃子綴小紅珠。
——《酬舒三員外見贈長句》
就連“鋼鐵硬漢”辛棄疾也被櫻桃的美折服:
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嘗新慣。
——《菩薩蠻·坐中賦櫻桃》
作為“果中貴族”,
櫻桃一時間風光無兩,
甚至登上了大雅之堂。
“櫻桃好吃樹難栽”,
由于唐朝時種植面積小,
再加上不能長時間運輸和儲存,
櫻桃一度成為一小部分人
才吃得起的高端水果。
于是,到了櫻桃成熟時節,
皇帝為了彰顯自己的仁德,
便邀請群臣品嘗櫻桃。
而這一時節
也是每年新科進士放榜的時間,
意氣風發的進士們,
聚在“櫻桃宴”上,吟詩作賦,
贊揚皇帝的恩德,也是一番盛事。
晚唐詩人韓偓
就曾在《恩賜櫻桃分寄朝士》中寫道:
未許鶯偷出漢宮,上林初進半金籠。
蔗漿自透銀杯冷,朱實相輝玉碗紅。
春末夏初,君臣會聚一堂,飛觴醉月,
櫻桃在盤,賓主盡歡,豈非賞心樂事?
既然是稀罕物,
自己享用時,也不能忘了祖先。
櫻桃作為宗廟祭祀的祭品,
可以追溯到《禮記·月令》
“羞以含桃,先薦寢廟”。
這里的“含桃”就是櫻桃。
北宋女詩人朱淑真也曾寫道:
為花結實自殊常, 摘下盤中顆顆香。
味重不容輕眾口, 獨于寢廟薦先嘗。
——《櫻桃》
雖然已經垂涎三尺了,
還是得講究禮數,先請祖先們品嘗。
多愁善感的詩人們,
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愁緒,
對著眼前美味的櫻桃,也會生出萬千感慨。
花時人欲別,每日醉櫻桃。
買酒金錢盡,彈箏玉指勞。
歸期無歲月,客路有風濤。
錦緞裁衣贈,麒麟落剪刀。
——唐·項斯《欲別》
昔日與友人
相聚于櫻桃樹下的景象還歷歷在目,
如今卻是天各一方。
櫻桃依然紅艷,美酒依然香醇,
而遠方的友人,卻不知何時才能重逢。
若是身份轉換,
漂泊流浪的游子想起故鄉的櫻桃,
也會平添幾分鄉愁:
暖絲無力自悠揚,牽引東風斷客腸。
外地見花終寂寞,異鄉聞樂更凄涼。
紅垂野岸櫻還熟,綠染回汀草又芳。
舊里若為歸去好,子期凋謝呂安亡。
——唐·韋莊《思歸》
而清代詩人鄭燮的《滿江紅·思家》
也表達了同樣的情感:
我夢揚州,便想到揚州夢我。
第一是隋堤綠柳,不堪煙鎖。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紅橋火。
更紅鮮冷淡不成圓,櫻桃顆。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樓臥。
有詩人某某,酒人個個。
花徑不無新點綴,沙鷗頗有閑功課。
將白頭供作折腰人,將毋左。
隋堤楊柳、夜半江潮、雨中紅橋,
揚州的風光深深銘刻在作者的腦海中,
而最令人魂牽夢縈的,
莫過于晶瑩紅潤的櫻桃。
不知何日才能重回故地,
如沙鷗一般自在翱翔。
從揚州勝景寫到枝上櫻桃,
作者的情感進一步具體化,
這種綿綿不斷的愁思,也越發深刻而濃烈。
除了懷友思歸,
成熟于春夏之交的櫻桃,
也時常讓人產生
春色難留、時光易逝的感嘆。
其中,宋代詞人蔣捷
將思歸之情與年華易逝的感嘆完美融合,
留下了經典的《一剪梅·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度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轉眼又是一年櫻桃紅,
而漂泊的人還在流浪異鄉的旅途中,
獨自品嘗羈旅天涯的寂寞滋味。
當羈旅天涯的寂寞
與亡國的凄苦聯系起來,
情感就會進一步升華: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金粉雙飛。
子規啼月小樓西,
玉鉤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后,望殘低迷。
爐香閑裊鳳凰兒,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李煜《臨江仙·櫻桃落盡春歸去》
春日已逝,昔日供奉于宗廟的櫻桃,
如今也已落盡,任人踐踏。
面對破碎的山河,
作為君主的自己雖滿懷憂憤,
卻難以挽狂瀾于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
無盡的惆悵蔓延開來,
化作一江春水,向東奔流。
櫻桃在詩中的意象,
也并非總是憂思愁苦的象征,
也有一些“不正經”的詩人,
看到美人的紅唇,
就想到吹彈可破的櫻桃,
其中首屈一指的,
便是白居易的
“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并由此開創了以“櫻桃小口”
來形容美人的傳統,
就連蘇軾也未能免俗:
一顆櫻桃樊素口。
不愛黃金,只愛人長久。
學畫鴉兒猶未就,眉尖已作傷春皺。
撲蝶西園隨伴走。
花落花開,漸解相思瘦。
破鏡重圓人在否,章臺折盡青青柳。
——《蝶戀花·一顆櫻桃樊素口》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能讓東坡“漸解相思瘦”的女子,
想來定是非同凡響。
說櫻桃、吃櫻桃,
作為我國最早栽培的果樹之一,
櫻桃已經融入了古典文學。
時光荏苒,歲月更迭,
那一樹樹櫻桃紅了又落,不變的,
是其承載的豐富意蘊與細膩情感。
【作者簡介】樓心月,在“半床明月半床書”中探尋自我,發現世界,本文由“淥水早讀”原創發布,轉載請聯系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