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英語教學反思;四年級下冊英語教學反思第一單元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杭燕楠 張曉棟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是落實立德樹人的主渠道。本文從通過解讀教材挖掘立德樹人元素、采用多模態語篇豐富立德樹人內涵、找準教學時機滲透立德樹人觀念以及利用課后作業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四個方面,闡述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小學英語;立德樹人;育人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教育部,2022)。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是實化、細化、具體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所課題組,2017)。本文將探討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將立德樹人貫穿教學全過程、融入教學各環節,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一、注重教材解讀,挖掘立德樹人元素
立德樹人的內涵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抽象。要在課堂中將抽象的道理轉化為可理解、可接受、可操作的育人觀念,僅憑教師的灌輸是行不通的。英語教材含有豐富的德育要素,是德育的載體(呂京、鄭艷,2014)。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常隱藏或是散落在教材語言、插圖、文本人物中。教師要立足單元主題,關注教材細節(如語言、插圖等),尋找教材與立德樹人要求的關聯點,從而挖掘立德樹人的元素。
[案例1]
譯林版《英語》(下同)六年級下冊Unit 8 Our Dreams的Story Time板塊是一個對話語篇,圍繞話題Dream從who、what、why三個維度呈現了Mike等六位學生的夢想和緣由以及Miss Li的夢想。通過挖掘語篇細節信息,結合教材前后關聯可知,學生的夢想多數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經歷有關。然而,Wang Bing想要乘坐宇宙飛船飛向月球這一夢想的緣由成了教材中的留白。授課教師抓住這一細節,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的關系。師生對話如下:
T: Why does Wang Bing want to fly to the Moon? Can you guess?
S1: It’s very cool.
T: Have we Chinese been to the Moon before?
Ss: No.
T: So flying to the Moon is not only his dream, but also ...
Ss: The Chinese dream.
T: Yes. So what’s your dream? Can it be our Chinese dream?
S2: I want to be a teacher because I think teacher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S3: I want to be a scientist because I want to invent a medicine to end COVID-19. It’s also our Chinese dream.
T: I agree with you, boys and girls. What can you do to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S4: We should study hard.
S5: We should read more books and learn from others.
教師結合夢想這一主題,在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幫助其關聯個人夢想和中國夢,從而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少年之夢助推民族的偉大復興夢,詮釋了個人與家國的關系。
教材具有“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作用,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以培養有理想、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立足時代發展的需求,在教材中尋找與之相契合的育人點,發揮教材的育人價值。
二、補充多模態語篇,豐富立德樹人內涵
《課標》指出,“教師在開發與利用英語課程資源的過程中,要敢于突破教材的制約,充分挖掘教材以外的資源,要選用具有正確育人導向的,真實、完整、多樣的英語材料”(教育部,2022)。教師可基于教材進行多模態語篇的融合,即以教材中立德樹人元素為本,融合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不同形式的多模態語篇,為學生提供真實、多元的語境場域,豐富學生的多感官體驗,幫助學生更好地將立德樹人的內涵內化于心。
[案例2]
五年級下冊Unit 6 In the Kitchen的Culture Time板塊講述的是中國學生Yang Ling介紹中國食物,并表達了對中國食物的喜愛之情。文字下方配有四幅來自祖國各地的特色美食插圖,有北京烤鴨、松鼠桂魚、重慶火鍋和廣式點心。然而,教材中靜態的圖片和兩句簡短的介紹難以體現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因此,授課教師融入了與中國美食有關的視頻、圖片和語篇,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1. 看一看
授課教師播放一段介紹中國美食的英文視頻,并向學生提問: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通過視覺的沖擊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美食的博大精深。
2. 說一說
授課教師呈現一幅中國美食地圖,引導學生觀察中國各地的不同美食,并提問:Can you talk about food in different places? Why is the food different in different places?以此引導學生描述中國各地的特色美食,討論美食差異背后的原因。
3. 讀一讀
授課教師拓展了一段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美食的語篇,讓學生通過Read and Underline、Read and Judge、Read and Think等閱讀活動,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特色食物及其蘊含的意義,從而深入了解中國的傳統美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多模態語篇直觀、形象,具有良好的育人效果。上述案例中,教師用動態的語言材料豐富學生對中華美食的認識,將單一的教材內容生活化、多維化。通過在教材的留白處和學生的認知空白處補充多模態語篇,既能訓練學生聽、說、讀、看的語言技能,又能彌補教材的不足,發揮教材中育人元素的價值,豐富立德樹人的內涵。
三、捕捉教學時機,滲透立德樹人觀念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為了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的德育效果,教師需要捕捉教學時機,適時滲透立德樹人的相關觀念、方法與思想,幫助學生在追問、比較、表達、批判中加深對立德樹人理念的理解與認知。
1. 在追問中滲透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學生對于事物的理解往往趨于表面,而對于較為抽象的觀念需要教師進行適時引導。追問有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能更好地促進學生解讀文本,有利于立德樹人的滲透、內化和生成(曹賢和,2018)。
[案例3]
五年級下冊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Story Time板塊講述了Mike及其家人周六上午和下午各自所做的事。其中,當Mike和Helen幫助父母做家務時,弟弟Tim不是在臥室睡覺,就是在客廳和客人Jim看電視、吃水果,沒有幫助父母做家務。因此,有許多學生認為他是個好吃懶做的孩子。于是教師通過追問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師生對話如下:
T: Is Tim helping his parents?
Ss: No. He’s lazy.
T: Well, most of you think Tim is lazy. But do you remember how old he is?
S1: I think he’s four years old, because when we were in Grade 3, he said he was two.
T: Great! He’s four. What housework do you do when you're four?
(學生陷入沉默。)
T: Now look at these pictures. The children are four years old too. What are they doing?
S2: The boy is playing with toy cars.
S3: The girl is looking for something in the fridge.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rooms in the pictures?
Ss: What a mess!
T: But look at Tim. Does he make any trouble for his family? Is he helping his parents?
S4: He’s too young. And he can’t do much housework.
S5: Helping parents doesn’t only mean doing housework, I think.
教師通過層層追問,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充分表達,延展學生對于本課話題詞“幫助”的理解——幫助父母不僅指做家務勞動,還包括做好自己的事,不為父母添麻煩。追問促進學生的認知從表層走向深層、從膚淺走向深刻、從單一走向多元,進而實現育人價值的無痕滲透。
2. 在比較中強化
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差異點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正確的行為準則、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多元文化知識的認識與內化。教師還可以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比較,在與真實生活的對比和碰撞中強化育人效果。
[案例4]
五年級下冊Unit 8 Birthdays的Story Time板塊描述了李老師和學生談論生日的場景,Su Hai和Mike分別介紹了自己的生日日期、生日活動以及生日感受。針對教材中關于中西方生日活動的差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并深入探究。師生對話如下:
T: Why do they do different things on their birthdays?
S1: Because they ar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 But why do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o things differently?
S2: Because they have different cultures.
T: Yes. But is there anything that is the same?
S3: Su Hai and Mike both have a good time on their birthdays.
T: Great. Birthdays are a time for happiness. What else?
S4: They both have a good time with their families.
T: People usually share their happiness with their families or other people who love them. So birthdays are also a time for love.
通過引導學生對比生日的差異,加深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感知、理解、比較和鑒別,幫助學生尊重文化差異,培養多元文化意識。除了比較文化差異,教師還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化背后的相同點,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化內涵的理解。
3. 在表達中感悟
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開展育人教學活動,是育人教學的重要原則(程曉堂、叢琳,2022)。教師要將抽象的立德樹人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經驗結合,實現教學方式的生活化轉向,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中闡述和表達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幫助學生將價值觀落實到日常行為,實現知行合一。
[案例5]
六年級上冊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Checkout Time板塊中讀寫部分是一篇介紹《愚公移山》的短文,要求學生根據故事內容選擇正確的動詞過去式填空。授課教師在學生做完練習后,詢問他們在生活中是否有“愚公”的存在。學生在思考、討論后回答如下:
S1: I think many scientists are like Yu Gong. They work very hard. They are tired but happy.
S2: I think firefighters are like Yu Gong. They help people when they are in need. Sometimes it’s very dangerous. But they never give up.
T: So Yu Gong shows us a kind of spirit. It means working hard and never giving up. It can help us do everything well.
通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愚公”,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了學生遷移創新的思維能力,更幫助學生在表達分享的過程中將內隱于心的育人道理外顯化,加深對愚公勤勞勇敢、堅韌不拔精神的理解和體悟。
4. 在思考中深化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如價值觀、傳統美德、生態意識、全球觀念等進行合乎邏輯的分析、判斷、反思和評價,將立德樹人的育人觀轉化為可以顯性化、程序化的思維方式。
[案例6]
四年級下冊Unit 5 Seasons圍繞單元話題——季節學習四季的氣候,以及人們在四季中的不同活動和感受。在最后一課時復習板塊的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創設情境Seasons in Changzhou和Seasons in Some Places讓學生感受四季的美好,并運用本單元的目標語言進行詩歌的創編。隨后,教師通過視頻引出全球氣候突變的現象,并引導學生思考:Are seasons still beautiful and lovely now? 學生聯系生活發現季節的反常。接著,教師啟發學生思考季節反常的原因以及作為學生應該如何應對。在交流與討論中,學生紛紛表示要從節水、植樹、綠色出行等方面做起,珍惜當下美好的四季。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朗讀本單元的四季小詩,進一步感受文中四季的美好。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當下季節反常的原因,幫助學生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維,并通過探究與反思,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保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生態意識。
四、延展課后作業,落實立德樹人目標
如果說教學受到了每節課40分鐘或45分鐘的限制,作業的時空則要比教學時空更靈活(王月芬,2021)。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一些綜合類、創新類、實踐類、問題解決類的作業,讓學生的學習從書本走向生活、從靜止走向動態,使學生在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主動學習和感悟,將書本中的德育內容轉化為自己的意志、信念、品德和習慣。
[案例7]
五年級下冊Unit 2“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Fun Time板塊要求學生用句型“Where do you live?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調查同學的家庭住址和上學出行方式。授課教師對教材文本進行了適度的調整,將這項調查延展為一項探究式作業,引導學生小組合作,通過“提出問題——收集信息——分析數據——撰寫報告”等一系列項目式的活動,了解班級同學的上學出行方式并對其進行分析、反思和評價,從而幫助學生樹立低碳出行的觀念。以下是一組學生完成的作業:
How do we come to school? In my group, two students come to school by e-bike. It’s a good way. Two students walk to school. That’s good for their health. But six students come to school by car. Cars use a lot of oil. There is not much oil on the Earth. Also, driving too much is bad for the air. If they live far from school, they can come by bus. If they live near school, they can come to school on foot. We should come to school in a green way. Let’s protect the Earth from now on.
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是一次良性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可深化立德樹人的成效。教師通過布置調查研究性作業,創設真實的任務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參與實踐和探究,提升學生運用所學語言和跨學科知識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深化學生對綠色出行理念的認知和體驗。
教師應通過挖掘教材中立德樹人的元素,補充促進立德樹人內涵理解的多模態語篇,在課堂中捕捉教學時機進行無痕滲透,將學科育人思想和教學內容有機整合,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教師要把握好德育滲透的度,既要堅持英語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原則,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唯有此才能將立德樹人的目標落到英語教學的實處。
注: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基于主題意義的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編號:C-b/2020/02/01)的階段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曹賢和. 2018. 淺談如何在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教育[J]. 語文教學通訊,(11):16-18.
程曉堂、叢琳.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育人目標及實施策略[J]. 中小學外語教學(小學篇),(6):1-7.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呂京、鄭艷. 2014. 大學英語教學中堅持立德樹人的有效策略[J]. 大學英語,(9):170-174.
王月芬. 2021. 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2013. 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四年級下冊[T]. 南京:譯林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2014. 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三年級起點)?五年級下冊、六年級上冊、六年級下冊[T]. 南京:譯林出版社.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教學研究所課題組. 2017. 深化課程改革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由之路[J]. 中國教育學刊,(7):1-6.
(本文首次發表在《中小學外語教學》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