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夏天節氣的成語-形容夏天的節氣
一個暑字,代表了一個汗流浹背、人們普遍思維被封印的季節。但好在,二十四節氣里有一個特殊的“暑”來拯救水深火熱中的人們。
今日處暑。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暑氣漸漸消退,冷空氣開始自北方襲來。民間有“一場秋雨一陣涼”的俗語。
但關于?“處暑?”中?的?“處?”?,絕大多數人?都存在?誤讀?的情況?。若?不經人?提醒?,我們?都會?按?自小?養成?的?習慣?,將?這一?節氣?讀作??處?“chù”暑?。
那么處暑節氣中的“處”究竟該怎么讀呢?
處為多音字。當讀作“chù”時,意為地方、點(部分)、機關部門等,分別對應詞語處所、好處、辦事處等。當讀作“chǔ”時,其釋義更為繁雜,如中止、停止;居住、棲身;懲罰、懲辦;治理、辦理、安排;留、留下;保持、主持、執掌以及用作姓氏等。
簡單來說,包含“處”的詞語如果屬名詞,則念四聲“chù”;如屬動詞,則念三聲“chǔ”。
元代文人吳澄所編著的《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關于“處暑”節氣有如下記載:“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由此可見,“處暑”的正確讀法應為處(chǔ)暑。
人們通常也簡單的將“處暑”與“出暑”劃等號,便于理解。其意為炎熱的夏季即將離開,陣陣秋風為人們帶來絲絲清涼。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處暑節氣的到來,南北各地的氣溫從“暑熱”的一致中開始漸漸分化。
在我國的北方地區,處暑過后,人們會感到比較明顯的降溫,并且晝夜溫差加大。所謂“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即處暑時節,只中午熱一會,早晚都很涼爽。
而在我國南方各地,在處暑之后還會迎來“秋老虎”,天氣炎熱和干燥。比起三伏天,只是早晚略有降溫。直到白露時節,才算是真正進入秋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往往要到10月,才能送走秋老虎天氣,迎來秋高氣爽的日子。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記載有處暑的“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鷹從處暑開始,感知秋之肅氣,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后食。古人稱之為“義舉”。
二候、天地始肅
秋天時,天地間草木植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古時有“秋決”,也稱“秋后問斬”,即是為了順應天地的肅殺之氣而行刑。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稻、梁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處暑起,務農事的人們開始秋收。
而在民間,處暑前后的民俗多與?祭祖和迎秋有關。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動,又稱“中元節”。“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大量農作物集中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除此之外,古人認為農歷七月的鴨子最為鮮美,所以處暑當天,百姓還有吃鴨的傳統。
“處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處暑時分,也是栽種過冬蔬菜的時節。誤了農時,便跟不上今冬?明春?的?菜籃子了。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