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追日讀后感500字、夸父追日的讀后感200字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觀》開學第一課有感
一場大雨送走了夏日的酷熱,在清涼的秋風中,我們開學了。九月一號的晚上,像往年一樣,我們坐在電視機前,看《開學第一課》,那一張張生動的面孔,那一個個關于奮斗的故事,看得我心潮澎湃,是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奮斗自強的民族,是我們祖先,用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
奮斗,是中國人的言必信行必果。冬奧賽場上,我們只看到了運動員奮力拼搏的身影,卻不知道在另一條賽道上許多人在默默付出著:她們是志愿者、醫療保障人員、社區工作者……他們在堅守中閃光,讓世界看到這場盛會下的美麗中國。劉嘯騰姐姐睫毛上掛著冰霜的圖片震撼到了我,他們戰勝寒冷和疲憊,向世界展示了東道主的熱情,也向世界展示,我們既然升奧成功,就一定言必信行必果,讓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精神。
奮斗,是21世紀的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豪言壯語。曾經有人預言,誰來養活21世紀的中國人?今天我們驕傲地說:“中國人自己養活了自己”。82歲的謝華安爺爺講述了他和種子的故事,他說:”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一粒好的種子,一個好品種,得來是多么地不容易。”為了培育更多優良的種子,已經82歲高齡的他,依然奮斗在一線,別人都把孩子比作種子,而他把種子比作孩子,太陽和田埂見證了他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改變的容顏。他用行動告訴我們,我們自己養活了自己。
奮斗讓中華民族延續千年的文明之光。“水稻帶來的文明的變化,一次一次地震撼著我們。”“中國文明經歷了滄海桑田,成為世界幾大古代文明當中,唯一沒有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離不開古代先民們堅韌地開辟了這片廣袤的土地,更離不開我們一代代中華兒女在長期奮斗當中對中華文明的創造、發展和接續守候。”從一粒米到一個國,以水稻這一“文明密碼”為線索,王巍爺爺帶我們追溯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在他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五千年中華文明,是我們的祖先一步一步奮斗出來的,我們要繼承下去,一定不能讓祖先的奮斗精神在我們這里斷層。
奮斗是心有信仰,不負韶華。幾十年前荒涼的塞罕壩吹起來的風沙直逼北京,為擋住風沙,三代種樹人扎根塞罕壩,艱苦奮斗,“把每一棵小樹栽活,到老了不后悔”陳彥嫻奶奶樸實地說。今天塞罕壩樹木蔥綠,小河清澈,成了名副其實的“美麗的高嶺”,離不開幾代人的努力。是什么讓三代人這么執著,是心中的信仰, 信仰就是一種精神力量。排雷英雄杜富國叔叔,“小象爸爸”陳繼銘叔叔,艦載機飛行員戴興叔叔,就是靠著這種精神力量成為我們心中的榜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心中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越挫越奮、愈戰愈勇,否則就會不戰自敗、不打自垮”習爺爺這樣教導我們。
奮斗續寫著中國人的浪漫,把遠古神話變成現實。從小我們聽著盤古開天、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長大,我們總是幻想自己也有上天入地的本領。而今天這些神話已不再是神話,“神舟”飛天、“嫦娥”奔月、“墨子”傳信、“北斗”組網、“天問”探火、“天宮”攬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帶著我們回望了六十多年的航天發展史,航天人用默默付出、團結奉獻、拼搏奮斗讓一個個中華遠古神話變成現實。
今天奮斗的接力棒已經傳到了我們手里,在偉大復興的奮斗道路上,應該有你,有我,有我們大家共同奮斗的身影,我們一定用信仰,用汗水,用奮斗書寫民族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