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立志對人生的意義(關于立志的議論文800字)
中考作文模擬寫作:對“志”的理解和感悟 導寫及范文
文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蘇軾
材料二:志當存高遠。
——諸葛亮
請根據你對上面材料中“志”的理解和感悟,自選一個角度,寫一篇文章。
要求:(1)自擬題目。(2)聯系生活實際,有真情實感。(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人名、校名。
【思路點撥】
兩則材料有相通之處,都從立身處世的角度發表議論。第一則材料強調“堅忍不拔之志”的重要性,第二則材料強調“人應當懷抱高遠的志向”。談立志問題都體現了正向積極的價值觀,而這也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考生在闡述自己的感悟或敘述自己的經歷時,不得違背材料的價值取向。立意時,必須結合兩則材料中的“志”進行立意。
參考立意
1.人生志向高遠,方能成為有舵之船。
2.志存高遠,方能青春無悔。
3.有志者方可成事。
4.志向是舵,行動為槳。
5.青年立志當知行合一。
……
引導語提示“你對上面材料中“志”的理解的感悟”,這就意味著文章內容要體現考生對“志”的深層思考;“聯系生活實際,有真情實感”,意味著可以敘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聯系生活實際”意味著應賦予作文當今社會的內容元素。
考生可以從材料中的名言出發,圍繞感悟展開聯想和思考,探討立志的意義或知行合一、務實行動的意義;也可以敘述見聞或經歷,將對立志或知行合一、務實行動的理解融入敘述中,表達出自己獨到的感悟。
在“明確文體”的前提下,考生可以闡述“感悟”“思考”,針對名言內容有感而發,適宜用議論類的文體;也可以敘述“見聞”“經歷”,在敘述中寫出自己對名言內容的深度探究,適宜用敘述類的文體。考生可以選自己最擅長的文體來寫。
優 秀 例 文
志當存高遠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曹操
雄鷹展翅翱翔,因為它有搏擊藍天的志向;小溪奔流不息,因為它有匯入大海的志向。
志向是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給人生之路帶來光明;志向是岸邊閃爍的燈塔,給迷失的小船指明方向;志向是火紅的爐火,給冰冷的現實帶來溫暖。由此可知,志存高遠,方能有生命的高度。
法國作家雨果曾經說過:“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與生活的不同嗎?動物生存,而人則是生活。”對人來說,理想是一束陽光,沒有陽光對生命的恩賜,世界將是一片死寂,毫無生機。沒有理想的人,會因為失去追求而碌碌無為,就像一只失去翅膀的蒼鷹,縱使身體多么強壯,也無法擁有湛藍的天空。
縱觀古今,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人,都有鴻鵠之志,并經過不懈的努力,最終取得成功。志向就像加速器,在放慢腳步時,為你提供能量和力量;志向就像劃破黑暗的光,為你指明前進的方向;志向就像一扇窗,讓你看到人生的絢麗風景。
司馬遷飽受屈辱卻沒有放棄,他忍辱茍活,默默承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摧殘,這一切都是為了完成《史記》。是什么支撐他堅持下去,又是什么帶給他生活的勇氣?是理想,是志向。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失聰的情況下,譜出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命運交響曲》,他有理想,他要用音樂與世界溝通,用音樂把自己對鋼琴的熱愛傳遞給世界。這不滅的信心和毅力,都來源于他的偉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因為有了遠大志向,飽受冷眼的蘇秦刺股苦讀,家境貧寒的匡衡鑿壁借光,為后人留下一段段佳話。因為有了遠大志向,李白方能在艱險的路上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因為有了遠大志向,杜甫才能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時心系天下蒼生,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喊;因為有了遠大志向,雙目失明的鑒真才能歷盡艱險,東渡日本,將佛教發揚光大。
相反,沒有遠大的志向,將像井底之蛙一樣自滿自足,失去對人生目標的追求,整日碌碌無為,又何談進取與成功呢?正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不知所至。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做一只展翅高飛的大鵬,傲視蒼穹,直沖云霄,讓世界為我喝彩。
【點評】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佳作。文章突出的亮點表現在:一是用優美精練的語言闡釋道理,理趣并融,文筆精妙,讓讀者在明事理的同時獲得視覺上的愉悅。合理準確地援引名言、大量比喻論證和整句的運用以及排比修辭格的使用,處處彰顯出語言的婉麗華美,也足以顯示作者較為深厚的文化素養。二是論證手法多樣化。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論證手法,形象生動,確鑿有力。
我的志向
是什么,使那些人走向成功?是什么,使那些人為世人所稱贊?答案除了汗水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有遠大的志向。正是志向敦促他們努力,努力,再努力!每個人都有志向,我的志向就是當一名作家。
作家這個志向,主要來自于家庭的熏陶。小時候,不識字的我總是望著那高大的書架出神,總是愛聞那淡淡的書香,也總是愛聽父母談論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聞一多,林語堂,朱自清,巴爾扎克……媽媽告訴我:“等你識字了,就能讀書,看書,乃至寫書了。”雖然那時的我對作家的理解還不透徹,可那個志向的種子已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
志向也成了我學習的動力。等到我上了小學,想當作家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當我翻著那厚厚的書籍,品讀著字里行間的真情時,我明白了,原來作家也是一種偉大的職業。他們以筆為口,以文為語,影響著人們。從那時起,我對作家的羨慕,漸漸變為敬佩。
當然,我知道,當作家必須有深厚的文學功底。于是,我訂閱了許多文學雜志,品味大作家們的文章,汲取精品中的營養。我還加入江海小記者的行列,前往鎮江采風,獲取了許多的創作素材。大量閱讀古詩文,學到了很多寫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文學素養,使我的文章熠熠生輝。到上海、青島等地游覽,飽覽祖國壯麗的、優美的河山,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開闊了自己的視野……
在讀無字書的同時,我還認真讀有字書。我看到喜愛的書籍,或買,或借,或租,一卷在手,別無所求。當老師宣布要做摘抄時,我欣喜若狂,而其他人則是垂頭喪氣,埋怨聲聲。通過這些途徑,我的作文水平有了質的飛躍。
只有對志向不斷追求,最終才能使它成為現實。這個流傳千古的道理,我深深懂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對作家稱呼將變“他”為“我”。
志向是舵,行動為槳
新時代領路人曾說過:“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務實行動,承諾一千,不如落實一件。”如果把我們的青春比作一條朝著未來前進的船,那么志向是舵,行動為槳。
志向是舵,體現在遠大的志向可以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
古往今來,許多名人用他們的經歷佐證了這一點。“古今完人”、明朝思想家王陽明說得好:“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王陽明之所以能在歷史上留下可以排在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影響最大的大儒的地位,首先就是歸功于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立下要做孔子那樣的圣賢的大志,并一生都在為之付諸行動。其名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子。
行動是槳,體現在行動的務實可以為我們帶來成功的積累。
有了遠大的志向,再加上務實的行動,就能夠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向著理想前進。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禪山的過程中,發出“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感嘆,強調了“有志”的重要性,后來因自己隨著人群畏難退縮、半途而廢,而未能窮究山洞奇險之景,由此特意提出“有志”還要不盲從別人而是堅持自己的行動,才可以朝著自己的夢想繼續前進。王安石談的是登山,也是人生。
志向與行動的結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知行合一”。“知”,是指知識理論;“行”,是指實際行動。對我們青年學生來說,知行合一,強調的是既要擁有遠大的志向,更要務實自己為實現志向而付出的行動。
年輕的中國男子體操隊就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2018年多哈體操世錦賽男團決賽上,中國隊在第一輪出現失誤,僅排第七名,大比分落后排第一名的俄羅斯,最后經過六輪拼搏,以比排名第二的俄羅斯高0.049分的總分拿下了團體冠軍。想拿世界冠軍,是他們平時訓練定下的奮斗目標;拿下世界冠軍,是他們在賽場上經過一輪輪努力拼搏的結果。如果沒有遠大志向,他們就不會有對世界冠軍的強烈渴望;如果沒有務實行動,他們這一屆比賽就不能得償所愿。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我們青年學生當志存高遠,以志向為舵;“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需要的是努力拼搏,以行動為槳,努力開創出屬于我們自己燦爛的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