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會議結束總結詞(學術會議總結詞結束語)
各位同仁、各位嘉賓:
精彩紛呈的發言余音繞梁,聚精會神的聽眾興致正濃,大家意猶未盡,但我不得不說,本次研討會即將拉下帷幕。
早在幾年前,就有人設想以舉行學術思想研討會的形式,慶賀潘文國先生的八秩壽辰,2023年4月30日,由潘門弟子、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上海大學的師生共15人,成立了研討會的籌備組,在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經過四個月的努力,美麗的設想終于開花結果。
據組委會統計,本次研討會共有150多人出席,來自國內外66所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出版社、美術館等機構;特邀嘉賓38人,有13位專家做主旨報告,51人在分會場宣讀論文。在潘文國教授八秩壽辰之際,參會者不僅有機會當面向潘教授表達敬意,而且參與了高水平的學術交流活動,聆聽了多名專家的專題報告,享受了一場學術的饕餮盛宴,受益匪淺。第四屆全國英漢對比與翻譯研究學科建設論壇暨潘文國學術思想研討會,在主辦方、承辦方和各位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下,順利地完成了各項既定目標,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潘文國教授的研究領域廣泛,涉及語言、文字、文化、哲學、翻譯、教育等,每個領域都有令人矚目的建樹。用“博古通今,學富五車;才如泉涌,獨樹一幟”來形容潘文國教授的學術研究成果,總覺得還不夠到位。有人建議,在潘文國教授眾多亮眼的頭銜之外,再加一個頭銜、一個稱號——潘子。
人們在研討潘文國學術思想的同時,也禁不住思考一個問題:同為文化人,為什么潘教授能取得出類拔萃的成功?
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因素:
其一,潘文國教授善于積累優勢,并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由于學生時代打下的扎實的英漢語言功底,潘教授早就具有精通英漢雙語、通曉歷史文化的獨特優勢,他把這種優勢不斷地加以延伸、擴展、提升。因而,他學深養到,含英咀華,能嫻熟自如地穿行于古今,游走于中外,博采眾長,信手拈來為己所用。借用王寅教授的話來概括,他是“學貫中西的楷模,融匯古今的表率”,實至名歸。
其二,潘文國教授善于守正創新,獨辟蹊徑。所謂“守正”,是堅守正本,堅持正道,說正話,做正事,走正路。他鉆研學問窮經皓首,孜孜不倦;分析問題鞭辟入里,切中肯綮;著書立說操翰成章,大氣磅礴。所謂“創新”,是因時、因地、因勢而為,不斷調整自己的視角和思路。他經常要求自己,也鼓勵他人“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換一種思路寫文章,何如?”他的文章和著作觀點鮮明獨到,別具匠心,絕不人云亦云,穿鑿附會。因而,他總能在博覽群書、廣泛涉獵的同時,提出新理念,發現新方法,找出新材料,創建新體系,給人以嶄新的啟示。潘教授的創新理念和實踐,引發不少學者“跟著說,接著說,逐步發展為獨立說”,在學術界產生了“滾雪球”的良好效應。
其三,“情”推動“理”。所謂“情”,指潘教授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憂患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情感;所謂“理”,指潘教授發散而又縝密的理性思考、廣泛而又深邃的學術研究。“情”對“理”能產生強大的推動力,并形成無限的創造力。
我上面說了三個因素,但我還在想,在同樣的歲月中,在同等的條件下,為什么潘文國教授的學術成果總比其他人豐碩得多?為什么他的思維總是特別快、特別寬、特別深?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第四個因素:潘教授天賦異稟,天資超凡。不過,這一點是潘教授爹媽給的,我們不作深入探討。
八十歲的潘教授不僅學問超群,筆耕不輟,而且精神煥發,精力過人,紅光滿面,氣色極佳,舉手投足還是一個大小伙子的模樣。這引發了人們思考第二個問題:同為進入古稀、耄耋之年的人,為什么潘文國教授特別富有朝氣和活力?
我覺得,除了心態、飲食、起居、睡眠等通常的養生要素外,潘文國教授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字——“忙”,忙于做學問,忙于講學,忙于游覽各地名勝古跡,忙于填詞作詩,忙于書法攝影,忙于唱京劇等等。忙,則心無旁騖,無意中擺脫了各種憂愁煩惱;忙,則專心致志,容易進入平和寧靜的心境。這種心境,有利于增強人體免疫力,激發人體的強大自愈力。忙,成了潘教授保持朝氣和活力的一大秘訣。
現在流行這樣一段話,“七十古稀今不稀,八十只是中年期,九十開外可稱老,活過百歲不稀奇”。潘文國教授目前的狀態令人欣喜,身體依然健朗,思想照舊活躍,創造力不減當年,敏捷度超過常人,步履輕盈,精氣神十足。我們完全有理由期待,20年以后我們再次相聚,慶賀智者潘老的百歲華誕,暢敘百歲壽星更輝煌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