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ppt一等獎,夢游天姥吟留別優質課一等獎教案
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上冊
第8課 夢游天姥吟留別
1.積累基礎知識,品味詩歌語言,熟讀成誦,培養語言建構與運用素養。
2.理清思路,理解詩歌的主旨、寓意,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
3. 掌握鑒賞古典詩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培養審美鑒賞與創造素養。
4.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積累李白名句,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養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
1.理解詩歌的主旨,了解李白的創作風格。
2.掌握鑒賞古典詩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鑒賞能力。
一、導入:
積累李白名句,導入新課:
(1)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
(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
(4)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
(5)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6)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進酒》
(7)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北風行》
(9)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10)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二、文學常識:
1. 作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五歲育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有遠大的抱負,“愿為輔弼”、“安社稷”、“濟蒼生”。20歲后,蜀中漫游,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元年42歲應召赴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為謫仙人,薦于唐玄宗,唐玄宗“降輦步迎”,待詔翰林。被排擠出京后,漫游江湖間,761年,請纓殺敵,因病折回。次年,病死當徒,初葬采石磯。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
2. 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
除需用韻之外,不受格律限制。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詩句字數不整齊的古詩,稱為“雜言古詩”。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雜言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
三、相關知識積累:
1.謝公屐
《南史·謝靈運》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備有一種特制的木屐,屐底裝有活動的齒;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后齒。
謝靈運:吳越會稽人,山水詩派的開創者。
2.三山五岳
三山是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五岳指泰山、華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岳華山之險,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征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
三山五岳在中國雖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聳于平原或盆地之上,這樣也就顯得格外險峻。東、西、中三岳地處黃河附近,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華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3.三座仙山:蓬萊、瀛洲、方丈。(《山海經》)
4.天姥: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說,“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處游憩之地。
四、背景及解題
1.背景:
這首詩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寶三載,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敗。離長安后,曾與杜甫、高適游梁、宋、齊、魯,又在東魯家中居住過一個時期。這時東魯的家已頗具規模,盡可在家中怡情養性,以度時光。可是李白沒有這么作,他有一個不安定的靈魂,他有更高更遠的追求,于是離別東魯家園,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這首詩就是他告別東魯諸公時所作。雖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憤怨仍然郁結于懷,所以在詩的最后發出那樣激越的呼聲。
2.解題:
該詩的另一個標題為“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全詩是通過記敘“夢游天姥”的經歷,來“留(詩)(贈)別(東魯諸公)”。夢游就是夢中游覽;天姥就是天姥山,在今天的浙江新昌的東面,傳說登山的人能聽到仙人天姥唱歌的聲音,山因此而得名。
吟,本意就是吟詠,也就是作詩后來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即樂府詩的一種體裁。?和“歌”“行”相仿,其音節格律較自由,有五言、七言、雜言等。
留別:臨行贈言。“送別詩”和“留別詩”都寫離別時的離愁別緒;送別詩是送者所作,留別詩是離者所作。
3.名家點評:
(1)《夢游天姥吟》胸次皆煙霞云石,無分毫塵濁,別是一副言語,故特為難到。
——明代詩評家桂天祥
(2)恍恍惚惚,奇奇幻幻,非滿肚皮煙霞,決揮灑不出。——明代詩人、文學批評家郭濬
(3)“飛度鏡湖月”以下,皆言夢中所歷。一路離奇滅沒,恍恍惚惚,是夢境,是仙境(“列缺霹靂”十二句下)。托言夢游,窮形盡相以極“洞天”之奇幻;至醒后,頓失煙霞矣。知世間行樂,亦同一夢,安能于夢中屈身權貴乎?吾當別去,遍游名山,以終天年也。詩境雖奇,脈理極細。——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
五、內容研讀:
(一)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詩歌,結合注釋,翻譯全詩。
明確:
白話譯文:
海外來客們談起瀛洲,煙波渺茫實在難以尋求。
越中來人說起天姥山,在云霧忽明忽暗間有人可以看見。
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斷了天空,山勢高峻超過五岳,遮掩過赤城山。
天臺山雖高一萬八千丈,面對著它好像要向東南傾斜拜倒一樣。
我根據越人說的話夢游到吳越,一天夜晚飛渡過明月映照下的鏡湖。
鏡湖上的月光照著我的影子,一直伴隨我到了剡溪。
謝靈運住的地方如今還在,清澈的湖水蕩漾,猿猴清啼。
我腳上穿著謝公當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見了從海上升起的太陽,在半空中傳來天雞報曉的叫聲。
無數山巖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著花,依倚著石頭,不覺天色已晚。
熊在怒吼,龍在長鳴,巖中的泉水在震響,使森林戰栗,使山峰驚顫。
云層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動蕩生起了煙霧。
電光閃閃,雷聲轟鳴,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
洞中蔚藍的天空廣闊無際,看不到盡頭,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宮闕。
用彩虹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云中的神仙們紛紛下來。
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仙人們成群結隊密密如麻。
忽然魂魄驚動,我猛然驚醒,不禁長聲嘆息。
醒來時只有身邊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間的歡樂也是像夢中的幻境這樣,自古以來萬事都像東流的水一樣一去不復返。
告別諸位朋友遠去東魯啊,什么時候才能回來?
暫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間,等到要遠行時就騎上它訪名山。
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權貴,使我不能有舒心暢意的笑顏!
(二)誦讀體味:
自由朗讀詩歌,把握節奏,畫出朗讀節奏,體味情感。
明確:朗讀節奏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云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
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三)分析結構:
思考,這首詩可以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全詩分為三部分。
(1)第一段:入夢緣由。
(2)第二段:夢游幻境:飛度鏡湖—登山覽勝—洞天仙境—夢醒若失。
第一層(我欲因之夢吳越……淥水蕩漾清猿啼)夢到剡溪
第二層(腳著謝公屐,……空中聞天雞。)登山途中所見
第三層(千巖萬轉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煙)山頂所見(洞外)
第四層(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山頂所見(洞內)
第五層(忽魂悸以魄動……失向來之煙霞)夢醒情景
(3)第三段:抒情言志,出夢慨嘆:蔑視權貴。揭示全詩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鑒賞第一段
1.思考,前四句詩寫了什么?既然題為“夢游天姥”,為什么要從瀛洲寫起?
明確:寫天姥山的神秘飄渺、迷離恍惚。
以瀛洲來陪襯天姥(側面描述)。天姥山像傳說中的瀛洲一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思考,后四句詩寫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確: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
比較、襯托。用五岳、天臺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用“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兩句說明其高大無比。再以天臺作陪襯,說天臺之高“一萬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卻顯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樣高大雄偉的天姥山,這樣美麗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詩人夢游之念呢?
(五)鑒賞第二段
1.思考,第二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l-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明確:
月夜→寂靜清幽
白晝→壯美奇絕
傍晚→離奇險怪
夜晚→壯麗輝煌
2.思考,詩人是如何進入夢境的?景物有什么特點?
明確:飛渡 湖月送 謝公屐 青云梯
(1)“飛”寫出了急切心情和飄逸似仙的姿態。
(2)李白一生都喜月,如“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月是他的好友,沐在月光中飛翔,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與倒映在湖水中的月亮為伴,月亮走我也走,一直送我倒剡溪,本身送已生情愫,情深深,月朦朦中來到了神往之地。
(3)“謝公屐”,謝公指謝靈運,淝水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之孫,曾任浙江永嘉太守,會稽到永嘉必經天臺地區,謝靈運喜遨游山水,是山水詩的鼻祖,才高自恃,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高傲之心和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和天生我才必有用”如出一轍。穿上謝公之木屐,實是追慕先賢。
(4)“青云梯”直上云霄的山路,比喻的運用寫出了山之高。
(5)景物特點: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
3.詩人為何提到“謝公”?“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這幾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確:
(1)謝靈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山水派詩人,他熱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劉宋時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脅,不很順利;后來他干脆辭官,領著僮仆門生幾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滿。謝靈運與李白一樣,也是空有滿腔抱負,卻在政治上飽受打擊,都有政治上的不滿。所以,李白借謝靈運來寫自己,也表達了自己要效仿謝靈運寄情山水、鄙棄俗世。
(2)空間轉移,時間推移,景象發生變化,有聲有色地進入夢境。
4.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
明確:
海日 萬轉千巖 花 石 天雞
海日是半壁見到的,泰山尊為五岳之首,還需泰山頂上看日出,而天姥山半壁已見到,足見山之高,天雞一唱天下白,似乎是在空中聽聞,猶如天籟。而我在千折百轉的山巖間穿行,不知道拐過多少個彎,奇花異草迷人眼,迷戀著花,依倚著石,不覺天色已晚。
5.入夜之后詩人又有什么所見所聞?
明確:
先看洞外,“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殷”是震響的意思,“栗”和“驚”是使動用法。熊跑龍吟之聲震天地,泉水殷殷如雷鳴,連深林和層巔都震驚。天色陰沉,給人恐怖之感。就在這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臺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云而出,身著云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虎是百獸之王,在這里鼓瑟,鸞是鳳凰,吉祥之鳥,這里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眾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臺上。詩人神游八極之表。極盡想象,極盡浪漫。
6.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么聯系呢?
明確:
①“長嗟”“惟”“失”,能夠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系了起來,夢中的經歷能夠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郁悶。
(六)鑒賞詩歌第三段
1.思考,哪兩個字照應了題目?這一段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
明確:
“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
這一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鑒賞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明確:
哪能夠低頭彎腰伺候那些有權有勢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思想是曲折復雜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積極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詩中的思想精華。這鏗鏘有力的十六個字,是詩人思想和個性的體現,表達了詩人寧愿寄情山水,也決不向權貴屈服,也決不取悅于世而茍且偷生,充分顯示了詩人的反抗精神和豪邁氣概。這正是本詩的主題所在。
(七)理解主題:
1.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
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2.思考,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主題?
明確:
作者用奇特的夸張描寫了天姥山的雄姿,以主要的筆墨借助想象描繪了夢游天姥的情景,突出地展現了作者的浪漫主義風格。全詩通過夢境的描寫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對權貴的不妥協態度。同時,也反映了他消極的避世態度。
(八)鑒賞詩人形象:
思考,從詩歌中可以看出李白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
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于幻想,對自由充滿向往。
(九)鑒賞表達技巧
1.你從這首詩中的哪些詩句,讀出了李白詩歌的豪放飄逸?
明確:
構思上最突出的特點是想象奇特,為了借別離之情來表現自己不事權貴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寫現實生活中景物,而是以豐富的想象借助夢游的形式來展示一個個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并大量的運用了襯托(如用瀛洲、天臺來襯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張(如“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比(如將仙境與人事比、理想與現實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靈活現,也更好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在感情。
2.試歸納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1)奇特的構思
這首留別詩,突破了古代這類詩大都寫離愁的陳規舊俗,別出心裁地用“夢游”這一奇特的方式來構思全詩。全詩圍繞一場游仙的夢幻而寫,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夢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夢醒而生感慨。這樣從現實到夢境,又從夢境到現實,借描繪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現實的丑惡;借抒發對理想的追求,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惡;借惜別的機會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來表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主題。
(2)豐富的想像
詩人馳騁想像的野馬,徜徉在奇山秀水之間,描繪出一幅幅瑰麗變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潔、淥水蕩漾、白鹿青崖、鏡湖映影的靜幽之感,也有海日、浮光躍金、天雞破曉的壯美晨光,有“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勝景,也有電閃雷鳴、熊咆龍吟、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的夜間奇景,還有瓊樓銀臺、雍容和諧、富麗堂皇的仙府。奇景異境,變幻迭出。詩人構思出一幅幅夢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個個夢幻中的生動形象,真可謂“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3)大膽的夸張
本詩所描寫的夢游,所表達的熾熱情感,充分體現了詩人的夸張才能,他把想像中的事物寫得活靈活現,驚心動魄。如天姥山橫空聳立,山勢超越了以險峻聞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聳的赤城山,甚至連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腳下。詩人以夸張、烘托的手法,極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橫”“拔”“掩”三字,氣象博大,生動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繪出了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氣勢。
(4)句式靈活,語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詩以七言為主,雜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辭句法。靈活多樣的句式便于表達詩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語言樸實自然,例如“天姥連天向天橫”“對此欲倒東南傾”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些地方跟散文一樣流暢,也只用了一些極其平常的字眼,卻有很強的表現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對李白詩歌語言最生動的形容和概括。
(十)課堂小結:
此詩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詩人運用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組成一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全詩構思精密,意境雄偉,內容豐富曲折,形象輝煌流麗,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其在形式上雜言相間,兼用騷體,不受律束,筆隨興至,體制解放,堪稱絕世名作。
六、拓展探究:
1.請結合李白其人及其詩歌,為李白寫一則頒獎辭。要求:語言有表現力,形象生動,不少于100字。
明確:
李白燦爛了整個盛唐星空。他飄逸,人生得意須盡歡;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輩豈是蓬蒿人!他用美酒揮灑自己的豪情,用詩歌抒發自己的胸懷!李白,在氣勢恢弘的大唐景象中舞動著灑脫浪漫、傲岸挺拔的動人身影!
2.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一節,改寫成一段抒情散文。(可進行合理的聯想與想象)
明確:
閃電劃過天際,驚雷震響長空。山巒崩塌,大地動搖。仙境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放眼望去,青色的高空廣闊無邊,望不到邊際,在日月光輝的照耀下,金銀的亭臺樓閣發出奪目的光彩。云中的神仙們用彩霞做衣裳,將風作為馬來乘,紛紛趕來,參加盛大的宴會。你看,那彈琴的是溫柔的老虎,那駕車的是嫵媚的鸞鳥。仙人們濟濟一堂,歡歌笑語,其樂融融!
七、課后作業:
將《夢游天姥吟留別》第二段改寫成散文,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