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的三處環境描寫、荷花淀的三處環境描寫及作用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淀的哨兵吧!”(孫犁《荷花淀》)記者覃冰攝
“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許多人對于白洋淀的認知源于語文課本。孫犁筆下的《荷花淀》勾勒出了特定歷史時期下冀中的農村生活圖景,表現出人民群眾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荷花淀派”代表作家孫犁描寫的白洋淀抗日武裝雁翎隊更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
天藍、地綠、水秀的白洋淀 記者 覃冰攝
9月20日,“沿著總書記的足跡——高質量發展看河北”全國黨刊主題采訪團走進保定市雄安新區的白洋淀。
白洋淀一角 記者 覃妮攝
當地村民撐著小船從蘆葦蕩經過。記者 覃冰攝
有著“華北明珠”之稱的白洋淀,140多個淀泊星羅棋布,10多萬畝蘆葦蕩密密層層,10萬畝荷塘接天映日。“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少年英雄小兵張嘎、水上奇兵雁翎隊等抗戰故事如同紛揚的蘆花從這片水鄉飄蕩四方。
位于白洋淀中的王家寨望月島 記者 覃妮攝
采訪團破浪而行,船邊,“水像無邊的跳蕩的水銀”;身側,“那一望無邊際的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著陽光舒展開,就像銅墻鐵壁一樣。”登上淀中的王家寨望月島,每一座農家小院都獨具特色,它們正講述著雄安這個“未來之城”與“華北明珠”因水而聯、共融共生的故事。
在王家寨望月島遇到的群眾,臉上都帶著質樸的笑容。記者 覃冰攝
屹立在白洋淀邊的王家寨紅色博物館。記者 覃冰攝
路遇的人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質樸和熱情。在望月島5號農家院,采訪團見到晾曬于陽光之下的風干荷葉,以及人們用葦桿織就而成的門簾正安然垂掛,而王家寨紅色博物館就屹立在淀邊,宛如當年白洋淀的婦女。“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薄薄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清新的荷葉荷花香。”
來源:當代廣西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