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論的哲學含義(矛盾論的哲學意義)
矛盾論是唯物辯證法中的關鍵點,《矛盾論》說:“事物的矛盾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最根本的法則?!焙翢o疑問,矛盾論是唯物辯證法中的最根本法則、是最核心的東西。列寧最先說明這一點,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說:“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薄翱梢园艳q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對矛盾進行說明和發揮的就是《矛盾論》這篇哲學名著。
哲學名著《矛盾論》
在列寧之前,恩格斯曾在《自然辯證法》里把辯證法分為三個方面,即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律;對立面的相互滲透的規律;否定之否定的規律。并且繼續說道:“第一個規律是在他(黑格爾)的《邏輯學》的第一部分即存在論中;第二個規律占據了他的《邏輯學》的整個第二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即本質論;最后,第三個規律是整個體系構成的基本規律?!倍鞲袼拱褜α⒚娴南嗷B透規律視為占據《邏輯學》最重要部分內容的規律,這已經認識到了矛盾論的重要性。但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作為基本規律的還不是矛盾論,而是否定之否定規律。黑格爾沒有看到,無論是質量互變律還是否定之否定律,矛盾規律都包含在其中,質和量相矛盾,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相矛盾,矛盾規律才是這三個規律中的基本規律。
為了研究唯物辯證法,就必須要研究矛盾法則,而要研究矛盾法則,就必須要涉及到宇宙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諸多哲學問題。
對矛盾法則的研究要從宇宙觀出發。
兩種宇宙觀兩種宇宙觀是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和辯證法的宇宙觀。
對于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矛盾論》說:“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這種宇宙觀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態和種類,都看成是永遠彼此孤立和永遠不變化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而這種增減和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動?!?/p>
形而上學的宇宙觀實際上就是沒有矛盾法則在內的宇宙觀,它看不到矛盾,不承認矛盾。因此宇宙便失去了發展的動力,宇宙被看成一個靜止的東西,如果有變化,也只是由于外力的推動而導致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沒有了矛盾,事物之間就不存在對立同一的關系,也就不存在任何關系。如果事物與其他事物只同一而不對立,那么它是其他事物;如果事物與其他事物對立而不同一,那么它不是其他事物。無論事物與其他事物對立還是同一,它都是或不是其他事物。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系被割裂開來,彼此孤立著,只用來判斷是或不是其他事物,此外別無用處,這就造成了孤立的觀點。又因為,事物只能是或不是其他事物,不能即是又不是其他事物,因而造成片面的觀點,只在事物“是”或“不是”之間把捉事物與其他事物。
《矛盾論》批評形而上學宇宙觀的缺陷,說:“他們簡單地從事物外部去找發展的原因,否認唯物辯證法所主張的事物因內部矛盾引起發展的學說。因此,他們不能解釋事物的質的多樣性,不能解釋一種質變為他種質的現象。”
寫作《矛盾論》
另一種宇宙觀是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矛盾論》解釋道:“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事物的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展,即把事物的發展看做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事物互相聯系著和相互影響著。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內部,在于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內部都有這種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內部的這種矛盾性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是事物發展的第二位原因?!?/p>
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是有矛盾法則的宇宙觀,并且將矛盾法則貫穿于宇宙的發展中。宇宙的發展由兩種矛盾來決定,起內因作用的是事物內部的矛盾,起外因作用的是事物外部與其他事物相聯系的矛盾。事物自身的矛盾和事物與周圍事物的矛盾,推動了事物的發展。事物的這些發展構成了宇宙的發展,構成了一種矛盾引起發展的宇宙觀。
事物內部的矛盾和事物在外部與周圍事物的矛盾的關系也是關鍵的,前者叫做內因,后者叫做外因。既然都是“因”,二者便都是事物發展的原因。《矛盾論》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蓖庖蛑允峭庖颍鸵驗樗仨氁涍^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因之所以是內因,就因為它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二者之間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只是作用的形式直接或間接的不同而已。一般而言,內因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為它不僅是直接起作用的因素,而且還是能夠幫助外因起作用的因素;外因則必須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內因和外因的結合,才構成一個完整的原因。事物運動發展的原因就是事物自身的內部矛盾和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外部矛盾。
辯證法的宇宙觀有什么意義呢?毛澤東說:“主要地就是教導人們要善于去觀察和分析各種事物的矛盾的運動,并根據這種分析,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庇纱丝芍?,矛盾論的任務有兩個,第一,要觀察、發現和分析矛盾;第二、要指出解決矛盾的方法。缺少任何一點的矛盾論都是不完善的。
辯證法就是研究矛盾的學說矛盾法則在中華哲學中的發展由來已久,古代的《易經》中就有陰陽、動靜、乾坤等矛盾范疇;《老子》最先把矛盾法則作為一門哲學流派的理論基礎,指明“天地之始”與“萬物之母”的矛盾是“眾妙之門”,把矛盾法則從范疇上升為規律;后來的魏晉玄學家、宋明理學家都自覺的承認矛盾論的存在。其中張載與王夫之的矛盾論極有特色,他們的“一物兩體”理論,不僅指明了兩體的矛盾,還指明兩體與一物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論述了矛盾體中的主次兩方面的矛盾,以及矛盾兩方面與矛盾體之間的矛盾,這點是很少被其他西方哲學家論述到的,因為西方哲學中沒有中華哲學里那種鮮明的體用理論。
張載和王夫之
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基本都能掌握辯證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的矛盾論系統的把握了矛盾雙方的對立同一特點,善于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強調流變;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把矛盾論主要應用在修辭學領域;在經過經院哲學的沉寂之后,辯證法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被提煉了出來,形成系統的形式,尤其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為大成。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就是在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猶如氧氣理論和燃素理論的關系一般。
對于矛盾法則的意思,我們已經大略的知道了——它是關于對立同一的法則。矛盾法則是辯證法中最核心的東西,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認識事物最深層次、最根本的內容。對于一事物的認識,就是要認識事物中的對立同一。我們要想真正的認識、了解一個對象,非得探究對象內部的對立同一不可。《矛盾論》說:“人的認識物質,就是認識物質的運動形式,因為除了運動的物質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沒有,而物質的運動則必取一定的形式。”我們在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那里,隱隱約約的感覺到辯證法似乎是以運動為研究對象的,在《矛盾論》所說的這句話里,我們似乎又重新找到了這種感覺,仿佛辯證法或矛盾法則是研究物質的運動似的。那么辯證法、矛盾法則和物質的運動究竟是什么關系呢?
以其說辯證法或矛盾法則是以物質的運動為研究對象,毋寧說運動就是辯證法和矛盾法則。運動的本質就是矛盾,而對矛盾的研究就是辯證法。運動不是別的,它正是矛盾所采取的一種形式。矛盾體現為運動,它通過運動顯現出即存在又不存在,是在同一時候存在于某處又存在于另一處的矛盾,也是在同一處即是某物又是他物的矛盾。研究運動就是研究矛盾。
《矛盾論》說:“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著兩個矛盾著的因素相互斗爭所引起的。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一種狀態的時候,它只有數量的變化,沒有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好似靜止的面貌、當著事物的運動在第二種狀態的時候,它已由第一種狀態中的數量的變化達到了某一個最高點,引起了統一物的分解,發生了性質的變化,所以顯出顯著地變化的面貌?!钡谝环N狀態叫做“相對靜止”,第二種狀態叫做“絕對運動”。在唯物辯證法中,“絕對”包含無條件的、變動性的和激烈的意思,“相對”則包含有條件的、常住性的、平緩的意思。
讀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基礎》
對于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系,古代哲學家中,王夫之說得極好,他在《思問錄》里說:“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廢然之靜,則是息矣?!?strong>動靜就如同開關一般,都是動,靜止是相對的,是特殊的運動狀態。如果認為靜止是絕對靜止,那便是“廢然之靜”了。
《矛盾論》說:“事物總是不斷地由第一種狀態轉化為第二種狀態,而矛盾的斗爭則存在于兩種狀態中,并經過第二種狀態而達到矛盾的解決。所以說,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除的斗爭則是絕對的。”事物的運動總是從相對靜止的狀態轉化為絕對運動的狀態,并且在絕對運動的狀態中解決掉矛盾。我們不禁得問,事物的運動為什么會分為這兩種狀態呢?為什么運動會分為相對靜止和絕對運動兩種形式呢?對這個問題的解決,非得研究矛盾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