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古代的雅稱;黃河在我國古代被稱為
據說,在三皇五帝時期,黃河就非常有名,但也經常泛濫,這就有了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這是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不同之處,面對上古大洪水傳說,唯有中國人是治水的,而其他人或者民族想到的,則是逃離。因此,黃河流載的也是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是中國人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信心與勇氣,并在最終獲得的勝利成為人類共同的光榮。
然而,居住在黃河上游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是怎么稱呼黃河的呢?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說說。
瑪曲是黃河源頭河道,至少在是清代之前,藏族人民認為黃河是發源于這里的,一旦發生洪水災害或是旱情,當地藏族群眾就會聚攏在瑪曲,祭拜河神。黃河源頭卡日曲匯口以下干流稱瑪曲,入扎陵湖后,從湖的南部流出,東行26km入鄂陵湖,出鄂陵湖后轉東向南流約65km為黃河沿,黃河沿以下干流稱黃河。
扎陵湖或鄂陵湖在藏族古籍里被稱為柏海,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和親吐蕃,松贊干布到此親迎。這個地方屬于今青海省瑪多縣,而“瑪多”在藏語中意為“黃河源頭”。柏海又叫“查靈海”和“鄂靈?!?。分別意為“白色的長湖”和“藍色的長湖”。它們是黃河源頭兩個巨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位于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瑪多縣境內,上距黃河源頭卡日曲190多公里,下距瑪多縣城60多公里。
這是藏族人民最早對于河源的認知,因此,黃河在藏語里被稱為“瑪曲”?!艾斍本褪屈S河的意思,但“瑪曲”是我們今人的譯法,在古代并不是這樣的。
明朝初年,曾多次派使者去西藏,其中一位叫宗泐的和尚在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從西藏歸來時經過黃河源頭。他在《望河源》詩中注道:“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番人呼黃河為抹處,牦牛河為必力處。赤巴者,分界也,其善西南所出水則流入牦牛河,東北所出之水是為河源?!?/p>
可以看到,在當時人們并不將黃河譯為“瑪曲”,而是譯作“抹處”?!澳ㄌ帯本褪屈S河,是藏族人民對于黃河的稱呼。而曾經也居于黃河上游的羌族人,又是怎樣稱呼黃河的呢?
《后漢書·西羌傳》中說:永元年間(89年—105年),周鮪等大敗迷唐,“迷唐遂弱,其種眾不滿千人,遠逾賜支河首,依發羌居”。迷唐是羌族部落的首領?!百n支河首”即今青海西南瑪多、瑪沁、達日等縣境之黃河。
迷唐戰敗后就來到“賜支河首”,這也是古代羌人所居地區的一段黃河?!稌?禹貢》將“賜支”稱為“析支”。賜支河就在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而“賜支”可能是羌人對黃河的稱呼。
然而,不管是藏族人的“瑪曲”、“抹處”還是羌族人的“析支”、“賜支”都是漢語的音譯,而其意最終都是黃河的意思。在比這更早的中國古籍中,人們并不將黃河稱為黃河,而叫做中國河。事實是,這種叫法在后來中華民族真正形成的過程中,更為直觀,更為科學,更具有現實意義。大河浩蕩,從遠古流來,流動的不僅是中國故事,還有中國精神。(文/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