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視頻
  • 焦點
  • 娛樂
  • 文化
  • 財經
  • 首頁 > 教育 > 教育資訊 > 正文

    讀理想國有感800字-讀理想國的心得體會

    前些天刷到梁曉聲老師在新東方直播間的一段話,其中第一句是:“我們想成為一個好人,是從我們學做好人開始的。”

    套用這句話,我想,我們想成為一個“好人”,也可以從讀《論語》開始,我們想了解中國文化,也可以從讀《論語》開始。我想,沒有人會否定《論語》的影響力。

    雖然很多人沒有讀過全本,但多少會吟誦幾句。雖然你不一定認同它的所有觀念,但它兩千多年的影響力,是無可撼動的。它塑造了你我所處的文化、文明,塑造了你我身邊的所有人,也塑造了你我,包括你的反對意見。

    我在《論語》里看到了孔子想要塑造的幾類人,也看到了他和他身邊以及后繼者的一些人。這些人因為《論語》永遠地活在了歷史長河中,也成為被反復研究的對象。

    需要研究,不只是因為典型,也因為《論語》的語錄體特點。語言簡潔,內容精練,意蘊豐富。兩千多年來,被各種釋譯,多少名家大儒,孜孜不倦,解不盡其中意蘊。當然也有語言的問題,是的,古今語言,需要翻譯,難度估計不亞于理解一門新的外語。

    這和西方的經典《理想國》就有很大差異。其中也可以看到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巨大不同。《理想國》雖然也是對話體,但它的內容是連貫的,議題是單一而清晰的。為了解釋清楚一個問題,天南地北地展開,試圖打造一個在邏輯上無懈可擊的答案,追求所得即所解、即完美、即定論。后來人只要學習,接受。鑒于它自身的嚴謹性,理解接受本身可能就并不容易。你也可以不同意,但你必需用你的邏輯去推翻它的邏輯。所以他們學習的是邏輯,是辯證法。

    所以西方的思維在辯證,在創新,在突圍,因為這才是它們的生存之道。別人的已經自成體系,你只有創新,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所以那一個個突圍的“我“,即是破壞者的我,也是構建中心的我,是奔著真理而去的“我”。那個“我“是自信的,自由的,在自己的世界里深耕,獨自開放,唯我獨尊。一個個這樣的“我“,可以創造社會的繁榮,但沖突也可能相伴而來。它是“競爭”的,是有勝負的,有對錯的,是有唯一真理的。他們相信“理性”,同時也只信奉唯一宗教”。

    《論語》則不同,話雖簡單,卻包羅萬象。我們不講“理性”,也不講“宗教”,我們講“德”,講“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那是開放的,是容納萬千的,是面鏡子,你看到什么那就是什么。它的難度在于,沒有標準答案。所以也無謂誰強誰弱,誰對誰錯。也因為沒有標準,也就弱化了“競爭”。可能就是因為文化上的這種包羅萬象,所以制度上需要專制,否則社會估計是一團無序的量子,無法前行。也因為文化上的包容,容納了所有的“攻擊”、“創傷”,也容納了所有的不同,所以反而都能接受統一號令,團結向前,生生不息。因為對我們來說,那號令只是號令,不是真理。而若文化上強調“唯一真理“,你的號令就該是絕對正確,我才會聽你的,但對什么是正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所以很難統一。那么制度或許就不得不給予更多空間(討論,更謹慎),以防人的尖銳,在“狹窄的空間內”遍體鱗傷。

    《論語》創造了什么?塑造了我們什么?在論語里,我看到了:君子、仁者、智者、士人、賢達,還有小人。法律制度是社會形成國家后才有的規范,在制度形成前,人們依照的是約定俗成的社會風俗和道德作為行為準則。在法律尚未普遍深入下層的古代,其實乃至現代,人們的行為準則,大多依據的是約定俗成的規范,對絕大部分的律條是無知的。《論語》就給普通大眾提供了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理想,使它們最終成為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范和追求。

    它塑造了“君子”和“小人”的形象,讓歷代學子,謹遵教誨,不敢造次。它也塑造了“仁政”的理想,讓萬千士者,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它的道路,也成為了“讀書人的道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孝以齊家、禮以治國,仁以平天下,這里面沒有強制,只有自覺。

    它的“君子”是坦蕩蕩的、文質彬彬的、訥于言而敏于行的;是不憂不懼,修己以安百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這樣的“君子”,是“義以為上“,“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做后說),成人之美、“周而不比”(團結而不勾結)、“和而不同”、“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莊矜而不爭執,合群不鬧宗派),能反求諸己,也能“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恭而有禮、博學而篤志的。

    這些行為標準,被描述出來后,成為了一面鏡子,使世人有了日三省吾身的參照。

    它的“仁者”,是愛人,是有勇的,是“克己復禮”,“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剛、毅、木、訥(剛強、果決、樸質、言語不輕易說出口)“的。它的“仁”雖然至今還讓人模糊,沒有在我們的語言系統中得到鮮明的形象,但一定不會是“巧言令色”(花言巧語,面貌偽善)的,而是“恭、寬、信、敏、惠”(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惠慈)的。

    它的“圣人”,是需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要有中庸之德的。這是孔子認為堯舜都未必做到的。它更像“星辰”,閃耀天空,美化人間。

    孔子自己,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而不厭,誨人不倦”,以“文,行,忠,信”教育學生,杜絕:意、必、固、我(懸空揣測、絕對肯定、拘泥固執、唯我獨是),以“忠恕”之道一以貫之,“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志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樣的孔子還認為自己“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還認為自己沒有做到君子。

    標桿在前,不敢造次。如果前面的標準都太高了,其他的個別標準還是有希望達到的,也是普通人可以修行的。比如“賢達”,顏回為賢者,子貢是達者,子路勇,冉求多才多藝,孔子的學生中,就各有各的品性優勢。在實踐中,孝父母,敬兄長,忠于上,“與朋友交,言而有信”,“敬事”(嚴肅認真對待工作),愛人,節用(節約),堅毅、謙讓、寬容、自省、自制、謹慎、勤勉好學,有過則改,“有恥且有格”。

    不管你認不認同,做沒做到,這些“道德品質”成為了人們的衡量標準,它們就像《理想國》中的“正義和善”,可以讓你得到“最大利益”和“最大幸福”。只是柏拉圖耗費智識,證明為什么“正義和善最有益,最幸福”這個命題可以成立,孔子則告訴你標準就是這些,你要去做。然后世人都在尋找答案。我們相信未可知的東西就在那里,而西方人需要先證明它的存在,才相信。

    《論語》里講的都不是可以被證明的,而且也沒有要證明給你看,它只是總結出來,需要你去實踐。它既是方法論,也是價值觀,世界觀。它既可以用來修己,也可以齊家,治國。它把個人放在了整個社會、國家當中,認為個人做好了,家也就好了,國也就太平了。它用一套道德體系,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節恕,替代法律,用自覺替代強制,滲透到人們的經濟、政治、社會、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里,讓它流淌在每個人的血液里,形成一種無形的強力和紐帶,這種力量只要發揮得好,“理想國”就在那里。而每個人都是它的促成者。

    而柏拉圖的“理想國”,是種由上而下的管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不能逾越,每個細節也都不能出錯,否則將前功盡棄。這也幾乎只能存在理論里。它是一套精細的系統,人是螺絲釘,是系統里的一個工具,有層次的高低,位置的歸屬,什么樣天賦的人能到達什么程度,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是有明確規定的。而中國的“理想國”,是要每個人通過自我修養,成為“君子”,成為最好的那個,那么“理想國”也就近在咫尺。它有一個最高的目標,而這個目標人人都可以追求。它是“仁義道德”的系統,無法精確,可以永無止境,但每個人都是主宰。禮上雖然有等級,但修養上無貴賤。

    這就是《論語》,一本用一萬多字,用簡短的一些言語,引領了中華文化兩千多年。可見知識不在多,在精。孔子對子貢說:”孔子說,不是因為他學得多,記得多,而是始終堅持一個基本觀念。這個觀念曾子說是,忠恕,孔子說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見重要的是“德行”,知識只是修養德行的工具。

    和柏拉圖強調的善、理性、理智、信念、想象,這些抽象的概念相比,孔子強調的“德行”: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節恕雖不精確,但還是更具體。雖然具體的的道德在不同文化接受度不同,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在在相同文化圈內,具體的道德要求,比法律制度更容易滲透,也比抽象的概念——“普遍的絕對的真理”,更容易觸摸到,因為它可以直接在生活中實踐,融入你的血液,塑造你的人格。絕對理性,可能絕對正確,但它永遠只能是個概念。在崇奉抽象真理的世界里,現實的世界是需要具體的法律來治理的,而在德行可以實施的“道德世界”,道德即是很好的“統治方式”。

    學習《論語》,就是尋找“最初”的自己,那個從小在這個文化下長大,一開始就知道這些“道理”的自己。也是尋找最純正的中國文化。知道在這個文化里,什么是被頌揚的,什么是該被鄙棄的。它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真理”,也不是最普遍意義和簡潔的“真善美”,而就只是我們祖先給我們的“道理和經驗”。它不見得絕對正確,但它一定是造就你的一部分,因為你生于斯長于斯。它也一定是符合這個地方的人文水土,才能夠生生不息,發展壯大,至于原因,我們無法用西方的邏輯來證明清楚,也無意于證明。我們只是選擇相信,然后讓它自我生長,最后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在學習《論語》中,知道“君子”怎么行事,遇到類似的情況,就可以對照要求自己,也可以以此作為衡量標準,識人辨事,學習成為一個“君子式的好人”。這個“好人”是在中國文化意義下的,有特色的,鮮活的“好人”。他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他也勤敏好學,慎思篤行,有恥有格。

    道理當然是說的容易,做的難。特別是無法量化的“德行”。孔子說,“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說:那個人大言不慚,他實行就不容易。他討厭夸夸其談的人,認為同夸夸其談的人交友是有害的,在討論仁德時,也認為,不需要口才。認為君子該“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先做后說,“恥其言而過其行”,說得多做得少,那是可恥的。孔子提出他的理念,也奉行這樣的理念。在生活中嚴格遵循“禮”的要求,吃穿用行,《論語》中皆有記載。在學問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習古代文獻,能講夏禮,能講殷禮,故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在政治上,游說諸國,行“仁政”,自己也有政績,并教授弟子從政之道,這些《論語》里都有記載。自身多藝,“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好詩、樂,謂鯉’‘不學詩,無以言“,”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教授弟子,有教無類,無所隱。正是孔子以自己的行動,才贏得了弟子們的尊重,顏淵說孔子“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子貢說”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得其門者或寡矣”,”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能夠入其門的人,很少。

    為了“入其門”,這些樸素的話語,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充實,成為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塑造了整個中華文化。可見不需要復雜,一個信念,一旦“一以貫之”,成為一個系統,便會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這個力量肯定連孔子和柏拉圖這些智識的創造者都始料未及。即使是微小的事物,當它一點點滲透、堅持,也可以生生不息,產生深遠的影響。而這需要你相信它,給予它時間。這就是的力量,也是精神的力量。所以,想成為一個好人,只要,就可以拭目以待。

    那堅持什么可以成為“好人”呢?就可以參考《論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悌節恕“,君子、仁人,知賢達剛善友德。任君選用。現在從《論語》第一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開始。

    君子坦蕩蕩。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義以為上。泰而不驕。成人之美。不憂不懼。文質彬彬……路漫漫其修遠兮。

    備案號:贛ICP備2022005379號
    華網(http://www.www489tv.com) 版權所有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

    QQ:51985809郵箱:51985809@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综合| 在线视频你懂的国产福利| 午夜视频免费观看| 高清国产激情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 嘟嘟嘟www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337p粉嫩胞高清视频在线| 尾野真知子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色婷婷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一看就湿的性行为描写大尺度|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美团外卖chinesegayvideos |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高清一本之道加勒比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丝袜高跟浓精受孕h文| 日韩免费黄色片|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色综合久久伊人| 天天看片天天干| 中文字幕精品1在线| 最好看的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奇米色影视|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91啪|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1大神免费观看| 天天舔天天操天天干| 中文午夜乱理片无码| 日韩三级免费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 残虐极限扩宫俱乐部小说| 免费看一级做a爰片久久| 亚洲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