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時的自救方法-溺水時的自救方法手抄報
大眾網記者 鄭曉雷 臨沂報道
視頻加載中...
夏季雨水增多,是溺水的危險期、易發期和高發期。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有57000人因淹溺死亡。1~14 歲兒童溺水死亡率為 10.28/10 萬,溺水死亡人數占該年齡組傷害死亡的 44%。當面對溺水時,我們應如何進行自救,看到別人溺水又該如何院前急救?近日,大眾網記者采訪到臨沂河東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欣,聽他科普講解。
如何自救?
劉欣介紹,遇到溺水要保持冷靜,避免驚慌失措,拋棄身上的重物,減輕負重,盡量抓住水上的漂浮物,禁止雙手掙扎呼救,在有人的地方要大聲呼喊“救命”,求得幫助。尤其是對不會游泳的人來說,千萬不要將整個頭部伸出水面。可以用浮泳、水母漂、踩水和利用浮游物來進行自救。
浮泳即兩腿分開,雙手上舉或頭枕雙手。努力使腳上浮,如果足尖無法外露把雙手盡量靠近耳側,同時把雙腳張開,吸氣時盡量擴胸并收腹,呼氣時則縮胸隆腹。水母漂即吸氣后全身放松浮漂在水面,四肢自然下垂。需要吸氣時,雙手向上抬至下顎處向上、向外壓劃水,順勢抬頭吐、吸氣,隨即低頭閉氣恢復漂浮姿勢。踩水即身體保持直立,頭顱露出水面,兩手做搖櫓劃水助浮,兩腿在水中分別蹬踏劃圓。開口盒子、球類、面盆、水桶、塑料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漂浮物。
如何施救呢?
(圖片來自于網絡,僅用于公益科普)
“把患者雙腿置于肩部倒置,海姆立克法,雙手按壓腹部這三種在影視作品中常見的企圖把水空出來的急救方法都是不可取的。”劉欣特別提醒,人一旦溺水,水進入的是肺部而不是胃部,按壓吐水不可取,甚至存在潛在危險,如胃內容物返流造成氣道異物窒息。如果水少量進入肺部會被肺吸收掉,大量進入肺部則需要醫院的正規治療。
當遇到溺水者時,第一目擊者要首先撥打120急救電話,聽從調度人員的詢問程序,在調度指導下對患者進行生命體征的判斷,如發現患者無意識無呼吸或僅有瀕死呼吸,可在120調度指導下進行徒手心肺復蘇。
“通過有效的人工通氣迅速糾正缺氧是淹溺現場急救的關鍵。無論是現場第一目擊者還是專業人員,初始復蘇時都應該首先從開放氣道和人工通氣開始。”劉欣說。先清理患者口腔異物,開放氣道,然后交替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直至蘇醒或120急救人員到來。
據介紹,在溺水急救中,先人工呼吸,后胸外按壓,成人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的比例是30:2 ,即按壓30次胸外按壓,深度是不能低于5cm,進行2次人工呼吸,兒童減半,頻率是每分鐘是100到120次,交替進行。人工呼吸是首先進行清除口腔異物,用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掐住溺水者的鼻部,另一只手拇指和食指打開口腔,口對口進行人工呼吸,當胸廓起伏代表人工呼吸成功。胸部按壓是按在兩連線的中點或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接處。
劉欣建議,戶外游泳之前要有一個好的身體狀態,防止出現抽筋等情況;要選擇一個晴朗的天氣,氧分壓相對充足。4-14歲兒童游泳戲水必須在成人的陪同下在熟悉的水域進行。室內游泳和戲水要有專業人士在場便于即時救助。同時,劉欣呼吁家庭、學校和社會認真學習防溺水知識和急救知識,最大限度地減少因溺水而造成的意外傷亡。
劉欣,2006年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系,現任臨沂河東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從事急診臨床工作10余年,擅長臨床急危重癥診治與搶救,特別是常見創傷性休克、重型顱腦損傷、腹部損傷和四肢骨折等診斷與救治具有豐富經驗。2013年獲臨沂市急診衛生應急大比武“二等獎”,2018年獲全市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最美醫生”,2020年獲河東區“優秀醫生”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