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所處的唐朝是什么樣的(劉禹錫生活在唐朝什么時期)
開欄的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位居天地之中、黃河之濱的鄭州,受大河哺育、“天中”滋養,自古以來就涌現出眾多影響深遠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等各領域杰出人才,他們或為政一方,或著書立說,用自己的見解、創造和思想為所處時代打上了一片片“高光”。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當我們再次走近鄭州歷史上的這些名人,或許會有新的收獲。
詩豪劉禹錫
作為詩的盛世,唐代的詩人真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公元772年,大詩人白居易在新鄭出生不久,另一位詩人劉禹錫在離他不遠的滎陽也誕生了。很多人對劉禹錫的印象,來自中學課本里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自信又開朗;別人寫秋天總有些傷感惆悵,他卻是興致勃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豪情萬丈,百折不屈,正是“詩豪”劉禹錫的精神寫照。
青年時代的劉禹錫生活頗為順利,與唐代很多屢試不第的詩人不同,他21歲就與柳宗元一起考中進士,23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官場得意。懷著一腔壯志,他成為“永貞革新”集團的一份子,不料他們主張的“改革”大計很快以失敗告終,劉禹錫、柳宗元等人被貶,這就是歷史上的“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到安徽后,劉禹錫又被當地官員屢屢刁難,甚至居無定所,半年搬了三次家,簡直毫無生活質量可言。千古名篇《陋室銘》就在這種生活狀態下“有感而發”。據說劉禹錫還請大書法家柳公權書碑立于門前,以示“紀念”,一時轟動朝野。
被貶10年后,劉禹錫終于有機會“以恩召還”,回到長安那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寫下一首《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撲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他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小人,“挑釁”的后果是他又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貶,這次是12年。
在這期間,劉禹錫沒有一蹶不振,他創作了大量佳作,佳句頻出、廣為傳頌,“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據說都成為了當地的流行歌曲。現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書里還有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這首詩可以說是腦洞大開了,簡直是“上帝視角”但又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小學生都能倒背如流。
終于,劉禹錫再度被召回京,歸途中偶遇白居易,“詩王”與“詩豪”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兩人互贈詩歌表達友誼,劉禹錫寫的是這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即使他“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看到的依然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歷經二十多年的排擠、貶斥,他又重游玄都觀了!這次他寫的是“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簡直要把對手氣死。據說這首詩很快傳遍長安城,劉禹錫又為大家貢獻了“前度劉郎”的成語。
劉禹錫在詩歌史上享有盛名,而其散文則“不容忽視”。還有研究專家稱,劉禹錫的民歌體詩作在唐代西南少數民族間流傳甚廣,民間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錫之辭”,這雖然只占劉禹錫詩歌創作的一小部分,但能夠博得人民的喜愛,就是最高的認可。他的詠古詩中,《烏衣巷》《石頭城》等代表作氣勢沉雄,白居易多次“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表示獻上膝蓋。或許是起起伏伏的親身經歷給了劉禹錫更多人生的思考,他還寫出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在當時那個時代,也具有難得一見的唯物主義思想……
縱觀劉禹錫的生活歷程和創作之路,他始終是一個不屈的“戰士”、豪情萬丈的詩人。一千多年后,他的家鄉鄭州滎陽市建立了第一個主題文化公園——劉禹錫公園;2015年5月,中國書法家協會還和河南省書協聯合開展“劉禹錫杯”全國書法作品展——這是人們在用各種方式,表達對劉禹錫的敬意。
記者 左麗慧
編輯:李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