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觀后感1500字(穹頂之下感悟)
從昨天到今天,微博、朋友圈、網站,都被柴靜的《穹頂之下》刷屏了。仔細看完103分鐘的獨立調查報道,覺得非常震撼,讓人們進一步認識到了霧霾的嚴重性。柴靜從央視辭職一年來,自己出資100萬元,做出的這份答卷,讓我等媒體人實在汗顏。
而這個視頻大面積傳播,則成為傳統媒體和自媒體的一個分水嶺,讓人們看到了在未來,自媒體傳播的更多可能。2月28日,《穹頂之下》投放22小時的播放量統計是——騰訊:3975萬,36125條評論;優酷:524萬,11361條評論;樂視:357萬,64條評論;搜狐:105萬,291條評論;土豆:39萬,2480條評論;鳳凰:26萬,9條評論。
對于柴靜,網絡上有贊有彈,雖然彈的只是少數,而且抓的問題都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小細節,但也讓人如鯁在喉。例如:將未出生的孩子患腫瘤和霧霾扯上關系,這樣專業嗎?客觀嗎?是不是在煽情?自己出資100萬元,哪里來的?還有人說,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營銷,一部紀錄片,夾雜個人色彩,很不應該。
當天,柴靜接受人民網記者的采訪,已經給出了回應,感興趣的可以搜來看一下。另外,這是一個在非官媒上發布的獨立調查報道,不是紀錄片,好不好。
我只想探討一下,以母親的身份,用孩子做調查報道的引子,到底合不合適。對此,柴靜的回答是:“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后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么,這種壓力最大。后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里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后面,她還補充說:“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系,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后,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么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對于這樣的說法,我深有同感。當年我寫過一個環保題材的新聞《一年萬余外地高污染車“轉嫁”南寧》,說的是周邊省份都將排放不達標的二手車擋在了城外,而南寧卻因為沒有出臺相關政策,成了高污染二手車進入的“洼地”,每月都有千輛10年以上的老爺車轉戶過來。
這篇報道是我做的最順利的一篇調查報道,因為是體制內的人爆料,并提供相關的材料,采訪到的車管、環保等部門都異常配合。我現在還記得,那個爆料人當時對我說的話,排放不達標的二手車尾氣粉塵排放量大,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每次看到那些拖著黑尾巴的車轉戶到南寧,我都非常痛心。我在想,我自己倒也罷了,但是我的孩子還要在這個城市里生活、學習、長大,如果環境越來越惡劣,我們不做點什么,簡直就是對下一代不負責。”
而我在采訪部門的時候,對于我“你愿意你的孩子以后生活的環境天天被污染,并且一再嚴重下去嗎”,很多工作人員都產生了共鳴,一些負責人雖然不愿意透露自己的信息,但私下里都迫切的希望我能盡快報道此事。有一位負責人還說,相關的提案他們已經提交多次,但是幾年了都不通過,最關鍵的是立法部門有很多人認識不到嚴重性。他們希望通過媒體的力量,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引起民眾對這一事件的關心,從而倒逼法規進步。這一篇報道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幾個月后,《廣西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辦法》正式實施,外地二手高污染車被成功阻截。
之所以要說這個案例,就是想說明,孩子是大多數人心中最柔弱的部分,孩子往往能喚醒成人心中塵封已久的良知,我們逐漸被麻木的內心,也會因為可愛的孩子激發出巨大的力量。所以,柴靜以孩子做這篇深度調查報道的引子,恰恰不是煽情,而是增強了敘事的力量,更能激發觀者感同身受。
(火哥原創,轉載需經同意,微信:yuren1981915 郵箱:90530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