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的真正意義,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和意義
重陽節是中國民眾生活中的一個大節,自古就有出游賞景、登高遠眺、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的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中,農歷三月三,親朋好友一起外出踏青;到了農歷九月九則是外出辭青。重陽節的時候天氣適宜,不冷不熱,正是辭青的好日子。
一、重陽節的三個特點
第一,重陽節不是一個孤立的節日,而是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的一個節日。大家都知道,中國傳統節日一般都和自然的時序結合在一起。從字源上來說,“節”的繁體字是“節”,一個竹字旁,底下一個即,立即做什么事情的“即”。這個繁體字“節”是個象形字,原意是竹節,泛指植物分枝長葉的地方,它的引申義就是動物骨骼連接的地方。用這個“節”字來稱呼日,叫節日。
直觀地講,“節日”就是“截日”,就是把日子分成不同的段落或者階段。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節日實際上就是日子和時間的截點。所以,古時以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八節,后來又分為24個節氣。
《史記?太史公自序》里面就說了,“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北京大學張祥龍教授寫過一篇文章,叫《“節日”現象學芻議》,他在這篇文章里說:“‘節(節)’在中文里的原意是‘竹節(節)’,含有‘兩段竹子相交’和‘界限’之義。為什么是‘令節’和‘佳節’呢?因為天地陰陽時氣在此交和,形成了時令的節奏,所以‘令節’即意味著‘美好的節日’,又意味著‘時機化了的、時令化了的日子’。這樣看來,‘節’對于中國古人不是外在、偶然的,而是天、地、人本身的存在方式與節奏,是萬物與人生的和諧之處,該講究之處。簡言之,節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p>
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是一種價值時間,也就是說,這個日子不是沒有價值、平平淡淡的,而是有價值內涵的。所以,節日常常是宜與忌、吉與兇、新與舊,善與惡出現交替或者轉換的時刻。實際上,在許多其他民族節日里也有這個特點。
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說過,“時間成了由善與惡、惡運與幸運的日子構成的日子格局”。我覺得這個話用在咱們的傳統節日上面是很貼切的。通過節日的時間設置,可以看出中國人是怎么樣來經營、劃分自己的時間。
第二,重陽節是中國人主觀創造的一個節日。從古到今,中國民間一直有關于重陽節的種種故事和傳說??傮w來看,這些故事和傳說體現了中國人為時間立法的合理性。表面上看,重陽節是一個客觀的節日。但實際上,它源于民眾的生存體驗和時間感受,是一種主觀創造。九月陽氣衰減,重陽節實際上隱含著對生命的珍惜和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人當然是能死的動物,我們有一種憂患意識,重陽節恰恰是在這個節點上集中地體現了我們對生命的體悟、思考,也是對生命的一種珍惜。
所以,重陽節是一個喚起人們生命危機感的節日。在這樣的時刻人們對生命和生存進行了重新審視,并且再度感覺到時間從自己的內心緩緩流過,感覺到時不我待。這樣的感受不是讓我們去頹廢,去消極地對待人生,而是讓我們去珍惜生命。所以,重陽節又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世界緊密相連。
作者:戶曉輝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戶曉輝:重陽節在當代的內涵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