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讀后感20字-狼來了讀后感200字左右
“狼來了”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以至于借喻成撒謊沒有好結果,我們不要自欺欺人。
這個借喻以至于推理都沒有問題,不過這是一般思維,我們看看心理學視野下是如何“二般思維”的。
1、行為無對錯。
狼來了的故事是放羊孩子的呼喊行為,一次次呼喊后沒人再去理睬,最后被狼吃掉了。一般思維中這個孩子自作自受,誰叫你撒謊呢!
假設我們認為孩子喊狼來了是撒謊的,這個行為就是錯的,這就是理性邏輯思維,也是我們常說的講道理,說謊話受懲罰,于是被狼吃掉也就可以接受。
但是,假設這個孩子是你自己的孩子,你還會這樣認為嗎?你不覺得這個理性推理過于殘忍嗎?
問題出在哪里?
行為有對錯,說明有了價值判斷,這就是理性分析,這只是認知視角的一個看法,還有其他視角看法嗎?
從習慣化理性思維分析,任何行為都有對錯好壞,事實上多視角看行為,只有合適與否,沒有對錯區分。
因為,你認為的錯誤,只會導致指責、憤怒、懲罰,從而對于問題解決是無效的,你希望這個結果嗎?
2、行為有目的。
之所以要多視角理解行為,因為行為作為表面表達形式,真實目的隱藏在行為后面,找到目的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一般思維是分析行為原因,比如喊狼來的孩子一定是撒謊,不過從目的來找,會發現更多因素,是否孩子孤獨、空虛、害怕、尋求關注、缺少愛?
一個每天孤獨放羊的孩子,孤零零與一群羊作伴,而大人們則是三五成群,有說有笑有抱怨,這個孩子連抱怨都沒有人聽,憑什么認定只是撒謊這一個原因或目的呢!
如果能理順這個思維,認可行為無對錯但有目的,這就有了人文情懷,可以從別人角度看問題、解釋行為。
根據津巴多心理學多視角觀點,心理行為至少是6個視角。孩子不斷喊狼來了,生物視角多動癥、認知視角不是撒謊而是孤單害怕、行為視角被強化、全人視角特質類型、發展視角符合年齡的幼稚、社會視角環境因素導致。
上面比較寬泛,可根據勒溫公式更具體理解,叫喊狼來了是孩子個體心理特征與環境綜合作用結果。
孩子心理特征有什么?發展心理學認為正常的孩子就是幼稚,依賴,不成熟,尋求安全感。變態心理學認為,孩子可能有心理障礙,這是傳遞障礙信息。普通心理學認為,喜怒悲恐是人之常情,情緒后面有沒滿足的需要。
孩子所處的環境是怎么的?社會心理學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遠遠大于我們所想,這孩子孤立無援的環境,帶來強大壓力,需要有人關注與社會支持。
綜上所述,放羊孩子喊著狼來了,首先表現很正常,其次暗示壓力過大,最后是說出需要,尋求關愛,呼喚療愈。
而要做到這些,離不開人文情懷,我們究竟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他人為中心?
作為例證,畫蛇添足舉例。
朋友想讀《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我發去電子版以及我的微信公眾號讀后感文章,然后獲得反饋:“我有公眾號,你不會以為我老年癡呆了吧”。我的行為意圖呢,則是方便查詢。
可見,行為解讀太豐富了。人文情懷下,用腦更要用心,用心勝過用腦,因為這是以誰為中心的體現。
李克富老師文章對于孩子“撒謊”不去學校問題,給出咨詢建議“父母提前說明,給孩子請假后,陪著孩子在家,啥也不干”,陪伴意味著給出關愛,但沒有任何娛樂活動,甚至就是躺在床上,這導致“負懲罰”而非正強化效果,會讓故意找事孩子主動上學去。
堅定行為有對錯,這是常規思維,理性思考,價值判斷,一根筋,冷冰冰;堅信行為有目的,這是心理思維,情感思考,目的討論,多視角,有溫度;具體采取何種思維,要看我們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