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開頭四字成語大全—七開頭的四個字的詞語
作者//魏建
七夕節(jié) ,又稱七巧節(jié)、七姐節(jié)、女兒節(jié)、乞巧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節(jié)日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征愛情的節(jié)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傳說中天上有個織女星,還有一個牽牛星,織女和牽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卻遭到了天條律令的禁止,也遭受到了王母娘娘的懲罰,將牽牛貶下凡間,以牛郎的身份生活在一個農民家中,并和一頭老牛(金牛星)、一輛破車糊口度日。在天上的七仙女趁一次凡間一游的機會通過紫色手巾與牛郎終于相遇,牛郎看見七仙女的那一刻,回憶起了前世所有的記憶,他們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并生下了一兒一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回天庭問罪,牛郎披上去世的老牛擁有法力的牛皮,帶著兒女追向七仙女。王母娘娘看見后撥下金簪,往兩人中間一劃,變成了一道無法越過的溝壑。牛郎和七仙女,隔著這道溝壑淚眼婆娑,無盡的深情在傾訴,并向王母娘娘哭訴和求情。王母娘娘和各天神被他們的真愛和深情所感動,不忍再分割如此深愛對方的兩人,但有礙于天條律令的禁止,便派喜鵲組成鵲橋,讓兩個相愛的人和他們的孩子在每年七月初七踏上鵲橋相會。這就是富有傳奇和神話色彩的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傳說。
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jié)日,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jié)”的稱謂。這天女性會歡天喜地競技娛樂 ,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
七夕風俗中流傳時間最久、流傳范圍最廣的當屬“乞巧”。古人對一年一度的乞巧習俗十分重視。在七夕夜晚,年輕的姑娘、婦女們要擺上事先準備好的時令水果,對著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們還要舉行各種乞巧儀式,地乞求織女神賦予她們聰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夠得到美滿愛情的姻緣巧配。
由七夕的傳說,我們很容易想到“七”這個數字,“七”確實是一個不尋常的數字。
首先,人從出生到逝世,都離不開七。 據說,女媧娘娘創(chuàng)造蒼生時,在第七日造出人來,初七為“人日”, 一日雞、二日狗、三日羊、四日豬、五日馬、六日牛、七日人。七于是成為時間循環(huán)往返的周期,女媧娘娘七月七日, 便是人生人,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此外,“七”與女子息息相關。《黃帝內經》中將七定義成是女子的生命之數:女子七歲齒更發(fā)張,二七發(fā)育有了月事,三七四七都是身強體健之時,五七身體漸漸衰弱,六七開始生白發(fā),七七天癸竭,生育能力終止。
從人的身體來看,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七竅(目、鼻、口、耳)。五臟的精氣分別通達于七竅,五臟有病,往往從七竅的變化中反映出來。《莊子·應帝王》:“人皆有七竅,以食、聽、視、息。”
人體有七臟,即心、肝、脾、肺、腎、胰、腦。它們都是具有特殊組織組成的,結構和功能也各不相同,在各個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其他器官是無法替代它的作用。
人體除了臟、腑、奇恒之府、七竅之外,還有筋、皮、血液、津液、肌肉、神經、毛發(fā)等七體。它們分別對人體起著牽引和拉力、排汗散熱,防御病菌入侵、輸送養(yǎng)料、氧氣、廢物、輸送,滋潤、營養(yǎng)機體、使人體產生運動、傳遞信息、看出人體的狀況等功能。
人體還有七個能量中心,分別為頂輪、眉間輪、喉輪、心輪、腹輪、臍輪、海底輪。
人體消化系統(tǒng)有七沖門,即:飛門、戶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難經·四十四難》:“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為闌門,下極為魄門”。
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yǎng)素,七大營養(yǎng)素是指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水、纖維素。這些營養(yǎng)分布于各種食物之中,只要能均衡飲食,就可以獲得。
有營養(yǎng)必然也有毒素,人體內有七種毒素,即:氣毒、汗毒、宿便、尿毒、脂毒、血毒和氮毒。
人是感情動物,除了必須有的營養(yǎng)外,人還有“七情”“六欲”,“七情”最早見于《禮記·禮運》中,原文記載為:“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在《三字經》中也有記載:“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就寫道,如果外感風寒,即使不治療,只要不發(fā)生合并癥或并發(fā)癥,一般7天就可以自行痊愈,如果7天不好,病程就會延至7的倍數,14天或21天,這種規(guī)律被稱為七日節(jié)律。
更為神奇的是,動物和人的懷孕周期都是7的倍數。
雞孵蛋:7X3=21天
貓懷孕:7X9=63天
兔子懷孕:7X4=28天
老虎懷孕:7X15=105天
人類懷孕:7X40=280天。
在歷法中,一個星期為七天,天上有北斗七星,它像一把勺子,隨著一年四季的變換,勺子把的位置不同。《鹖冠子》記載:“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與7相關的常見自然現象還有彩虹,如果將一柄三棱鏡放在陽光下,或者從雨后的彩虹中會發(fā)現7種不同的顏色,分別是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
據科學研究,人的最佳睡眠時長為7小時;酸堿值為7的時候是中性,大于7為堿性,小于7則為酸性 。
還有人去世后都要“做七”,意思就是在人去世后,每逢七日就要進行一次獨特的儀式,傳說先人進入地府后7日可達望鄉(xiāng)臺,這是先人最后一次回望親人故鄉(xiāng)的機會,之后每7日會有一次轉世投胎的機會,家人需要通過法事來助先人一臂之力,一共7次方終。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很忌諱數字“七”:給人送禮時忌諱七件或七樣,飯桌上的菜決不能是七盤,在挑選良辰吉日時除開七、十七或二十七。在某些地區(qū),農歷的七月初七為兇日,忌婚假,有七月初七,迎新嫁女避節(jié)之說。“逢七不歸”的俗話,指的則是封建社會對婦女有“七出”的戒條,犯了七條就要被休回娘家。
由此可見,古時候的人們?yōu)椤?”這個數字賦予了很多的傳說與含義,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對這個數字如此關照呢?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他們發(fā)現了自然界中關于7的神秘規(guī)律。
另外,在文學藝術方面,古人也創(chuàng)造了許多關于七的名詞,如音樂有“七音”: 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商;詩歌有七言、七絕、七律詩;人有“七竅”。佛塔有七層、天上七仙女、世間有七珍(金、銀、琉璃、碎磲、瑪瑙、琥珀、珊瑚)、 還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七步成詩等文人美談,文學作品總亦出現七劍下天山、江南七怪、全真七子……
關于七的成語,更是不勝枚舉:七病八痛、七情六欲、七事八事、七手八腳、七十二行、七折八扣、七拼八湊、七顛八倒、七青八黃、七行俱下、七擒七縱、七次量衣一次裁、七日來復、七死八活、七長八短、七步之才、七扭八歪、七上八下、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七推八阻、七高八低、七棱八瓣、七竅生煙、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三魂七魄、七拱八翹、七病八倒、七步八叉、七步成詩、七穿八爛、七瘡八孔、七搭八扯、七大八小、七擔八挪、七斷八續(xù)、七返還丹、七橫八豎、七口八嘴、七老八十、七竅玲瓏、 七窩八代、七相五公、 七縱七禽、 七腳八手、七尺之軀等等等等。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每個卦象由六個爻組成,每一爻,都是整個卦特定的時空發(fā)展階段。例如,初爻為始一三四爻為中,上爻為終。當六步階段性時空行程完成后,整個卦的氣數便走盡,再走下去“第十步”,即開始新一周期或卦象的行程,故《復》卦辭曰:“七日來復”。
在《奇門遁甲》中,“七”所在的宮為兌宮,屬驚門,五行屬金,季節(jié)為秋季,顏色為白色,方位為西方,所在的星為天柱星,八神為太陰;氣象代表雷電,口才方面能言善辨,言辭激勵,物象方面屬于金屬刀劍之類,該宮主口舌是非、驚恐刺激、法庭論辨、游戲等。人們通過這個數字能推測到許多意想不到的事物。
從易學的干支學體系而言,同樣以七為變化之數。在干支學中:天干十個,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二個,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組合共成六十對,故稱六十甲子。
天干中,從甲到庚正好十位,庚沖克甲,故庚又有變更之義,在風水書籍《奇門遁甲》中,甲與庚是一對主要矛盾;地支中,從子到午,也是七位,子午對沖,水火不容,子是冬至的陰極之處,午是夏至的陽極之處。
在干支體系中,無論是天干還是地支,逢七位必沖,沖則生變,其事態(tài)的運行軌跡向相反方向轉換。
據此原理,便不難理解夫妻關系中為什么有“一年之癢”的現象。不只婚姻關系,人的事業(yè)、健康,社會經濟、文化趨勢等,都有逢七生變的現象。這個“七”,可以是七年,也可以是七月,或七天,七小時,根據事物周期的長短而不一而論。
細看下中國歷史,基本700年一個輪回變化。漢朝建立于公元前200多年,唐朝建立于公元600多年,明朝建立于公元1300多年,兩兩相差約700年,明朝后700年,正好是公元2000年左右,也就是說21世紀必然是中國影響世界的世紀。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逢七的年份和月份上,也發(fā)生了一些重大的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zhàn)。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
1947年,外蒙古軍隊來勢洶洶,勢要侵占中蒙邊界北塔山要塞。
1966年10月27日 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在西部地區(qū)上空爆炸成功。
1977年8月12日-18日 中國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大會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
綜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中,“七”字的含義既有吉祥和吉利意思、也有變化、沖突之意,無論貴還是賤,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數字畢竟只是一個為了方便生活的代號,我們要從科學的生活觀出發(fā),數字背后的物質實體才是更加值得我們重視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