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xué)日記_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xué)日記手抄報
在筆者收集的2010年106個考區(qū)137道中考作文題目中,命題作文共有103道,成為中考作文命題的主流。其中全命題作文65道,半命題作文38道。從命題形式上看,有三種形式:只給題目的命題作文、給材料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命題作文的審題難度不大,而且命題的內(nèi)容貼近學(xué)生的生活,易于打開學(xué)生的寫作思路。但要寫出有新意的作文,就要在審題立意上多下功夫。下面介紹幾種命題作文審題立意的方法:
一、審清寫作范圍和重點
揣摩題目中的限制性詞語,明確寫作的對象和范圍,找出題目中的關(guān)鍵詞和核心詞。關(guān)鍵詞是寫作的主要內(nèi)容,核心詞是寫作的重點內(nèi)容。題目中的中心詞是關(guān)鍵詞,修飾語是核心詞。如2010年上海市的中考作文題目:
題目:黑板上的記憶
要求:(1)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個人的相關(guān)信息。(3)不得抄襲。
這是一道只給題目的命題作文。題目的關(guān)鍵詞是“記憶”,核心詞是“黑板上”,也就是說寫作本文的內(nèi)容是圍繞“記憶”,寫作的重點是“黑板上”。由此展開與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片段故事,打開寫作思路,立意上要勝人一籌,就要想一想,這“黑板上的記憶”留給我最大的感受或者觸動是什么?你最深的感觸往往與他人不一樣,就是最新穎的,也是獨特的。
二、吃透材料的內(nèi)涵
給材料的全命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既是作文命題寫作的提示語,是個引子,也是一個寫作范圍的導(dǎo)向。審好材料的范圍內(nèi)涵很重要,它不僅會避免讓我們因?qū)忣}不慎而偏題或“離題萬里”,也會引領(lǐng)我們透過材料,選出新穎的寫作內(nèi)容,挖掘深刻的、新穎的主題來。如2010年北京市中考作文題目:
凝聚親情,才會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誼,才會有溫馨的集體;凝聚愛心,才會有和諧的社會;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夠戰(zhàn)勝困難,實現(xiàn)理想……請以“凝聚”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將題目抄寫在答題卡上。(2)不限文體(詩歌除外)。(3)字數(shù)在600-1000之間。(4)作文中不要出現(xiàn)所在學(xué)校的校名或師生姓名。
這是一道典型的給材料全命題作文。材料向我們提供了寫作內(nèi)容取向,可以是親情、友誼、智慧和力量,也可以是生活中一切積極向上的情感、行為、態(tài)度等。一切低俗不健康的情感、行為活動就不能選為寫作的對象。“凝聚”是一個詞語式的命題作文,可以采用在前或后面加上限制語來縮小寫作范圍,如“無聲的凝聚”“凝聚的魅力”等。立意上,可以寫“凝聚”讓自己獲得的啟示,有了對生活的不同理解,還可以通過反向來求新,如沒有“凝聚”會怎么樣?
三、補題力求另類
無論是給材料還是單純的半命題作文,補題的另類不僅確定選材的新穎,也能讓立意出新。新穎的選材,讓你的內(nèi)容別具一格,立意上也會更勝一籌。如2010年安徽省的中考作文題目:
水有時是雪,有時是露,有時是冰凌,有時是雨珠……變的是形態(tài),不變的是晶瑩;日子,有時是甜,有時是苦,有時是幸福,有時是酸楚……變的是感受,不變的是真實。生活中,許多變化的人、事、物,都有不變的地方。
請以“不會變的是__________”為題目,將題目補充完整,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這道半命題作文自由靈活,要想出新,必須在補題上下功夫。補題彰顯細節(jié)。補題的內(nèi)容可涉及自然、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最好是把選材取向定位于和我們生活緊密相連的細節(jié)中。如,不會變的“風(fēng)景”“親情”等具體體現(xiàn)在哪里呢?往往是生活中的細節(jié)所在。如親情常常體現(xiàn)在:媽媽冒雨送傘,生病時的輕聲問候,掌心的撫摸,輕輕的腳步聲,常含的微笑或者不厭其煩的嘮叨等。我們不妨就這些細節(jié)來作為補題的對象。如“不會變的是傘韻”,“不會變的是媽媽掌心的溫度”,“不會變的是媽媽嘮叨”,“不會變的是爸爸直挺的駝背”等。通過生活中的細節(jié)來補題,會令人耳目一新,同時也在補題時確定了你選材的取向是生活的某一細節(jié)。因為新穎的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主題,所以立意也就顯得新穎了。
四、三問引入深刻
也就是對所給的全命題作文或者你已經(jīng)補全好的半命題作文進行三次疑問,從而打開寫作思路,確立深刻、新穎、獨到的主題。如“凝聚”是什么?為什么要“凝聚”,“凝聚”了怎么樣?什么是“黑板上的記憶”?為什么要“黑板上的記憶”?怎樣是“黑板上的記憶”?什么是“不會變的媽媽掌心的溫度”?為什么“不會變的是媽媽掌心的溫度”?怎樣才是“不會變的是媽媽掌心的溫度”?通過三問,我們就能找到寫作的思路,就能找到找到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感觸所在,也就是你的感悟所在,立意所在,感悟深刻、出新,也就能夠讓文章的立意深刻起來,新穎起來。同時也能讓讀者讀了你的文章后,明白你的寫作用意。
(作者:金星閃 原載《寫作》2011年2月,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