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品行的諺語有哪些,有關品行的諺語有哪些呢英語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你是一個鄉長了,應該遵照古訓‘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才是。”__陳登科《赤龍與丹鳳》
【俗語解讀】
孔子說:“君子不會因一個人說了一些動聽的話而來舉薦他,亦不因某個人行事有缺陷和不足便連他說的話也完全不理。”
孔子認為,在評價和了解一個人的時候,不能只是看他說了什么,還要看他做了什么。孔子最初對人是聽到人家說的話,就相信他的行為,但是后來,他從弟子宰予白天睡懶覺這件事上認識到這種看法的偏頗,于是改變了原來的想法,他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孔子認為,對一個人,不僅要聽他說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觀其行,也就是要考察他的實際行為。有些用人者常常被別人的言辭迷惑而輕率地用人。在用人的問題上,無論是什么時候都應該慎重,不能以只言片語而論事,有的人能干但口才不好,有的人呢,則是能說,口若懸河,但是卻不真正地做什么事。也不能因為一個人存在某一點或者某幾點的不足而對其言語完全否定,以自己的好惡肯定或否定他人。所以決定對一個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會不會說話,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還要做到只對其“話”進行具體分析,而不管這是誰說的。采取“對話不對人”的態度,對別人的言語權尊重,同時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一種廣納雅言的方法,這才是聰明人的最佳選擇。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后世所重。
人到無求品自高
“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清·陳伯崖
【俗語解讀】
“人到無求品自高”這句俗語取自清代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所作的上面這副對聯。這里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對事業的不求進取,不是一籌莫展的消極態度或者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
人生在世,不要把功名利祿看得太重,切勿貪心,要有節制,適可而止。無求是一種超脫,是一種淡然,是一種勇氣。也只有做到無求,才能知足心常愜,才會逍遙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