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告訴我們什么精神,攀登者告訴我們什么精神品質
作者:范良偉
人活著,一定要有精神內核。初心是什么,如何完成使命與擔當?對于優秀的影視人來說,呈現出來的作品,往往能夠體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一種愛國愛家的情懷。著名作家、編劇阿來在談及創作《攀登者》的初衷時坦言:“登峰是用身體去感觸自然界的偉大,感觸自己人格與意志的升華。我寫《攀登者》就是寫精神。”為了尋找這種精神,筆者觀看了影片《攀登者》。走出影院那一刻,不禁熱淚盈眶。這些天,耳邊一直回響著一句話:無論什么活法,你都可以一直是一個不羈的“攀登者”。
用電影語言講好真實的中國故事,《攀登者》應該說是一次新的嘗試和突破。它是國內首部以登山為題材的影片,劇情并不復雜,主要講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中國登山隊員兩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經過。1960年,方五洲所在的中國登山隊,成功地從北坡登頂珠穆朗瑪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壯舉。15年后,方五洲又在戰友曲松林、氣象學家徐纓的幫助下,帶領年輕的中國登山隊挑戰地球之巔,最終再次登頂。
登山到底為了什么?答案其實很簡單,體育競技和科技強國,正是彰顯英雄主義精神的最好場所。當今中國,英雄輩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八十年代的中國女排,新世紀的航天英雄等,皆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奮斗者的精神。世人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影片《攀登者》里,一個個有血有肉、勇敢無畏的登山健兒,不但為我們詮釋了珠峰8848.13米的自然高度,而且為我們展示了永遠向上的精神力量。方五洲臨危受命、李國梁主動請纓、氣象學家徐纓高反肺氣腫不下火線、截肢的楊光壯志未酬……影片中的淚點和痛點,讓我們接受了一次又一次難忘的精神洗禮。
影片《攀登者》是一部謳歌強者的影像志,一部關乎尊嚴和信仰的現實主義題材力作。片中的曲松林,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后,再次成為攀登任務的總教練。“這是一種強大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是一種強有力的信仰。”林杰扛上覘標,登頂為測量,為了中國高度而攀登,讓人深深動容。中國登山隊完成了攀登珠峰的偉大壯舉,成為人們心目中的集體英雄。這樣的英雄,正是中國的脊梁;這樣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源泉和動力。
英雄一樣是人,也有兒女情長。理想中的愛情,是兩個人為了共同的崇高目標而奮斗。影片《攀登者》中,方五洲與徐纓為了心中的珠峰,演繹出一段舍小家為國家的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它見證著那個特殊年代最美好的人性,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情教育課。方五洲是屬于國家與夢想的人,肩負著艱巨而光榮的使命。而徐纓,心中最渴望的還是家庭與愛情。純凈而熱烈,隱忍而富于犧牲精神,往往是知識女性攀登愛情這座心山的必由之路。對于方五洲的行為,徐纓從開始的不理解,到后來來到雪山,與他并肩歷險,這就是人世間最美的愛情高度。
通往珠峰的天路和通往愛情的心路,在“為國登頂,寸土不讓,中國的地方必須有中國人的腳印,登上去活著回來,這是我們所有登山隊員不變的信念”的誓言中得到了升華和凝聚。為了幫助方五洲達成登頂的心愿,徐纓不幸犧牲在了珠峰北坳。人為什么登山?山就在那里。人為什么要相愛?愛就在那里。李國梁與藏族姑娘黑牡丹,則演繹出了影片的第二條感情線。他們的愛,青春明快。在攀登珠峰這個檢驗強者的過程中,兩代人追求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
登珠峰而小天下,愛國永遠不空洞。有幸生長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度,我們應該為每個攀登者驕傲、點贊。永遠向上的攀登精神,將成為新時代的路標。盛世中華,正需要這種前赴后繼的攀登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珠穆朗瑪峰。人生的每一次登頂,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登頂的意義,在于謳歌英雄主義精神,在于鼓舞人們積極向上的斗志。從這個意義上講,影片《攀登者》是成功的,值得稱道的。(范良偉)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面向社會長期征集優秀稿件。誠邀您圍繞文藝作品、事件、現象等,發表有態度、有溫度、有深度的評論意見。文章2000字以內為宜,表意清晰,形成完整內容。來稿一經采用,將支付相應稿酬。請留下聯系方式。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投稿郵箱:wenyi@gm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