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閱讀為主題的ppt、以閱讀為主題的ppt簡短
來源:LinkedIn
看到這個題目大家可能會不以為然,覺的如何讀一本書還要你教?
大家不妨想一想最近看過的幾本書,他們主要講了什么?你還記的多少?你學到了多少東西?
當然肯定也會有人說:“讀書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為什么一定要學到東西呢?”
當然你可以享受讀書,也應該享受讀書,但你不能把這個當作你什么都沒學到的借口,沒有目的的閱讀就是耍流氓。
一、 閱讀的目的
那么,既然不能耍流氓,我們閱讀的目的是什么呢?
之前聽彭小六的分享,他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信息的不對稱性。
因為他讀的書比我們多,經歷的比我們多,我們跟他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所以他比我們厲害。
那怎么消除這種不對稱呢?當然是閱讀,而且是大量的閱讀。
可能這樣解釋還不是很清楚,我們換一種解釋,我們平時看很多書,有小說,有故事,有思維方式,有歷史。
我們收獲的是什么?
有的閱讀是為了獲得資訊和認知,就像是你讀一本理論書,你知道這個道理,你記住了這個知識。
有的閱讀是為了獲得理解,這種閱讀一般是給你建議,或者教導你怎么做,怎么思考。
所以,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資訊和認知,或者是為了獲得理解。
二、 書本的分類
我們今天要說的閱讀主要是針對增加理解力的閱讀。現在我們知道了,我們閱讀是為了獲得資訊和理解力。
那么,在我們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還要解決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本書是什么類型的書?我們不能拿著一本小說,說提高理解力,那不現實。
那書本應該怎么分類呢?
我們可以按是否虛擬分,然后再根據認知類和理解類分。你也可以按圖書館的分類標準。
不管怎樣,你要有自己的分類標準,想要提高理解力就看實用類對的書,想提升認知就看理論性的書。
本文引用彭小六的分法,他把書比作食物,分為主食類:主要指技能,實用類;美食類:文學,哲學,歷史類;蔬果類:工具書和甜點類,娛樂和休息類。
主食是我們的生存類,美食是我們的思想類。
我們今天主要討論主食,實用類的。
三、 主動閱讀
現在,我們已經把書分好類了,我們應該想一想,為什么要讀這本書,我可以學到什么知識,帶著問題去讀。
《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的作者萬維鋼,在書中說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大腦會主動吸收與我們期待相同的信息,過濾我們不想看的信息。
比如你哪一天買了一輛某某牌的車,你就會發現大街上到處都是這個牌子的車。
你越主動的去讀一本書,你所收獲的也越大,在閱讀之前先想想你想要從書中得到什么?
四、 閱讀的層次
我們知道閱讀一共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
基礎閱讀指的是,你能認識這些字的意思。
比如一個句子“魚在空中飛”你知道知道魚在空中飛,那么你就具備了基礎閱讀的能力。至于為什么在空中飛不是這個階段考慮的。
檢視閱讀
在我們開始閱讀一本書的時候,要先學會檢視閱讀。檢視閱讀也有人叫快速閱讀。
檢視閱讀分為兩個部分,快速的略讀和粗讀。略讀指的是快速的看一本書的封面,目錄,序言,翻開一些你感興趣或者覺的重要的篇章。
尋找那些加粗和結論性的關鍵詞,因為那往往是一本書的精華所在。
經過一遍快速的略讀你能知道這本書到底在講了些什么,到底值不值得讀。
如果這是一本值得讀的書,那么我們就開始快速的粗讀。
粗讀是指快速的瀏覽一遍書本,跳過那些你不懂的地方,先把整本書大概的看一遍,對書的內容有個大概的印象。
而在此過程中,你要注意控制閱讀的速度,對于重要的內容可以讀的慢一點,對于那些無關緊要,或者你已經掌握的知識,可以加快閱讀速度。
經過檢視閱讀,我們可以快速的吸收一本書的主要觀點和精華,用20%的時間吸收書本80%的內容。
在此階段,你已經可以回答一些問題,比如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整本書在談論什么?
分析閱讀
但我們依然還有很多問題無法清楚的回答上來,比如作者是借用怎樣的框架,來發展他的觀點?跟我有什么關系?作者是如何論述他的觀點的?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沒有解決哪些問題?
所以,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閱讀的第三個階段——分析閱讀。分析閱讀是想要理解一本書的基本條件。
在分析閱讀這個階段,我們要做三個事情。
第一個,弄明白作者寫的是什么?
第二個,他是怎么寫?
第三個是,寫的好不好?對不對?
我們先來說第一部分: 寫的是什么?
在這個階段,我們同樣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給這本書分類。
是的,你沒有聽錯,就是分類,你可能會說,我們不是在檢視閱讀的已經將書本分類了么?但那遠遠不夠。
書的分類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即便是虛構與實用類有時都很難分清楚。
比如通過講故事告訴別人如何戒酒的書,應該歸為實用類還是虛擬類呢?
科學和哲學如何區分他們?一本實用性的書籍必然帶有理論性,而一本理論性的書籍也有可能給出一些建議,又如何分辨呢?
所以,除非你對一本書足夠了解,否則你很難靠標題,目錄把它歸類。
拿實用類來說,一本論述性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達知識,任何一本書,如果包含觀點,推論,理論,作者的表達是有根據的,那就是一本論述性,實用的書。
第二件事,透視一本書。
每本書封面之下都有一個骨架。
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出它的骨架。把書本重要的觀點,篇章找出來,看他們是如何組織成一個完整的架構的。
我以前做筆記也喜歡這樣做,看書本的目錄,根據書本的目錄,來總結書本的內容,列出大綱,第一部分說了什么,第二部分說了什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一本好書,往往邏輯清楚,我們可以很快對的找出他的框架結構。
像在這本書,結構就很明確,全書分為四個閱讀層次,每個階段又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
第三件事,要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我們換個容易理解的說法,作者想要說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他想解決什么問題。
如果能夠熟練的運用前面講的兩點,那么找出作者想解決什么問題就會簡單的多。
而此時,你可能有注意,作者想解決的問題可能不止一個,你要學會如何分辨那個是主要的,哪個是次要的。
現在我們來看看第二部分,作者是怎么寫的?
煉字,找出重要的單字,透過他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這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步是找出重要的字;第二步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精確意義。
就像這本書里面的“閱讀”的意思,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指閱讀實用性書籍。如果你將這個閱讀理解成看小說,看教科書,就會發生理解偏差。
那什么樣的字,才算是重要的字呢?
當然我們可以確定一件事,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重要的單字,它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單字,也有可能是一個專業的術語。
但是不管怎么樣,如果作者在某些單字做了特殊處理,像加粗,斜體,劃線,那你就要注意了,那很可能是重要的單字。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那些讓你頭痛的,或者是作者與其他作者爭執的字,在很大程度是就是重要的單字。
如何確認這些單字的精確意義呢?
找到了關鍵單字,那接下來該怎么辦呢?
你一定要利用對上下文的理解,來推敲出這個字的意義。沒有一個詞是可以單獨存在,它必然是和上下文的一個組合。
一個單字有不同的意義,像我之前說的,閱讀就可以指閱讀小說,或者指閱讀實用性書籍。
同一個意義,也會有不同的單字,比如我們說的實用性書籍,和論述性書籍,在很大程度上他們是同一個意思。
判斷作者的主旨
將一本書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主旨往往是一個知識,觀點或者建議。那么如何找呢?
這個跟煉字有點像,找出重要的句子,然后理解它。很多作者往往會將這些句子加粗,或者劃線,你只要找到它們就行。
找到了重要的句子,如何正確理解主旨呢?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話去概括作者的主旨,不要用作者的話,不要用作者的話,不要用作者的話,這很重要,因為這是檢測你是否真的理解,能不能跳出作者框架的一個關鍵。
在概括之后,試著就這個主旨舉幾個栗子。
在這基礎上,我們還要思考一下,作者是如何論述的,是如何推理出這個結論的?
你可以找幾段你認為重要的論述,整理出主旨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來的。
找出作者認為哪些事情是假設,哪些是能證實的或者有根據的,哪些是不需要證明,地球人都知道的。
第三部分:寫的好不好?對不對?
在分析閱讀的最后一個階段,就是公正的評價一本書。
要知道正確的批評是對一本書最高的評價,只有通過批評,你才算真正了解一本書。
因為能提出批評,證明你已經跳出了作者的框架和局限性,從更高的地方俯視它,指出它的不足。
這一點,我還是蠻有感觸的,有時候寫完文章發給同學看,她每次跟我說我哪里字寫錯了,要不就說寫的不錯,然后哪不錯又不知道。
后來我就不給她看了,因為我知道,如果她學不會如何閱讀的話,不管我發多少遍都沒有用。
當然批評不是隨便批評的,在你批評之前,你首先要確定你是真的了解了。
如果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要理性的表達自己的看法,不要無理的辯駁或者爭論。
在做任何的評論之前,都要找出理論依據。不能說,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觀點。
假設我們現在已經完全了解了一本書,并且完成了我們之前說的一系列步驟。這時我們就與作者站在了同一個階層上,你可以跟他說,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不服來辨。
在這個辯論的過程中,你需要記住兩個條件。
第一,不要將情緒帶到辯論中來;
第二,一場辯論是不會為假設而爭吵的,化解同理心來閱讀和辯論,不偏不倚。
你可以用這些概念向作者說明。
你的知識不足:除非你列舉的知識跟主旨相關,否則你沒有任何理由,指責作者知識不足。
你的知識錯誤:想做這個評價,你必須要能說明事實,論點要站的住腳。
你是不合邏輯的:這就是說作者推論不合理,前后不連貫,或者前后事情不一致。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不可能做到完美,這是不可避免的。
主題閱讀
什么叫主題閱讀呢?
如果說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是進入到作者為你構建的一個世界里面,那么在主題閱讀里,你就是自己的王,你要自己建立一個世界,然后把那些書,一磚一瓦的加入到你的這個世界里。
那么如何,進行主題閱讀呢?
我們一步步的來看。
第一步,要先建立你的書單。
比如我要做一次關于知識管理的主題閱讀,那我們應該去找市面上所有關于知識管理的書籍,然后建立自己的書單。
那么,這么多書,怎么建立自己的書單呢?
有以下幾個方法。
1.去當當網,京東網,或者百度直接搜知識管理,會出來一堆書單,我們可以把這些書單挨個去豆瓣網上看它的評分,如果分數在7.7以上,就可以購買了。
2.去知乎,或者微博上搜相關的文章,經常會有一些專業人士會發出書單,如果沒有,不妨去分答上去問問這個領域的專家。
3.關注一些牛人的博客,看他們在看什么,這些牛人每年要看好多書,看完之后往往都會有輸出,我們可以從他的輸出來了解。
第二步,我們要進行檢視閱讀將這個初步書單給簡化,最后簡化成為幾十本。
第三步,就是建立自己的框架。
在這個階段,你可以參考一本你覺的不錯的書籍目錄,把它的框架拿過來,然后在這個框架的基礎上添磚加瓦。
第四步,挑出相關的章節。
主題閱讀是最主動的閱讀,掌控權完全在你手里,你要讓書本服務于你,而不是相反。
所以不管書本寫的多好,只要跟主題沒有關系就跳過去。找出跟你主題相關的章節,將它補充到你的框架中。
第五步,提出問題,整理答案。
主題閱讀并不是說建個框架然后把那些內容復制粘貼過來,而是你要提出問題,他說了什么?為什么這么說?他是怎么推導出來的?
然后用自己的話,回答這些問題。
第六步,合并答案,歸類到議題。
整理框架里的答案,并將同一類內容合并,進行篩選與甄別,標記適用范圍。
本文作者 Bu偷腥的mao,簡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