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后感800字(《追風箏的人》讀后感800字以上)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卡勒德?胡塞尼,他是一位居于美國的阿富汗作家。這部小說是以1970年代的阿富汗與之后的美國為背景,以輕筆淡描的方式將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娓娓道來。從而給讀者描繪了阿富汗移民在哀悼失去祖國,努力融入美國生活之際,仍然根深蒂固的傳統與風俗。
看過這部小說后,我覺得從宏觀上看,這是一部關于背叛與贖罪的悲劇小說,從微觀上看是兒子阿米爾通過種種努力,想要獲取父親的認可,成為父親的驕傲的一段心路歷程。書中寫到‘我的父親是一位眼里的世界只有黑和白。至于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全然由他說了算的人。’父親對阿米爾很不滿意,認為阿米爾是“一個不能保護自己的男孩,長大后什么東西也保護不了。”認為阿米爾身上缺少某些東西。而父親的好友拉辛汗說“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涂上自己喜歡的色彩。”后來,阿米爾寫了第一篇短篇小說,并拿去給父親看。而父親僅僅是微笑一下,絲毫沒有看一看的意思。還是拉辛汗伸出手,給了阿米爾一個毫不造作的微笑說“可以讓我看看嗎,親愛的阿米爾?我會很高興能讀你寫的故事。”而爸爸聳聳肩,站起來。他看上去渾身輕松,仿佛拉辛汗也解放了他。接下來,書中描繪了阿米爾的心理活動:‘……在我生命的大部分時光,我對爸爸敬若神明。可是那一刻,我恨不得能扯開自己的血管讓他那些該死的血統統流出我的血管。’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潛移默化的。在自己有了孩子后,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常常想我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中阿米爾父親的表現給我敲響的警鐘是:面對孩子,不能一味地嚴厲,更不能在孩子有自我提升意愿需要父母的幫助時卻選擇漠視。孩子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快樂成長,而這又何嘗不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再次成長的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