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讀后感50字簡短(《故鄉》讀后感50字)
魯迅像
大概是由于媒體炒作的緣故吧,去年看的書報似乎是近幾年來最多的,然而,現在回顧一下,卻沒有一篇能留下什么印象,感覺像一地雞毛,估計已經被掃進了記憶的垃圾堆。
王朔的作品我至今還沒有涉獵,只知道是一位被媒體炒作得沸沸揚揚的文化人,特別是王朔對魯迅、齊白石、張大千、金庸等人的京罵,對文化圈展開的地毯式轟炸,讓魯迅等已故文化名人紛紛沾了一身污穢。
然而,不管怎么說,不得不承認,我等是在吸吮著魯迅先生的文化乳汁長大的。記得小時候,讀魯迅先生的《故鄉》(那時,語文課本里只是節選,標題好象就是《少年閏土》),對文中的閏土印象特別的深。那“紫色的圓臉”,那“頸上套著的明晃晃的銀項圈”,那“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的閏土形象,成了童年的我心目中最崇拜的少年英雄;可以這樣說,如今的孩子對哪吒三太子有多崇拜,童年的我對閏土就有多崇拜!也可能是由于家里窮,兄弟姊妹比較多的緣故吧!童年的我還特別嫉妒少年閏土:閏土該有多幸福啊!他的父親把所有的寵愛都加之于他,我要是也有一個像他那樣的銀項圈該多好啊!也就是從那時起,童年的我開始對父母的偏心頗為不滿,這種童年時留下的烙印甚至伴隨我一生……
可是到我上了中學,讀了《故鄉》的全文,對閏土后來因“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苦得像一個木偶人”的景況又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震驚,他的“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仿佛石像一般”的臉,他的“腫得通紅的眼睛”和“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的手,他的“只是覺得苦,卻又形容不出,只管拿起來默默的吸煙”的窮苦莊戶人的神情,他的那一聲“老爺!”,又給少年時代的我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聯想起兒時伙伴后來的景況,總感覺魯迅先生所寫到的人和事就發生在自己身邊,并同先生一樣對封建制度、封建意識的毒汗對農民的摧殘,對農民精神上的創傷產生了無比的憤恨,思想上更是引起了革命性的觸動:那就是絕不走閏土那樣的路。
魯迅先生的《故鄉》比同時代的人包括當今的一些文化名人寫的《故鄉》一樣,看似題目平平,但魯迅先生的《故鄉》無論是思想還是文筆,都是訖今無人能及的。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體驗過農村生活的人,都是讀著魯迅先生的《故鄉》、《社戲》、《狂人日記》、《阿Q正傳》、《藤野先生》長大,成人的。先生文章那嫻熟的文學筆法,那深邃的思想,“給予我們的不僅是文學的章法和技巧,更是精神和心靈的滋養”。“他不只是作為文學家僅僅出現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的,而是作為思想家橫亙在我們民族的多災多難又是世紀動蕩和變革的歷史坐標系上的。”誰說先生的文章過時了?!
偶而看了電視里的余華專訪,余華說他很同意一位美國作家的話,看書要選擇那些幾十年前的名著。那些書才是經過歲月大浪淘沙提煉出來的,而當今的新作恐怕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垃圾。
當然從垃圾里淘金也是靠人去做的,不過以我的年紀已經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了,所以以后看書,我會選擇那些還未看過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