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精華版)_初三歷史必背知識點(精華版)打印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
第1課 古代埃及
一.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含義是尼羅河定期泛濫,兩岸留下肥沃淤泥,促進農業發展)。
二.古代埃及國家的興亡:
1、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出現小國; 公元前3100年初步實現統一;
2、法老__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地跨亞非兩大洲。
3、公元前525年,吞并古埃及;此后相繼被他國占領,文明中斷。
三、古埃及的文明成就:
(用途:古埃及國王的陵墓,是其權利的象征。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評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象征,反映古埃及經濟發展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結晶);
;;數學;醫學;獅身人面像;木乃伊。
四、法老的統治:(奴隸制君主專制)
古埃及的國王稱,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認為是“”,具有無上的權威。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的逐漸衰落。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
一.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1.“兩河”:指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
2.發展歷程:大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產生國家。公元前2400年,初步統一。
3.成就: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陰歷;60進位制;《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
二.古巴比倫王國:(奴隸制君主專制)
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完成了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實行奴隸制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三.《漢謨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
2.內容:(1)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
(2)奴隸制度相當發達。
(3)法典中關于租賃、雇傭、交換、借貸等規定,說明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3、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
4.影響:《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第3課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位置:南亞次大陸的。
2、早期文明:公元前23到前18世紀 等.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
3.鼎盛時期: (雅利安人建立) 首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4.文明成就:A、佛教;B、阿拉伯數字;C、種姓制度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國王、官吏等)
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商人);
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
特點:A.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 B.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
C.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實質: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影響:激化了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創立原因:種姓制度引起了社會矛盾。
2.創立: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3.教義:“眾生平等”,“忍耐順從”
4.傳播: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佛教開始向外傳播。
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第二單元 古代歐洲文明(海洋文明)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
第4課 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
一.希臘城邦
1.地理特點:。
影響:不利于希臘的統一;適宜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
2.文明歷程:愛琴文明()——荷馬時代——城邦時期
3、希臘城邦:公元前8世紀出現;突出特點:“_”;代表:雅典和斯巴達(最大)
二. 雅典的民主政治
1.高峰: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
2.雅典的民主制度:
內容:①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簽產生,使每個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
②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功能。
③建立津貼制度
評價:積極: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條件,使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為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奠定基礎。
消極:僅適用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三.亞歷山大帝國
1.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率軍東征,建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
2.亞歷山大東征的評價:
消極:具有,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
積極:A、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 B、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C、建造了幾十座新城,成為后來新的經濟文化中心。
第5課 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
一.羅馬城邦
1.發源:意大利半島中部的興起。羅馬城(母狼乳嬰的傳說)
2.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
3、政權組織機構:決策權---元老院;執政權--執政官;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公民大會是形式上的最高權力機關。(實權掌握在元老院。)
4、《十二銅表法》:地位: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意義:A、對當時: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 B、對后世: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
5.擴張:公元前2世紀初,羅馬共和國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6.斯巴達克起義:公元前73年,最終失敗。影響: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二.羅馬帝國
1.公元前27年,建立者是,他首創了“__”。
2.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地跨歐、亞、非三洲,_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
3、衰落: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
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日耳曼人所滅。標志著:歐洲奴隸時代結束,封建制開始。
第6課、希臘羅馬古典文化
一.文學和雕塑
1.文學:希臘神話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
《荷馬史詩》意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
2、雕刻:宙斯像(地位:世界古代七大奇跡之一);《擲鐵餅者》
二.建筑藝術
1.希臘:主要體現在。特點: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代表:雅典帕特農神廟。
2.羅馬:特點:羅馬建筑吸收了希臘建筑的特點,并有所創新,多使用石拱門、穹頂。代表: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萬神廟。
三.哲學和法學
1.古希臘哲學:提出了。
主張。
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創立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2.法學:《十二銅表法》和萬民法、經濟法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
四.公歷:命人編制“儒略歷”,是今天公歷的基礎。
第三單元 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7課、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一. 的興起
1.興起: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 創立者:。
2.教義:宣揚就是“救世主”;忍受苦難,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3.發展:4世紀末,被定為羅馬國教。
二. 法蘭克王國
1.建立: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維建立。
2.鞏固措施:(1)宗教:皈依,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
(2)經濟:把土地賜給教會和部下。 (3)軍事:對外擴張。
三:封君與封臣制度(或歐洲封建等級制度):(查理·馬特改革或采邑改革)
1、時間:8世紀前期。
2、內容:不再把土地無償地賞賜給貴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須提供兵役服務。
3、影響:形成了以土地的封賜為紐帶的封建等級制度。
4、特點: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著嚴格的等級性;權利、義務交織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約意義。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層層分封,逐級保護和負責,但不能越級統領)
5、封君與封臣權利義務關系:
A、封臣:對封君忠誠,無償地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錢等。
B、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榮譽、人身和財產安全,提供保護。
四、查理曼帝國
1、800年的圣誕節,教皇為查理加冕,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說明教權高于王權)
查理被稱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統治時期的法蘭克王國,史稱“查理曼帝國”。
2、統治措施:四處征伐;實行鼓勵發展的政策,命令人民貢獻“什一稅”。
3、分裂:843年,帝國一分為三,形成以后三個國家的雛形。
第8課 西歐莊園
一.莊園經濟
1.9世紀出現,11世紀遍布歐洲。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
3.居民:領主的佃戶(包括自由農民和無自由的農奴,自由民的土地受法律保護)。
4.土地:自營地(領主所有,占莊園地的1 /3---1 /2,收入全歸領主所有)。
份地(佃戶所有), 佃戶取得份地的條件是義務耕種領主的“直領地”。
公用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
(注意:莊園的耕地只有自營地和份地)
二.莊園法庭:(說明莊園擁有司法權)
1、工作人員:莊園法庭沒有專門的工作人員;主持法庭的是領主或他的管家。
2、時間:一般是每隔一段時間為解決一批問題而開庭一次; 3、地點:不固定,
4、懲罰手段:通常是處以罰金,罰金全部歸領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戶的義務。
5、審判依據:審判依據習慣法或村法。
6、作用:①維護莊園公共秩序,②維護了領主的利益,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
第9課 中世紀的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一.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巴黎、佛羅倫薩、倫敦等)
1.興起原因:10世紀起,西歐開始恢復,農業技術提高、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加。(生產力提高)
2.爭取自治的手段:
3.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城市居民:手工工匠和商人。農奴進城,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獲得市民的身份。
2.城市興起的影響:①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②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成為,③。
三.大學的興起
1.原因:11世紀,隨著,開始在西歐傳播,也不斷傳入西歐。
2、12世紀,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3.大學自治:大學的自治地位主要體現在。
4.課程設置特點:一方面仍受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的要求。
第10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 查士丁尼及其法典
1.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目的:為了穩固帝國的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
《羅馬民法大全》標志著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
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衰亡原因:固步自封逐漸落后;窮兵黷武使國庫空虛;財盡民窮無力抵擋外族入侵。
2、滅亡:1453年,攻破,改名為,拜占庭帝國最終滅亡。
3.影響:它對東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4、啟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