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個人進修小結-醫務人員個人進修小結100字
2022年3月至8月,我有幸赴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外科進修學習,收獲甚多。本文簡要分享我半年來的見聞與體會,供大家參考。
2019年5月,我順利晉升副主任醫師。同年10月,科室任命我為醫療組長,全面負責本組患者的臨床診療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主刀完成了一些普通外科專業三級、四級手術,由于自身技術水平與病源的限制,在面對一些復雜疑難疾病與高難度大手術時常感力所不及。2021年7月,我受邀參加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舉辦的肝膽胰外科高峰論壇,期間觀摩了華西醫院外科彭兵教授團隊現場演示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門靜脈部分切除+人工血管置入”手術,該團隊精湛的手術技藝讓我深感震撼,另一方面也讓我充分認識到自己與國內一流醫院的同道之間的差距。
按照醫院發展規劃,普外一科確定了以肝膽胰及疝外科作為學科建設主要方向,同時醫院鼓勵青年醫師外出進修學習,由此我萌生了去華西醫院外科深造的想法。2021年底,在新冠疫情反復,科室人員緊缺的情況下,我的進修申請得到了院領導、黃新科長、李萬林主任的大力支持,同時在科教科的指導和幫助下,我順利完成了申請、審批、報名、錄取等手續,赴蓉進修的計劃得以成行。
華西醫院始建于1892年,是中國西部疑難危急重癥診療的國家級中心、中國著名的高等醫學學府,也是中國一流的醫學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國家級基地。臨床醫學ESI排名處于國際頂尖行列(全球前1‰)。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34個,數量名列全國醫院第一。在國家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二,等級A++。在復旦大學中國最佳專科聲譽和最佳醫院排行榜上,連續12年名列全國第二。醫院編制床位4300張,有48個臨床科室、9個醫技科室;收治疑難復雜病種患者比例在80%以上,出院患者病例組合系數(CMI)1.48,排名全國第三;全院微創手術占比超過20%,四級手術占比40.22%,每年四級手術總量位列全國第二;2021年門、急診量775萬人次,出院病人28.3萬人次,手術19.6萬臺次,平均住院日6.80天;教學方面,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兩塊牌子、一套班子,構建了覆蓋在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醫學教育于一體的卓越醫學生培養體系。科研方面,華西醫院在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綜合排名中連續第8年位列全國第一;在復旦大學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上,科研得分連續12年名列全國第一。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全國醫院第一、全球第14位。專利申請及授權方面,連續4年在中國醫院知庫排行榜排名全國第一。
華西醫院外科是全國重點學科、衛生部重點學科。外科診治范圍包括肝臟、膽道、、、十二指腸及腹膜后腫瘤等相關疾病的外科治療、腹腔鏡外科診治,并負責相關疾病的基礎研究工作。外科每年完成肝臟、膽道、、等手術3600余臺,在微創手術領域,特別是腹腔鏡手術技術居國內領先地位。科室常規開展腹腔鏡下各類肝膽胰脾手術,包括完全腹腔鏡下半肝切除、膽道探查取石+T管引流術,完全腹腔鏡下不阻斷肝門血流右肝后葉切除術,腹腔鏡下右半肝切除,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腹腔鏡下保留的胰體尾切除術、腹腔鏡下全/部分脾切除術,腹腔鏡下頸、體、尾切除+切除術等高難度手術等。癌、慢性炎、重癥急性炎的診斷與治療是科室特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成為同行業的指南與規范。
經過短暫的崗前培訓,我入科后被分在科室主任、田伯樂教授的醫療組。田伯樂教授是國內知名的外科專家,為人儒雅、和善,手術風格就一個字“穩”。組內另一名老師是熊俊杰副教授,年齡與我相仿,卻已在肝膽胰微創手術方面頗有造詣,也是手握18篇SCI論文的科研達人。同我一起負責組內住院醫師工作的還有小兄弟,研究生陳浪。我們四人各司其職,相處融洽。每周一周二是兩位教授的門診時間,周三、五、六是醫療組的手術日。因此我的日常工作模式是周一、二、四辦理出院并收治新患者,完善手術前檢查及準備,周三、五、六跟著教授上手術,周日休息。
外科每天的擇期手術多達20~30臺,且絕大多數為難度大、風險高的四級手術,如何做好手術的質量控制?答案就是嚴格的“術前討論制度”。每天的交班晨會后,科室的教授們都會坐在大屏幕前,聽取主管醫師的病例匯報,并且閱讀CT、MR等影像資料,提出具體的意見或建議。如果教授們認為某臺手術的適應癥、手術時機或手術方式不適宜,會直接停掉當日已安排好的手術。這個術前閱片和討論的過程也是每一位青年醫師很好的學習機會。
華西醫院的手術室非常繁忙,每個外科醫療組都會充分利用手術間、、手術護士這些稀缺資源,把手術日安排的滿滿當當,以我組為例,安排2~3臺胰十二指腸切除這樣的“大”手術+1~2臺腹腔鏡膽囊切除這樣的“小”手術是常規操作。第二住院大樓11樓28間手術室是我學習手術的主要陣地,在這里我跟隨兩位老師完成的手術有開放/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中段切除、保留/不保留體尾部切除、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胰頭部分切除、胰管切開取石胰腸吻合(Frey術)、肝門部膽管癌根治、左/右半肝切除、胃癌根治、復雜腹膜后腫瘤切除手術等。按照規定,晚上19點以后手術室不接擇期手術的患者,為了避免當日空腹等待的患者不延期手術,手術日的工作總有一種緊迫感。即使在順利的情況下,我早上8點就進手術室開始進行前核對,出手術室的時間往往也在晚上20點以后,偶爾也有凌晨1、2點才走出醫院大門的情況。那時的我身體雖疲憊,但內心卻是收獲滿滿。
外科床位緊張,周轉速度快。一般情況下,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往往也就3~4天,出院后會轉診至某二級醫院繼續康復。以我們醫療組為例,平均月出院患者在60~70人次,其中95%以上是手術患者。外科大手術多,手術后各種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文獻報道手術后胰瘺的總體發生率可達10%),即使在華西醫院,胰瘺、膽瘺、腸瘺、繼發腹腔大出血、胃癱等這樣的術后并發癥也并不鮮見。在實力強大的、重癥、介入等科室的配合和協助下,大部分患者也能夠轉危為安。在診治這類患者的過程中,我也學習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作為老牌教學醫院,華西醫院的教學氛圍濃厚,教學工作成熟、規范。因為擔任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外科基地教學主任的原因,我特別留意了科室的教學管理工作,對其中常規設置的專職教學崗印象深刻,分享給大家以窺一斑而知全豹。專職教學崗一般由科室的高年資主治醫師輪流擔任,任期半年。任職期間不參與科室臨床工作,不管病人,不上手術,不值夜班,全職負責科室的教學管理工作。以外科的王昕老師為例,每天的晨交班結束后,他會進行科室現有實習生、進修生的考勤工作,隨后后安排當天的教學活動,如小講課、教學查房、入科教育與出科考核等活動的參與人員、講課時間與地點等。據悉,專職教學崗與住院總醫師類似,是將來職稱晉升或擔任醫療組長的必要條件之一,并且任職期間其待遇收入不低于同科室的醫療組長,這是醫院分配專款保障的,不占用科室績效。在合理的機制激勵下,在專人專職管理下,科室繁雜的教學工作可以被安排的井井有條。其他醫生只需按時間表完成安排給自己的教學活動,這也最大限度減少了教學與臨床工作之間的沖突。
華西醫院的科研實力為什么這么強?我想這可以用兩個關鍵詞概括。一是“內卷”,上至教授,下至本科生均需面對較大的科研壓力。醫學生在本科階段就發表SCI論文早已不是新鮮事,而部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想要取得直博資格,則需要在讀研期間發表至少3篇的SCI論文;另一個關鍵詞是“無處不在”,晚上在辦公室電腦前加班的醫生,一半是寫病歷的,另一半就是收集研究數據的;做一臺癌手術,在某一個操作后留存照片已成為固定步驟,而標本即將離體時,臺下早已站滿等待“瓜分”標本的收集者;還有更衣室內擺滿的液氮罐,監護機上懸掛的攝像機……,這些親眼所見的場景,讓我覺得他們碩果累累的科研產出就是理所應當、水到渠成的。
在成都這半年的進修學習生活,使我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特別是在肝膽胰外科專業知識與手術技能方面收獲很多,但是最大的改變是從其他身份角色中抽身出來,成為一名純粹的學生,并重拾了學生時代的學習習慣。除了參加學術會議,業余時間我大都窩在出租屋內,讀完了多年來收集的電子版專業書籍與文獻,上網瀏覽醫學論壇,觀看手術直播與視頻,利用自制的簡易腔鏡練習器進行練習。作為標準宅男,我未曾去往成都任一個旅游景點,卻難逃成都美食的誘惑,吃的多動的少的結果就是BMI從19.1直升22.0,體重達到理想狀態,這也算是意外收獲吧!
“學思踐悟,篤行致遠”,學之思之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在行動與實踐。再次感謝院領導、科室同事給予我此次學習進修的支持,感謝華西醫院各位帶教老師。回歸普外一科大家庭后,我將努力保持學習習慣,與大家分享所學到的知識,利用它完成本職工作,力求在外科亞專業上取得進展與突破,更好的為患者服務,為醫院與科室的發展貢獻力量。
個人簡介
鄭晨,西安市中心醫院普外一科副主任醫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外科基地教學主任,九三學社社員。西安市醫學會腔鏡外科分會常委,陜西省保健協會疝與腹盆壁修復專業委員會常委,全國衛生企業協會疝和腹壁分會陜西省分會委員,陜西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肝臟腫瘤MDT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保健協會加速康復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保健協會肥胖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青年委員會委員,陜西省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青年委員會委員。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獲外科學碩士學位。從事普通外科臨床工作10余年,參與完成陜西省科技攻關項目1項,西安市科技項目1項,在國家級、省市級醫學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收錄1篇。
門診:周四全天 門診樓三樓337診室
作者:普一科 鄭 晨
編輯:宣傳科 嚴 格
審核:宣傳科 張 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