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有效讀懂文言文、讀懂文言文的三種方法
文言文讀起來,無論是對于小學(xué)生或者中學(xué)生,都不簡單。喜歡傳統(tǒng)文化的成年人,在讀很多古書的時候也經(jīng)常是一頭霧水。
因為網(wǎng)絡(luò)或者各種文史資料,給出的答案并不全面。沒有古代私塾的口口相傳,沒有老師的指導(dǎo)下,我們能否自學(xué)文言文?
答案是可以。
那么,具體有什么樣的竅門方法和訣竅呢?
“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這是《道德經(jīng)》里的一句話。在此,本文以此句為例說明一下,如何對文言文進行推敲解讀,深入理解古文的內(nèi)涵。
首先,我們要知道現(xiàn)代詞匯中,大多是幾個字組成一個詞,而古代漢語中則多是一個字就是一個詞。比如“勇敢”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是一個詞,而在古代“勇”、“敢”兩個字則分別代表兩個意思。
勇,從甬從力,氣也。氣之所至,力之所至,心之所至。
敢,從耳從攵,耳上面的“丁”意味著把耳朵塞起來。
由此,我們再去解讀這句話全句的意思。有心有力去做,而且把耳朵塞起來,不聽外界的議論時,那就是“殺”。如果有心有力,卻不能把耳朵塞起來的時候,就要“活”。
讀文言文,一上來就查詢別人的翻譯,對自己的閱讀古文水平提高,幫助不大。
因為,這樣會讓自己無法動腦,而且被別人的解讀。但是,其他人的解讀也是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的,也要重視。
比如,中華書局的《道德經(jīng)》將此句翻譯為:勇于敢的就會死,勇于不敢的就會活。當(dāng)然,我們可以對此進行思考,這樣的翻譯,有什么意義嗎?對不對?什么叫“勇于敢”,什么又是“勇于不敢”,他解釋清楚了沒?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分析結(jié)論和評價:這樣的解讀,其實沒什么意義。
當(dāng)然,我們還可以參考網(wǎng)上的普遍解釋:勇于表現(xiàn)剛強者易于送命,善于表現(xiàn)柔弱的反而能夠生存。
在這種翻譯里,文言文里的“敢”被翻譯為剛強,而“不敢”則翻譯成柔弱。
這個翻譯有沒有道理呢?至少,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論點,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殺”是送命的意思嗎?“活”是不是生存,這就值得我們討論了。
那么“殺”字和“活”字到底的意思,在現(xiàn)代有多種,并不一定是代表送命或死亡,而在古代意思更多。《道德經(jīng)》為春秋時期老子的作品,因此,我們可以從先秦時期的文字中,尋找我們要的答案。
《禮·王制》天子殺,則下大綏。諸侯殺,則下小綏。其中“殺”為獲的意思。
《莊子·大宗師》殺生者不死。其中“殺”為忘的意思。
《爾雅·釋詁》殺,克也。
綜合上述,我認為“殺”代表一種結(jié)束或者終止,這樣的解讀更可靠些。而活,也并非是簡單的活著的意思,解釋為生發(fā)或者成長、變化會更加合理。
在此,再舉一個例子“卑鄙”,此詞在現(xiàn)代已經(jīng)幾乎完全是個貶義詞。
比如在晚晴文學(xué)作品《官場現(xiàn)形記》中,形容賈某“卑鄙無恥”。無疑和現(xiàn)在我們用的意思是一致的。
但是,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其中的卑鄙是何意?就可以參考諸葛亮之前的古籍。按道理,《說文解字》為漢代所做,是可以參考的。可是,現(xiàn)在能看到的版本為唐代,因此其含義大打折扣。
卑字,我們可以參考《易經(jīng)·系辭》,“天尊地卑”,天處于高位,地處于下位。原來,卑的意思,不過就是指在下面,而地的精神是什么呢?厚德載物。看來,諸葛亮不僅不是謙虛,其實還有暗地里自夸的意思呢。
鄙字,從啚從邑。是我國周代一種地方的稱謂,五百家為一鄙。使用中,有鄉(xiāng)野的意思。而在古代人們經(jīng)常用于謙辭的自稱,如“鄙人”。
最后,我們再來結(jié)合上下文來讀一下《道德經(jīng)》73章相關(guān)內(nèi)容。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猶難之】
由前述分析,解讀全句為:有心有力去做,而且把耳朵塞起來,不聽外界的議論,就結(jié)束或者終止,也就是說做個了斷。有心有力,卻不能把耳朵塞起來的時候,就要成長、有所變化。
“勇于敢則殺”抑或“勇于不敢則活”,這兩種選擇孰好孰壞,又有誰能分得清呢?
至此,我們基本上已經(jīng)深入領(lǐng)會了《道德經(jīng)》73章,“勇于敢者則殺,勇于不敢者則活”的內(nèi)涵。當(dāng)我們遇到其他類似難以理解的語句時,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來進行古文的學(xué)習(xí)。一般來說,上述方法基本可以破解大部分文言文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