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生了幾個孩子(文成公主有孩子么)
自古以來,中原漢族和關(guān)外的異族的關(guān)系就十分的微妙,每當中原遭遇了戰(zhàn)亂時,關(guān)外的異族都會趁虛而入,在中原燒殺搶掠,甚至能夠短時間的搶占中原的政權(quán),讓漢族人民頭痛不已。
但是關(guān)外的異族族也十分有眼色,中原一片太平兵強馬壯之時,他們是從來不會不自量力的,像恰相反,他們還會羨慕中原的富裕先進,想方設(shè)法的想要抱上中原的大腿,這個時候他們最喜歡用的招數(shù)只有一個——和親。
在唐太宗年間,吐蕃的松贊干布就曾經(jīng)用這方法抱上了唐朝的大腿,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兩人夫唱婦隨,可謂是神仙眷侶,后世也一直傳唱他們的偉大,但是松贊干布英年早逝,文成公主又膝下無子,在那個不開化的異國他鄉(xiāng),她最后的歲月是怎么度過的呢?
貞觀年間,經(jīng)過多年的休養(yǎng)生息之后,唐朝的國力終于恢復(fù),兵強馬壯,國庫充盈,唐太宗便磨刀霍霍向突厥,就是這個倒霉的野蠻民族,趁著大唐剛開國國力衰弱的時候,三番兩次的上門挑釁,差點兒把大唐都給嚯嚯沒了。
如今唐太宗有了足夠的實力,自然要報仇雪恨,在唐朝的鐵蹄之下,突厥也沒能撐多久,差點兒被打的滅族了,要知道突厥可是整個關(guān)外民族里數(shù)的上號的一個強盛部落,突厥一完蛋,其他的部落立刻意識到了唐朝的強大。
從此之后,唐朝在關(guān)外的異族眼里再也不是一個可以隨時去燒殺搶掠的鄰居,而是需要抱的大腿。
唐太宗趁熱打鐵,又派出了一隊鐵蹄去平定邊境,把少數(shù)幾個還敢呲牙的異族也打得落花流水,用赫赫的戰(zhàn)功證明了大唐的實力,也讓一眾異族不敢再有不臣之心,紛紛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把大唐奉為天主國,跪的姿勢無比標準。
明白了唐朝是條金光閃閃的大腿之后,不少國家都動了聯(lián)姻的心思,畢竟只要娶了大唐的公主,那就搭上了唐太宗的快船,不僅能夠有個強大的靠山,還能夠得到公主龐大的嫁妝,強盛自己的國力,這碗軟飯的誘惑力簡直讓人無法抵擋啊!
一時之間,向大唐求婚的國家如過江之鯽連綿不絕,其中最為堅定的就是吐蕃國的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也算是一代英主,他平生最識眼色,對大唐的繁榮富強十分的羨慕,所以才幾次派遣使者向大唐求婚,希望大唐能夠下嫁一位尊貴的公主,讓吐蕃接受來自大唐的春風。
不過當時求親的國家實在太多,松贊干布在其中并不惹眼,而且他早就有了一位來自尼泊爾的妻子尺尊公主,雖然吐蕃實行的是多妻制,但是在大唐眼里,一個已經(jīng)有了正室的國王根本就不值得他們付出一位公主。
松贊干布遭受了拒絕之后十分失望,使者害怕他的怒火,于是便把黑鍋扣到了吐谷渾部落身上,這也算是柿子挑軟的捏,畢竟當時的吐谷渾部落早就不如從前,已經(jīng)是個衰敗的昨日黃花。
松贊干布也心知這事兒大約不是真的,但是為了能夠擴大地盤,他還是派出了大軍,以擾亂聯(lián)姻的旗號攻打吐谷渾,一時之間,吐谷渾被打的落花流水,毫無還手之力。
本來這事至此就應(yīng)該了了,但是松贊干布貪心不足,竟然希望以武力來威脅唐朝下嫁公主,唐太宗驕傲了一輩子,哪里肯受這個威脅,直接派出了唐朝的鐵騎攻打吐蕃。
吐蕃本來還沉浸在剛剛的勝利里,沒想到大唐的鐵騎實力如此強大,幾下就將他們打得落荒而逃,只能夾著尾巴逃回了吐蕃。
松贊干布這才知道了厲害,于是他立刻上書請罪,還向唐太宗獻上了幾個替罪羊和一堆金銀珠寶,并誠懇的再次請求唐朝下嫁一位公主,措辭極其謙卑,唐太宗一看,如果不給他個公主,恐怕吐蕃是不會上罷干休的,而且根據(jù)現(xiàn)在的情況,下嫁一位公主可比打仗劃算多了。
但是唐太宗哪里舍不得讓自己女兒背井離鄉(xiāng),于是他選中了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兒。
這個女孩兒知書達理,長得也貌美如花,還接受了大唐貴族女子的教育,是個典型的唐朝貴女,于是唐太宗下令將這個女兒過繼到自己膝下,并賜封號為文成公主,讓他代替自己的親生女兒下架吐蕃。
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況是獻上一個女兒呢,江夏郡王李道宗雖然不舍,但是也還是遵從了唐太宗的命令,將女兒雙手奉上。
文成公主那時只有十幾歲,乍逢此難本該大驚失色,但是她卻表現(xiàn)出了一位貴族女子應(yīng)有的風度,不僅沒有哭鬧,反而還相當平靜的領(lǐng)旨謝恩,并整理了一堆自己的藏書,準備一起帶入吐蕃,這讓唐太宗對這位公主高看一眼,將她的嫁妝也加厚了幾成。
就這樣,文成公主在父親的陪伴下,離開了自己生長的大唐,踏上了去往吐蕃的旅途,這一路跋山涉水極為艱難,文成公主幾次都命懸一線,可她絲毫沒有畏懼。
經(jīng)過半年的跋涉之后,文成公主的車架終于到了吐蕃,等后已久的松贊干布欣喜若狂,連忙上前迎接,兩人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國內(nèi)都知道吐蕃來了一個來自天朝上國的尊貴公主,他們對這位公主相當?shù)难瞿剑娂娪窟M了國都,慶祝這場世紀婚禮。
松贊干布對這個尊貴的妻子可謂是疼愛之極,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前,他就讓人建立了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這座宮殿占地面積龐大,室內(nèi)的裝飾更是華麗之極,連來自大唐的文成公主都十分喜愛,夫妻兩人就常年住在這座宮殿里,共同處理吐蕃的政事。
沒錯,松贊干布并沒有讓文成公主屈居于后宮,而是和她共享吐蕃至高無上的權(quán)利,文成公主感動于丈夫的信任和看重,也使出了自己的所有力氣來幫助吐蕃的人民安居樂業(yè),畢竟從踏上這片土地的第一天起,她就知道自己就是連接這個國家和大唐的橋梁,只有她真心為吐蕃做事,兩個國家才能夠共享太平。
文成公主也是個極有才華的女子,她在進入吐蕃時就帶來了大唐的先進文化和食物的種子,以及大量的文學(xué)藏書,這些都是落后的土波所缺少的東西,在文成公主的幫助下,吐蕃開始種植大唐的農(nóng)作物。
吐蕃之前種植的青稞雖然生命力頑強,但是產(chǎn)量卻極其低下,以至于吐蕃境內(nèi)經(jīng)常有大規(guī)模的饑荒,文成公主帶來的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遠遠勝過青稞,口感也在其之上,吐蕃的人民種植豐收之后,簡直欣喜若狂,把文成公主當成了菩薩一樣尊敬。
文成公主為他們做的還不止如此,她還通過自己對松贊干布的影響,改變了吐蕃落后的風俗習(xí)慣,當時吐蕃流行著一種文面的習(xí)俗,也就是在人全身刺滿圖騰并涂上無法褪色的顏料,這不僅很容易造成感染,而且還顯得極其野蠻落后。
文成公主對這個習(xí)俗十分不喜,于是便召集陪嫁的臣子向松贊干布力陳這個風俗的壞處,松贊干布也十分尊重妻子的意見,下令禁止國內(nèi)的人再文面,不知就下了多少人命。
同時氣質(zhì)高雅、詩書滿腹的文成公主也沒有放棄對吐蕃的文化幫扶,她主動和一群陪嫁的文人學(xué)習(xí)了吐蕃的語言,然后以自己的理解將吐蕃散落的歷史收集起來,編撰了吐蕃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史書,她還讓這些文臣教授吐蕃的大臣們唐朝的文化,使得他們領(lǐng)略來自大唐的風采。
這一切都讓松贊干布對大唐心向往之,為了能夠改變國內(nèi)的野蠻之風,他主動召集了吐蕃的一群貴族子弟,然后上書請求唐太宗能夠允許他入境學(xué)習(xí),唐太宗一見吐蕃如此恭順,自然野欣然答允。
這些年輕的貴族子弟在大唐接受了文化教育,也習(xí)慣了大唐的各種生活習(xí)慣,在他們學(xué)成歸來之后,他們便拜到了文成公主門下,協(xié)助他在吐蕃境內(nèi)傳播大唐的各項先進技術(shù)和文化,一時之間,吐蕃進入了飛速發(fā)展階段,再也不是當年的野蠻國度,百姓們的生活質(zhì)量也有所提升。
自古以來,百姓們都是最淳樸的群體,他們對于給國家和人民帶來改變的文成公主極為尊敬,不僅寫詩歌頌她,還對大唐也極為感激,因此在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之后,大唐和吐蕃就進入了長達十余年的休戰(zhàn)狀態(tài),這十余連接兩國邊境的百姓都逃脫了戰(zhàn)亂,修養(yǎng)生息,度過了一段相當平靜而幸福的時光。
能夠取得如此的成就,文成公主無疑是完成了一位和親公主的使命,她和松贊干布聯(lián)手一起締造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年代,也讓兩國的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yè),這份共同奮斗的經(jīng)歷也讓夫妻兩人的感情越發(fā)深厚,哪怕文成公主已經(jīng)嫁進吐蕃十年,松贊干布都依舊十分寵愛她,兩人整天形影不離,日子過的密里調(diào)油。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十年之后,年輕力壯的松贊干布突然患上了一場大病,并從此一病不起,最后只能一命嗚呼。
文成公主傷心欲絕,她不僅失去了跟自己恩愛有加的丈夫,也失去了在吐蕃最重要的盟友,她的將來瞬間陷入了一片迷霧。
更糟糕的是,她和松藏干部成親十年以來,一直都沒有子嗣,也就是說,松贊干布的繼承人跟她沒有任何的血緣關(guān)系,如此一來,她在吐蕃的地位就岌岌可危,哪怕吐蕃的人不敢對她不敬,但是她想像從前一樣叱咤風云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事實也果真如此,松贊干布的侄子繼承了王位,他對這位天朝上國來的公主雖然十分恭敬,但是也不想讓她再插手政事,而且朝中的掌權(quán)大臣薛祿東贊一項對松贊干布結(jié)交唐朝的政策十分不滿,對這位唐朝公主就更加不喜歡。
在松贊干布死了之后,祿東贊極力的勸阻新王對大唐發(fā)動戰(zhàn)爭,新王也是個耳根子軟的,居然真的被他說動,幾次發(fā)兵攻打大唐。
文成公主面對這一切簡直是肝腸寸斷,她背井離鄉(xiāng),犧牲了一切,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度,用了十年的努力才打造出的和平局面,居然就這么被一對愚蠢的君臣所打破,吐蕃和大唐的邊境百姓又重新陷入了戰(zhàn)亂,這對她來說,簡直就是人生不可承受之痛。
唐朝在和吐蕃開戰(zhàn)之后,也對文成公主的處境十分擔憂,在位的唐高宗親自派使者來到了吐蕃,想要將這位為大唐犧牲良多的堂姐接回大唐頤養(yǎng)天年,可文成公主卻不愿意離開這個自己生活了十余年的地方,她這十年來的快樂和努力都綻放在這片土地上,如今她早就已經(jīng)回不了大唐了。
拒絕了唐高宗的好意之后,文成公主便不再插手政事,而是拾起了自己對于佛教的信仰,終日青燈古佛,向上天祈禱兩國之間能早日恢復(fù)和平,她的高潔和淡泊也獲得了吐蕃君臣的尊敬,雖然她不再能夠左右吐蕃的政策,但是吐蕃對她的尊敬和待遇始終不變。
這種青燈古佛的日子一過就是三十多年,在這三十多年里,吐蕃和大唐的變化都十分巨大,而文成公主始終運用著自己的影響力,極力的維持兩國的交往,兩國的百姓也對她十分感念,尊稱她為活菩薩。
公元680年,年代的文成公主不幸纏綿病榻,一命嗚呼,兩國對文成公主的去世都十分傷心,吐蕃為她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唐朝也派使者來奔喪,一時之間,唐朝和吐蕃都是哀傷一片,這也算是兩國難有的默契了。
文成公主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總結(jié)——奉獻,她本來并不是享受了天下供奉的公主,卻肯背井離鄉(xiāng)來到語言不通的吐蕃,并用自己的智慧和嫁妝幫助吐蕃人民安居樂業(yè),也讓兩國的邊境不再有紛爭戰(zhàn)亂。
可惜老天爺對于這樣的人總是殘酷的,丈夫的早逝帶走了文成公主的幸福,也帶走了她在吐蕃政局上的地位,她的后半生只能心如刀割的看著她苦心經(jīng)營的一切毀于一旦,最后郁郁而終,實在是人間悲劇,或許正是由于這一點,后人才不忍提及她的結(jié)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