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傷逝的感受100字-傷逝感悟100字
魯迅先生曾經在雜文集《熱風》中寫道: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脊梁”。
魯迅先生手中的筆就像一把手術刀,直刺入舊中國的腐爛皮肉中,刺入舊中國行將老矣的心臟里。他筆下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文章都是沉重的嘆息和帶血的呼喚。
他力圖喚醒那些死氣沉沉、麻木凋敝的人們,促使他們加入改革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浪潮中。
而我們今天要分享的這篇《傷逝》,作為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他一改往日的堅硬和冷峻,用細膩傷感的筆觸,為我們描寫了一個發生在五四時期的愛情故事。
那個時期,自由平等的理念已經播種于許多青年人的心中,爭取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成了個性解放思想的重要內容。
而小說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他們沖破封建舊思想和舊家庭的重重阻礙,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家。
但最后由于失去了經濟基礎,原本美好的愛情也走向了幻滅,最終以一“傷”一“逝”而結局。
01 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故事在男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憤的內心獨白中徐徐展開:“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時光倒流到一年之前,涓生和子君剛剛開始交往,那時,子君還是一個純真、詩意、愛笑的女子,她來訪時,會在窗外隨手摘一枝半枯的槐樹的新葉,帶進涓生的房間。
那時,涓生常常含著期待,期待著子君的到來。子君未到時,涓生便覺得百無聊賴,什么書都看不進去,耳朵時刻聽著外面的腳步聲。
他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又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他在焦急的等待中總是胡思亂想,莫非子君翻了車么?莫非她被電車撞傷了么?……他甚至想要取了帽子去看她,雖然子君的胞叔曾經當面罵過他。
直到他聽到子君的腳步聲近了,便急忙出去相迎。很快這個小破屋里便充滿了涓生的話語,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
子君總是微笑點頭,兩眼彌漫著稚氣的好奇的光澤。可以說涓生是子君的思想啟蒙者,他所談的這些新文化、新道德、新觀念,使子君深受影響。
02 我是我自己的,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在交往半年以后,在這間破屋里,涓生單膝下跪,大膽地向子君求婚,而子君呢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決然的要和涓生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在愛的力量下,子君發出這樣擲地有聲的吶喊,這樣徹底的思想比涓生更透澈,更堅強,震動了涓生的靈魂,也讓他欣喜若狂。他從子君的這句話中看到了子君人格的獨立,也感受到了中國女性未來的曙光。
接下來的一段日子便是最為忙碌,也是最為幸福的時光。
確定關系后,他們一起逛馬路、游公園,也開始尋找共同的住所。他們的這些親密舉動,經常會受到路人的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
對此,有時涓生會感到瑟縮,只得即刻提起他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而子君呢卻不怕,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
由于經濟有限,他們找了許久,才找到一處安身之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兩間南屋。
他們的家具很簡單,但已經用去了涓生籌來的大半錢款,子君還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環。
涓生阻攔她,但她還是堅持要賣,在子君心里,這是他們共同的住所,自己必須投一些“股份”,否則住起來不舒服。
讀到這里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子君思想是非常獨立的,她敢于打破封建家庭和傳統的束縛,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而在經濟上呢,也頗有幾分男女平等、共同為家出錢出力的想法。
03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就這樣,兩個人建立起了屬于自己的小家庭,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子君和家里人早已鬧翻,而涓生也和勸說他、替他膽怯的那些朋友斷絕了來往。
他們以為日子可以這樣永久的安寧和幸福下去,但是婚后不久,“男主外、女主內”的封建思想在子君身上很快的體現出來。
她以為得到涓生的愛情之后,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達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于是,她不再出去工作,安于當起了家庭主婦。
她每天忙于做飯做菜喂雞喂狗,甚至為了幾只油雞和房東太太明爭暗斗;她把自己深陷于零碎的家務中,連與涓生談天的功夫都沒了,更別說讀書和散步了。
他們在會館時,偶有議論的沖突和意思的誤會,自從到吉兆胡同以來,一次也沒有了,只剩下對坐懷舊時,回味那時沖突以后和解的樂趣。
涓生不滿于子君的碌碌無為,他提醒子君:“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子君雖然貌似領會的點點頭,但并未做出任何改變,依然忙碌于柴米油鹽醬醋茶,子君逐漸變得不快樂,神色凄然,涓生也跟著不快樂起來。
不久,原先會館里那擦雪花膏的小東西制造謠言,并向當局打小報告,涓生為當局所辭。
本來局里的工作,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如今被辭退了,涓生反而覺得是逃出了牢籠,他可以去尋找新的出路,比如給人抄寫、教讀、譯書等。
于是他決定立即刊登小廣告尋求抄寫和教讀的工作,并同時寫信給自由之友的總編,請他收用自己的譯本。
外來的打擊反而振作了涓生的新精神,“我從此要在新的開闊的天空中翱翔,趁我還未忘卻了我的翅子的扇動。”
然而子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勇敢和無畏,變得怯弱起來,面對涓生的失業,她顯出更加凄然的神色。
04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小廣告自然不會立即見效,譯書也不并是容易的事,涓生需要安靜的環境來努力創作。
可是子君卻失去了往日的幽靜和體貼,屋子里總是散亂著碗碟,彌漫著煤煙,使人不能安心做事,又常常因為油雞和房東太太爭吵。
甚至在虛榮心作怪下,她跟房東太太暗自比較,把人都舍不得吃的飯菜喂養小狗阿隨。
后來,由于涓生的工作遲遲沒有著落,他們的生活每況愈下,迫不得已宰吃了飼養的油雞。再后來,他們連寵物狗阿隨也養不起了,涓生不得不把阿隨扔到了郊外。
但沒想到扔掉阿隨以后,子君的神情更加的凄慘和冰冷,她大概已經認定涓生是一個忍心的人。
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涓生不能在家庭中安身。最后涓生終于在圖書館里覓得了他的天堂,那里無須買票,又燒著火爐,讓他感到些許溫暖。
他常常在圖書館待到孤身枯坐,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涓生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但是子君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
當涓生準備向新生活邁進的時候,子君卻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并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好像借助它,人生就可以獲取溫暖。
涓生常常被這虛偽的答案弄得無法呼吸,他要開辟新的生路,而不是一直活在過去里停滯不前。
涓生強烈地意識到,子君已經成為他的一個累贅。因為子君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
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于戰斗,只得一同滅亡。
涓生認為為了避免一同滅亡,他們應該分開,各自去開辟新的道路,再造新的生活。
于是涓生將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告訴了子君,并對子君說他已經不愛她了,提出了分手。
涓生原本以為子君聽到這個消息,會哭鬧爭吵,會胡攪蠻纏,然而并沒有,有的只是沉默,和她陡然變成灰黃的臉色,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里也發出稚氣的閃閃的光澤。
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饑渴中尋求著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回避著涓生的眼睛。
05 曾經帶給涓生愛情和歡樂的子君,永遠不會回來了
冬春之交的時候,有一天涓生從外面回來,屋子里是異樣的寂寞和空虛,原來子君被她父親接走了,子君沒有留下任何信件和字跡,只是將他們剩余的全部生活物資和幾十枚銅元留給了涓生,在不言中,希望他借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
涓生突然后悔了,他不應該告訴子君那些真實的想法,他不應該把子君視為自己開辟新生路的累贅。
子君是這樣的愛他,為了他不惜和家里人鬧翻,為了他,毫不理會別人譏笑和輕蔑的眼光,為了他,臨走之時還在想著怎樣讓他維持較久的生活。
可現在,子君要重新回到那個已經鬧翻的封建舊家庭,獨自面對她父親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她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不久涓生從一個久不問候的世交那里,聽到了子君死去的消息。他驚的說不出話來,子君是如何死的?無人知曉。但涓生明白,是他自己說出的真實害了子君。
他以為兩個人分開以后,可以各自開辟新的生路,可是卻沒想到,在那樣一個注重女子“名聲”的年代,子君的回歸,勢必會遭受家人的責備和旁人的冷眼,她想重走人生路,是何其的難啊!最后只能在無愛的人間死去了!
涓生搬出了他倆租住的小屋,回到之前的會館。
會館的一切似乎都未改變,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帶給涓生希望、歡樂、生活和愛情的子君,卻永遠不會再來了。
于是,涓生懷著悔恨和悲哀,寫下這篇手記,為子君,為自己......
06 好的愛情,是一起成長,相互成就
《傷逝》的故事到這里就結束了,小說通過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探索了婦女解放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問題;揭示了離開社會改革,婦女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難實現的。
子君和涓生都是五四式青年,他們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但是他們的這種個性解放思想只是流于表面的,并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就像子君婚前還是一個勇敢無畏的新女性,可是婚后卻安于做起了家庭主婦,不再工作、不再讀書、不再思考。
整天忙于做飯燒菜喂雞喂狗、還有和房東太太的爭吵中,思想流于庸俗空虛,性格也變得膽怯懦弱。在家庭中也無經濟地位,靠丈夫養活,仍然是男子的附屬品。
因此,她從封建舊家庭走進新式小家庭,從本質上來說,是沖出一個牢籠又陷進另一個牢籠,并未取得真正的解放。
而涓生呢,雖知“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且在失業后也認識到人“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但他的種種努力都只是個人奮斗,他把子君看作是自己的累贅,他認為“尋求新生路”就必須拋棄子君。
然而,子君的離開和死亡,并沒有使涓生找到一條“新生路”,新生路對他說來,是十分模糊和渺茫的,甚至他還“不知道怎樣跨出那第一步”。
涓生一方面失去了子君,另一方面又一時找不到“新的生路”,所以他內心感到愧疚和譴責,并說自己要“為子君,為自己”,“寫下悔恨和悲哀”。
可以說《傷逝》,是一個男人愛情悲劇的手記,也是一個女人不幸人生的挽歌。
那么魯迅先生的這篇《傷逝》對于現在的我們有著怎樣的啟發呢?
一方面告訴我們,好的愛情是一起成長,相互成就,讓彼此成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在愛情中迷失自我、停滯不前、互相消耗;另一方面告訴我們,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再美好的愛情,離開經濟基礎做支撐,日子久了,也會走向幻滅。而女性的獨立也不應該只是流于表面的個性獨立,更要做到經濟上的真正獨立,才不會時時依附于男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