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第四章讀后感100字—我是貓每一章的讀書感受
讀了小說《我是貓》,內心非常感慨,雖然這部小說成書于二十世紀初,但今天讀起來,沒有太多的陌生感。書中一只被擬人化的小貓仿佛鉆進了人的心里,窺視著人的心理活動,這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創作的長篇小說,也是其代表作。這部作品寫于1904年至1906年9月,這也是一部魯迅和村上春樹推崇的書。
一、主要內容
小說《我是貓》的故事主線為主人公中學教員珍野苦沙彌的日常起居。作者借助一只貓的視覺、聽覺、感覺來感覺人物的內心。中間還穿插了一位鄰居,資本家金田嫁女兒不成功、就陰謀報復苦沙彌的情節。小說嘲笑了明治時期知識分子在經濟社會中空虛的精神生活,他們自命清高,無所事事;他們不滿現狀,但無力反抗。
小說以獨特的視覺有力地鞭撻了以金田為代表的資產階級人物和他們的幫兇們的粗鄙、兇殘的本性。金田憑借著自己的財富,成為了上流社會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財大氣粗,仗勢壓人。主人公苦沙彌安貧、正直,教書十年與他素不相識,只是慢待了他的老婆,他便興師動眾三番四次進行打擊,致使苦沙彌的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所以,連“貓”也覺得金田是“最壞的人類”。
《我是貓》這部長篇小說構思奇妙,描寫夸張,語言鮮明,極具鮮明的藝術特色。
二、寫作背景
自日俄戰爭后,資本主義經濟在日本發展迅猛,日本在努力吸取西方文明,國民也抱著很高的熱情崇拜和學習西方。這種崇拜和學習帶有極大的盲目性,大都不加思考和選擇,照搬照抄。
而且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也越來越重。社會上階級分化,地位不平等,貧富差距日趨嚴重。導致人們的價值觀也跟著有了很大變化,拜金主義思想日益嚴重,財富和金錢已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而人的道德水平嚴重下降,。
《我是貓》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準確無誤地反映了這個時期日本社會中小資產階級的精神和生活,突出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開化”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丑陋的一面。
三、貓的特點
長篇小說《我是貓》以一只被擬人化的貓的視角來觀察人類的內心活動。既詼諧幽默,又能讓人深思。小說講述主人公苦沙彌的生活。敘事平緩,像是拉家常,或談時政,或談社會,或談文學典故,最后是大團圓。小說以貓的溺死作為尾聲。小說看似平淡,但對社會丑惡進行了揭露,對社會、對人性的扭曲進行了批判。
小說中的這只貓,盡管它到死都是一只沒有學會捉老鼠的貓,但它是一只善于思索、富有正義感的不平凡的貓。
這只貓不僅會給你講述生動有趣的故事,它還有一雙洞察事物的眼睛,他能把人的生活看得特別透徹。它能聽懂人類的語言,看透人類之間的爾虞我詐。
它是一個“隱形人”,全程窺視著人們的生活,揭露人類的丑態。遺憾的是雖然它神通廣大,自作聰明,最終還是丟掉了性命。
看完《我是貓》,不少人都會覺得自己活得還真不如一只貓活的透徹,活的瀟灑,讓人自嘆不如。
四、小說的意義
一是深刻地揭露出資本家扭曲的丑惡嘴臉,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這些人的“三缺”,即缺義理,缺人情,缺廉恥。二是批判了高高在上的官員、偵探等統治階級的實質。譏諷他們是和小偷、強盜一類的東西,奇臭無比。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對外侵略政策。為了侵略戰爭,統治者極力鼓吹所謂大和魂。但它永遠是虛無縹緲的。
四是反映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冷漠的、虛偽的帶著面具生活關系。五是指出這個社會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窮途末路,已病入膏肓,可救藥。人們已經無法忍耐下去,他們只想拼命逃避,擺脫這些的最好辦法就是自殺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