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大美食;山西十大美食做法
大同刀削面是山西省大同市的一道傳統小吃,屬于山西面食;該菜品入口外滑內筋,軟而不粘,越嚼越香。
大同刀削面
山西大同的刀削面之所以獨樹一幟,主要與它的做工有關系。首先刀削面對和面的技術要求較嚴,水、面的比例要求準確,一般是一斤面三兩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團,然后用濕布蒙住,餳半小時后再揉,直到揉勻、揉軟、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時容易粘刀、斷條。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
大同刀削面
太原打鹵面是中國山西省的傳統美食之被譽為山西的“國民面食”。在當地,無論是街頭小吃攤還是高檔餐廳,打鹵面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幾百年來一直深受山西人民的喜愛。它的鹵子由五花肉、香菇、黃花菜、腐竹和木耳等食材制成,味道香濃,口感豐富。但這道美食不僅僅是一道普通的面食,它蘊含著濃郁的文化內涵,是山西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太原打鹵面
在山西的飲食文化中,打鹵面被視為一種地道的“宴席菜”,常常在重要場合或節日時出現在餐桌上。在傳統的山西飯局中,打鹵面往往作為“二道菜"上桌,因為它既可以做主食,也可以做小吃。打鹵面湯汁鮮美,面條軟嫩有彈性,搭配各種配料,口感豐富多變,是山西人民喜愛的美食之一。
太原打鹵面
炒撥爛子是山西地方小吃,主要食材為土豆、面粉等,調料為蔥、姜、蒜、鹽等,通過翻炒的做法而成。
炒撥爛子
其做法如下:
1、土豆洗凈去皮,用擦子擦成長條形狀,放入冷水去淀粉,然后瀝干水分。加入適量面粉,讓每根土豆絲上都裹上面粉。水開后上蒸籠蒸10分鐘,蒸好后土豆絲會黏在一起,稍微涼一些用筷子打散。
2、準備配菜,如:蒜蓉,紅辣椒和肉腸切丁,雞蛋打散炒熱。
3、炒鍋放油,先放入蒜蓉等炒香,再放入撥爛子、配菜和雞蛋,最后撒入適量的鹽,翻炒均勻即可出鍋。
炒撥爛子
柳林碗托,也被稱為碗團、碗禿、碗脫等,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傳統面食小吃,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的制作原料主要是蕎麥,通過與水混合揉成面團,加熱熬成粥糊狀,晾涼后即可食用。柳林碗托因其獨特的制作材料和工藝,成為了當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售賣碗托的商販。
柳林碗托
柳林碗托的特色在于其質地精細、清香利口,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食用,如冷食或熱炒。食用時,通常會在碗托上澆上醋、蒜、秘制辣椒油、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調料,然后用小刀劃開食用。
柳林碗托
山西大燴菜是農家菜譜的常見小吃。大燴菜內容較為豐富,湯鮮味厚,營養豐富,老少皆宜。五臺大燴菜的主要原材料一般是燒肉片、土豆塊、燒豆腐、豆腐丸子、肉丸子、豆角、海帶和粉條等。
五臺大燴菜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區的一種傳統面食,屬于晉菜。這種面食的制作方法和名稱來源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相傳,唐國公李淵被貶太原留守時,途經靈空山古剎盤谷寺,老方丈以莜面栲栳栳款待他。栲栳栳在當地沒有特定的味道,通常需要搭配蘸料食用,如小炒羊肉或醋調和。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的制作要點包括和面、搭卷和掌握火候。制作時,需用滾沸的開水和面,然后快速搭卷成蜂窩狀的食品。這種面食不僅在山西流行,還在河北、內蒙古等地廣受歡迎。
莜面栲栳栳
莜面饸饹是山西高寒一帶的傳統美食,尤其在雁北、呂梁一帶較為知名。它也被稱為“栲栳栳”,因其外形像“笆斗”,故得此名。莜面饸饹不僅是一種美食,還富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如“牢靠”、“和睦”等美好寓意。
莜面饸饹
在山西,這道菜會在老人壽辰、小孩滿月或節日招待客人時作為美食出現。此外,山西內蒙特色莜面饸饹的正宗做法也體現了其獨特的飲食文化。莜面饸饹起源于唐代,流行于明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蔥花烙餅是山西省傳統特色小吃,寧武城鄉人民喜愛吃的主食之一,常用炒雞蛋,烙油餅一類飯菜招待客人,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會做。吃起來,層薄如紅,綿軟利口,金黃色美,酥香可口,不失風味。
山西蔥花烙餅
山西蔥花烙餅
渾源涼粉是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一道特色小吃,是以土豆淀粉、豆腐干、蠶豆為原料制作而成,渾源涼粉是大同涼粉的代表。做好的渾源涼粉清亮、滑嫩、爽口,像豬皮凍似的“筋顫”。拿在手上“滑溜溜”,吃在嘴里“涼絲絲”。風味獨特,堪稱北岳一絕。
渾源涼粉
渾源涼粉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制作技藝先后被列入大同市、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渾源涼粉
過油肉是中國傳統菜肴,在山西、江蘇、上海和浙江地區都有,從選料到制作上都與眾不同。山西過油肉較為出名,具有濃厚的山西地方特色,號稱“三晉一味”,其起源于明代晉東名城平定(今山西省陽泉平定縣),各地做法不一。
山西過油肉
較著名的有大同、太原、陽泉、晉城過油肉,晉城的“大米過油肉”,特色是多湯水,搭配剛出鍋的大米飯一起吃堪稱一絕。2018年9月10日,“中國菜”正式發布,“山西過油肉“被評為山西十大經典名菜。 2022年6月,被評為十大晉菜。
山西過油肉
太原小吃“頭腦”,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藥膳食品,對人體有滋補作用。特點:益氣調元,滋補虛損,活血健胃,具有撫寒喘和強壯身體的作用。
太原小吃“頭腦”
太原小吃“頭腦”又名“八珍湯”,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長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來吃頭腦,也叫“趕頭腦”,需要掛燈籠照明,所以經營頭腦的飯店門前都掛一盞紙燈籠作標志。
太原小吃“頭腦”
山西頭腦的傳說:明亡后一代名醫傅山隱居故里,侍養老母,創制了“八珍湯”讓母親康復。后他將此點傳授給一家飯館,以“清和元”掛牌。“八珍湯”則易名為“頭腦”。每當傅山給體弱需補的人看病人時,便告訴他們去“吃清和元的頭腦”。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統治者的頭腦。此品屬滋補藥膳,是在一碗面糊里,放上三大塊羊腰窩肉、一塊藕鮮和一條山藥,吃時撒上三厘米長的韭菜節。
太原小吃“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