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教育網;二十一世紀教育網試卷答案
2023年12月23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了21世紀教育論壇(2023),論壇主題為“增強教育活力 構建韌性未來”,探討解決教育難題的途徑與實踐。
在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長現場揭曉了經公眾投票產生的2023年度十大教育熱點話題,并逐一進行了解讀。熊院長指出,“讓我們的教育回歸教育本身,讓學校真正是學校,讓教師能夠聚焦教書育人,讓我們的學生身心健康,真正能夠得到關注,這是我們期待在2024年能夠發生的教育的變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熊丙奇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的劉云杉教授做了題為“大時代中,如何增強教育的韌性?”的主題發言。劉教授用憨厚、忠誠、不計成本的農夫與警覺、冷漠、算計的獵手做比喻,呼喚教育的開塑性與開放性。當學習替代了教育,教育被置換為“教與學”,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角色都被納入經濟學的話語體系中重構;當教師變成了技術工人,兒童變成了投資代理人,家長變成了投資人,教育不斷走向封閉。劉教授指出“教學是專業的事務,需要專業的謹慎,要重建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而真正的教育應該能夠拓展精神的空間,磨礪性格的力量,培植道德人格。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 劉云杉
在“人口變化對鄉村教育的影響”圓桌交流環節,浙江麗水市縉云縣原副局長吳麗明將其稱為“百年未遇的機遇”。吳麗明任副局長之前做過21年的中學教師,長期深耕教育,對鄉村學校應對人口減少的前景充滿了信心。浙江的鄉村小學已經做了非常多的探索,將鄉村學校與鄉村社區融合——一個鄉村就是一所學校;將社區里的人與教師的角色融合——村里的能人都可以是孩子們的老師;將學生的學習與個人發展融合——孩子們為改變自我、改變村莊而學。
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張守禮也表示認同,“小班小??隙ㄊ俏磥淼奈ㄒ唤狻薄D壳半m然人們都在熱議人口負增長,但實際上關于人口變化對教育的影響還是認識不夠,“在社會因素和教育互動上,人口縮減可能是頭號問題,它會影響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整個教育的布局規劃和未來學校的形態”。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 張守禮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特聘教授趙丹提出鄉村小規模學校存在的必要性,尤其是“分散+集中”模式可以適應不同區域、不同地理環境,以及不同經濟條件下適齡兒童入學的需求。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田志磊指出,在區域差異和城鄉差異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教育資源的三重重構,包括空間重構、資源重構和學段重構。
河南省沁陽市教育體育局局長高原談到“鄉村教育是我們面臨的非常大的挑戰,如果一個鄉村看不到孩子的笑臉,聽不到孩子的讀書聲,那么這里的鄉村振興是不全面或者不成功的?!?/p>
左一(王莎莎)、左二(張守禮)、左三(趙丹)、右三(吳麗明)、右二(田志磊)、右一(高原)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曹萍老師從事了21年家庭教育輔導,她做了“家庭教育指導的底層邏輯——教師的自我成長”的主題分享,對教師本職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怎么平衡、教師自我成長需要具備的專業技能、基本功與認知等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
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家校協同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曹萍
在“關注師生心理健康,合力構建支持系統”圓桌討論環節,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教授指出,學校規模太大也可能是導致校長和師生壓力過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教育部規定學校人數最多不超過2000人,但一些地方把2000人作為底線,學校規模高達2000—5000人,學校運行模式也不得不隨之改變。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名譽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楊東平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王旭明老師則提出我們不能將“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混為一談,“面對心理學的問題,探討解決心理問題的辦法以及心理健康的未來,一定要堅持科學研究的態度,不能簡單憑一時一事做激情判斷”。相關層面的干預關鍵還是要做實、做細、做小。
教育部前新聞發言人、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 王旭明
西交利物浦大學教授謝波老師從高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析,認為學生評價標準單一也是造成壓力的原因之一。“童書媽媽三川玲”創始人三川玲老師認為每個孩子出現心理狀態不佳“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原因,需要分類解決、多元化細心解決”。楊東平老師最后總結“幸福的人生來自幸福的家長、幸福的家庭”。
左一(程啟帆)、左二(楊東平)、左三(王旭明)、右二(謝波)、右一(三川玲)
本次論壇由機械工業出版社有限公司,未來鄉村教育協同網絡協辦。并由蒲公英教育智庫、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童書媽媽三川玲、源創圖書、京城教育圈和明德云學堂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