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星教育(南星教育培訓學校怎么樣)
1,恐怖而殘忍的教育
北大精神學科醫生徐凱文曾經說過一個非常恐怖的救援故事,他說那天他正帶著家人在外邊度假,接到一個同學的求救信息,那個同學發的信息說:我現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藥水,我很想知道它的味道怎么樣?
經過追問,得知孩子手里拿的那瓶藥水是,可以在5秒鐘之內致命。
那是一次成功的解救,孩子最終脫離了自殺的困境。許凱文后面寫了一篇文章說,《你們培養的優秀的學生,最后都到了我這里》。
這個自殺孩子就是一個典型。十幾年的學習考試排名,一直都是佼佼者,并且家庭關系也還好,智商情商都很高,可是,他活著卻沒有什么目標和意義。真心生無可戀。除了尋死,似乎沒有什么活下去的意義。
徐凱文醫生把這個當成叫做空心病。就好像是一個空心大蘿卜一樣,外表光鮮亮麗,但內在卻是空洞的,空虛的,沒有任何東西。為什么會如此優秀的學生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嗎?
我看到這里的時候,我忽然覺得,我們的教育真的是殘忍而恐怖。
我們用分數和排名作為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并且,理直氣壯的堅持,說這難道不是為了你好嗎?
這幾天又在和一些家長在溝通孩子教育的問題。這些父母無一例外的都會批評自己的孩子,不聽話不寫作業,愛玩。
我極少聽到父母說,我跟孩子的關系搞得不是很好,或者贊美一下孩子的一些優點。
基本上我聽到的大部分的父母的言語,都是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我的孩子不聽話,作業沒完成。
可以說,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愛和鼓勵是非常匱乏的。上個學期我在開家庭教育講座的時候,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家長一直在數落孩子的問題。可是他們卻從來不認為,自己做家長的這么要求和指責自己孩子有什么問題?
這可能是目前我看到的難受的一個場景。體制化的教育模式正在塑造一批考試機器。還有一批望眼欲穿的焦慮的父母。
而且更加恐怖的是。那些父母并不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問題。
在一個視頻中,一個孩子鼓起勇氣,向自己的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抑郁癥,希望獲得安慰和認同??墒撬母改竻s認為他是太矯情了,回了一句。你難道不能自己忍著嗎?
孩子一聽到這句話,眼眶就紅了。原本是希望得到一點安慰,結果是來了一桶冷水。從頭倒下去,瞬間簡直是全身冰涼。
我覺得這個是這個社會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永遠不認為自己和孩子的關系有多么重要,他們似乎是第二學校,重復老師的各種要求。
無視孩子的需求。
2,空心病的來源。
現在我來說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在我20多年前,考上大學以及參加工作的那段時間,我一直有一種嚴重的不配獲得感和壓抑感。就是一邊覺得自己什么都不配獲得——其實內心卻又極度的渴望得到認同。這是一個抑郁者的一個困境。
那個時候。開始在追尋人生的意義。現在得出的結論是:人生沒有價值。經常會在夜晚做噩夢的時候醒來,覺得這一輩子怎么會這樣子,全部都是個空。
我想我就是所謂的典型的一種空心病。讀書的時候,活在是父母家人同學的期待中——就是期待自己能夠考上好的學校來改善家庭的現狀。(可能跟現在有點不一樣,現在的父母要求的孩子是你要考上一個好的學校,以后能夠找個好工作,有一個好的前程)。
所以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個人的需要、興趣、渴望都是被忽視的壓抑的,或者說,我甚至是把自己的正常的一些欲望興趣和渴望都扼殺掉了。
假如有那么一點點的出軌的行為,就會覺得內心會覺得無比羞恥感和痛苦感,比如說高三的時候很喜歡去打一些游戲,可是學習又那么緊張,覺得自己不應該去。
但是。有時候太難受了,就偷偷的跑出去打一盤。打完之后我內心總有一種。深深的羞恥感。覺得自己像做了什么見不得人的事一樣,內心無比的愧疚。
然后我就把自己的所有的關注、興趣一一扼殺掉了,比如說我喜歡看書。看課外書,但是那個時候只讀課程書,那些課外書都全部都廢掉了。
我還喜歡運動,可是那個時候怎么有時間運動呢?
我喜歡電影游戲,當然停了?!愕默F在追個劇都有一種莫名的負罪感——總而言之,我是選擇各種方法把自己的興趣一點點的扼殺掉了,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學習上。
就好像是拿著一把刀,把自己身上的那些最有活力、最感興趣的東西都給它切掉,把自己閹割了。
最后,就只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我現在可以理解什么叫空心病,那就是把自己的興趣愛好渴望這些東西全部閹割了,那么這個人就成為一個空心人,就成了一個廢人。
并且這個病人的身上會有一種自殺的傾向。他把自己身上的最強大的生能量都去除掉了,自然而然的,他還會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然后,發現沒有價值和意義。然后,生無可戀。
我非常幸運的在工作中碰到了一些貴人,能夠接納我的不那么完美。讓我體驗到溫暖的、穩定的、堅強的關系,讓我能夠在關系中去除掉自己內在的心理陰影。
并且,我最終在家庭關系中療愈。
和配偶關系,讓我看到了自己的身上壓抑的傾向,并且,在親子關系中,我真切的看清了自己的過去。
我想,看見自己的病癥原因,就是療愈的一半。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得要面對并不那么美好的過去,并且能夠有勇氣去面對。
關于恐怖而殘忍的教育,我對此有點悲觀,我認為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需要更多的人能夠覺知這個問題的根源,然后我們才有逐步的把它解決的可能性。
當我們能夠覺知道,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才是最大的學習動力的時候,我們才能夠放下對分數和排名的執著。建立抱持的家庭氛圍。
期待這個社會的大覺知。我將為此而奮斗終身。
并且我認為,解決這個社會的大問題,將是我轉型的目標。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702篇
202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