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_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和經驗圖片
秦志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也許能暫時停止孩子的行為,卻無法擔負教育的責任,反而會傷害親子關系、孩子的自尊心、自主感,傳遞出允許欺凌弱小的錯誤信息。
最近一項禁止家庭教育中出現任何形式暴力的草案引發了網友熱議,大家很擔心,如果沒有了具有震懾力量的打與罵,就難以管好孩子。
事實上,的確像打、罵、羞辱、威脅、懲罰可以迅速地影響孩子,但是,這些方法常常只能在一小段時間里發生作用。而且,這些方法對寵物訓練來說也許有用,但是對于培養一個本應該擁有自控力、自主性、內驅力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傷害。
布雷澤爾頓教授是世界兒科學和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重量級學者,他曾經擔任過美國兒童發展研究會會長,他制定的貝里量表——新生兒行為評估量表(NBAS)如今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他在《布教授有辦法——給孩子立規矩》一書中,提供了各種可以育兒方法,讓我們不必困擾在家庭育兒暴力中。
當然,布教授提醒各位父母,“錦囊妙計”和“速成法”會阻隔親子溝通,最重要的是把孩子充滿挑戰的行為看作重要的溝通信息,去了解它們,而不是快速地打壓、抹去。
值得一試的育兒方法
1.提醒
提醒可以幫助孩子設定界限,提前預知接下來發生的事情。“15分鐘后,我們必須要收拾東西回家,你可能不喜歡這樣,很抱歉讓你離開朋友們,不過明天你們還會在這里見面。”過10分鐘再提醒一下,到點時堅定地告知:“現在時間到了,我會幫助你把自己收拾好的。”
這種做法可以幫助孩子應對變化,看家長示范如何規劃要做的事情。當然,你可能在提醒后不斷推延,這種方法就會失效。另外,如果孩子沉浸其中,這種提醒也有可能失效。
2.沉默
沉默是一種有力量的管教形式。通常孩子習慣了被不斷地嘮叨和告知,這種預期被沉默取代時,孩子會意識到是不是自己的行為過火了?他們會渴望和父母再次交流。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在沉默之后給孩子一點說明:“你知道我不能接受這樣子,對嗎?”
當然,頻繁地使用沉默,而且事后也不去跟孩子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就不太好了,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是不是自己犯的錯誤太糟糕,無法彌補。
3.隔離冷靜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太興奮或太疲勞,停不下來而干一些惱人的事情。這時候,隔離冷靜就很有用處。你可以讓孩子回自己房間或者待在角落一會兒,以此打斷失控行為的節律。
隔離冷靜的出發點是讓孩子平靜下來,你此時的態度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或者被羞辱。當孩子平靜下來后,你們可以更好地對話。
4.用正確的方式把事情重做一遍
這種方法可以讓孩子重拾自控感,有信心覺得自己能更好地做一件事情。它聚焦“好”而不是“糟”,鼓勵孩子去彌補和請求原諒。
其實很多大人也需要第二次機會才能夠把事情作對。還有一點是,有些事情對孩子太難了,你可能要把大任務分解成更小的任務,讓孩子去嘗試怎么成功地做好一件事情。
5.彌補
彌補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道歉、補償、用正確的方式重新做一遍等等。孩子有機會去修復自己造成的破壞和傷害時,就更能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別人的影響,以及修復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比如,孩子偷了東西,你需要讓他們物歸原主,去道歉,用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零花錢去賠償,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陪著他們一起去做。
6.原諒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是會被原諒的,以及感受到被原諒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許多鐵了心做壞事的孩子往往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很壞,沒有人會原諒他們,所以他們表現得更加不在乎。
我們要提醒孩子,他們是可以被原諒的,他們也需要學會如何原諒自己。這會給孩子帶來希望,激勵孩子去改善行為。但是,父母不能利用原諒脅迫、控制孩子,這跟育兒的長期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7.規劃
很多不良行為的發生是可以預測的,所以我們可以事先談論,共同商量出新的解決辦法。比如孩子在長途車上很煩躁,那么我們出發之前就可以商量出解決方案:“坐這么久的車你肯定覺得很無聊,我們能提供些什么讓你覺得有事可做?”
當然,我們也不要對規劃抱太高的期望,因為所有的計劃都趕不上變化。
8.幽默
幽默用得好,可以停止孩子的行動,而且幫助他們掌控情緒。父母越是能幽默地看待一件事情,就越能保持平靜,把困境變游戲。比如,孩子鬧著不走路,非要大人抱著走不可,我們可以扮演搶著要抱他們的人:“我要抱!”、“不行,給我抱!”,幾個回合下來,孩子會把它當作游戲,自己下來跑,以避免被父母抓住。
記住,我們這么做時,不要讓孩子誤解自己是笑柄,是被羞辱的對象。
布教授提醒父母們,雖然打孩子、羞辱孩子可能會暫時停止不良行為,但是卻不會起到教育作用,它讓父母失去權威性,傳遞給孩子錯誤的信息——可以武力對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而且這些不同形式的暴力教育還會傷害親子關系、損傷孩子的自尊心、激起內心強烈的憤怒。
責任編輯:尹琳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