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摘 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要在戰略上實施網絡“思政平臺”+“平臺思政”,戰術上實施“生活+思政”“學習+思政”“社交+思政”。要從現階段的構建內容供給、平臺建設和隊伍建設“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轉向創新內容、延展平臺、賦能教師、培育技術和完善制度的“五位一體”的體系建設。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思政;平臺思政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這為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通過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和水平有明顯提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深化內容生產與傳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網絡意識形態供給,增強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是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突破口。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鞏固價值認同、提升供給質量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體系由供給主體、供給客體、供給內容、供給平臺(供給方式)、供給技術、供給制度等要素組成。以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強調供給主體、供給內容、供給平臺等要素的變化和影響。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中,更要注重供給制度、供給技術的建設。在新發展階段,深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與平臺建設的創新,需要關注供給客體、供給方式、供給技術和供給制度等因素的變革。通過新要素的引入、舊要素的調整,形成更加細致、更為多元的內容供給策略,從而探索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路徑。
供給主體:實現全員參與,調動社會力量。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的主體,是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有生力量。對管理者、決策者而言,進一步明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的主體,有效發揮各組成部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實施和推進這項宏大工程的前提。
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中,一是要制定相關政策,引導教職員工“全員參與”。一方面專職隊伍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另一方面專業課教師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對“全員參與”有明確的要求,納入對教職員工立德樹人的考評體系。要通過計入工作量、納入考評體系和制定獎懲條例等措施,引導教職員工積極投身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必要的時間和精力。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確定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職人員的比例;二是要注重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朋輩教育的作用,積極引導他們自我規范網絡行為,并積極帶動和影響更多的大學生。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中,特別應該注重發揮外部供給主體的作用。尤其要重視社會化網絡平臺從業人員的監控和管理。有關部門應督促社會化網絡平臺進一步制定和實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責任制,根據平臺的性質,使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社會化網絡平臺應該切實落實管理職能,積極主動承擔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同時,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特別注重發揮學生家長、校友的積極作用。積極遴選能夠履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責的社會導師,努力使大學生置于更為廣泛的生活化、學習化、社交化的場景里,為其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潛移默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供給客體:實現全員覆蓋,滿足多種需求。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的客體是大學生。在教育對象上,應該和必須實現全員覆蓋,要關注各種類型的大學生群體。當代大學生個性更加張揚,表達更加直白,國際化程度更高,生活方式和學習方式更加網絡化。他們的思想觀念表現出一些新特點。供給客體的這些新特點,帶來了需求側的新變化,進而傳導到供給側,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方式、供給內容、供給平臺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大學生國際化程度更高。需要關注的群體包括:一是出國留學生,特別是國內高校在籍的短期交流和雙培生;二是在華外國留學生;三是瀏覽境外網站的學生。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必須因此而變。力爭覆蓋或影響出國留學生,建設為在華外國留學生服務的平臺,在高校網絡平臺、主流媒體網絡平臺、社會化網絡平臺的傳播中,注意跨文化因素的影響,為大學生搭建合法獲取國外最新科技、學術動態、多種資訊的網絡平臺,消減境外網站對其負面影響。
其次,大學生易受生活化教育。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方式上,要貼近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力求在生活化、學習化、社交化的場景之中,用更加生活化、網絡化的話語體系,對其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于為大學生提供的多種服務中。
再次,大學生需要理論引導。當代大學生善于思考,個性強,有主見,不輕易改變想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講好故事,還要講好理論,用深入淺出的道理說服大學生,幫助他們堅定理想信念、鞏固價值認同。
供給內容:實現機制創新,提升供給質量。供給的內容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關系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的內容上,話語風格和表達形式正在發生正向變化。要加速構建持續、穩定的優質內容輸出機制,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改革的重中之重。
要樹立媒體融合思維,以開放共享、互聯互通的思維來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生產與分發。一是要融合報網端等各種介質,融合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達形式,不斷增強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二是舉全校之力,融合校內校外資源,構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利用持續、穩定的優質內容供給機制,推出更多的入腦入心、贏得大學生價值認同和情感共鳴的網絡內容。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領時代傳播、強化隊伍培養
供給平臺:實現“平臺思政”,強化“思政平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不能只靠網絡思政平臺。要徹底突破高校界限、教育行業界限。在打造好網絡“思政平臺”的同時,要重視發揮高校其他自有自建網絡平臺的作用,借力主流媒體平臺、社會化網絡平臺,真正實現網絡“平臺思政”。網絡“思政平臺”是旗幟、是主陣地,網絡“平臺思政”是基礎、是大課堂,兩者均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共同發力、協同配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取得預期的教育成效。
當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要著眼于高校各網絡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通過資源共享、技術創新,打通各網絡平臺之間的壁壘和孤島;在解決自身平臺的問題的基礎上,要向社會化網絡平臺延伸和拓展,尤其是有關部門要加強社會化網絡平臺的規范管理,監督和引導其履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著力推進網絡“平臺思政”建設,形成多平臺聚合式、協同型的供給體系。
供給技術:實現技術同步,引領時代傳播。網絡傳播新媒體新技術的及時引入和不斷創新,能夠破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相互隔閡、難以融通的瓶頸,有力支撐優質內容的持續、穩定輸出,從而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針對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的技術創新,僅靠某一高校的單打獨斗、孤軍作戰難以取得顯著成效。一方面,要形成合力,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發,重點研發具有共性的、能夠支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質內容持續穩定產出的新技術,取得成效之后及時向全國高校推廣普及;另一方面,要借助互聯網領軍企業的力量,將前沿技術“為我所用”,用最新的互聯網技術賦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
供給制度:實現優化創新,強化隊伍培養。供給制度是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的保障,是協調內容供給體系內各個要素、激發供給主體和供給平臺積極性、調整供給側結構的關鍵因素。制度優化和創新所帶來的改革效應是倍增的。政策和制度的紅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制勝法寶之一。
當前,推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的制度改革和創新,一是強化對社會化網絡平臺的引領、規范和指導,進一步發揮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網絡“平臺思政”,實現供給平臺與學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匹配;二是進一步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培養制度。對全體教職員工明確提出“全員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并出臺細則加以規范和引導。在各級各類人才計劃和培訓體系中,要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和培訓作為單項專門列出。重點提升廣大教職員工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媒介素養和理論素養,促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全員化、專職化、專業化、專家化;三是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監管、成果認證、評價和激勵制度。根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定期對各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進行督查或抽查。加強對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的認證,并將認證成果應用到科研成果統計、職務職稱評審、評獎評優之中,以認證評價和激勵制度為導向,有效調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的積極性。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本對策
在新時代,當務之急是打造與當前形勢相適應、與大學生成長成才需求相適應、與黨和國家對人才要求相適應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供給體系。
實施“思政平臺”+“平臺思政”戰略,建立對網絡平臺分類指導的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網絡“思政平臺”的吸引力、傳播力、影響力,同時高校網絡平臺都承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責,將網絡“平臺思政”落到實處;積極鼓勵高校通過共建共享等方式,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質內容、優質成果向社會化網絡平臺滲透。不斷強化主流媒體平臺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內容板塊和服務項目。要深入研究大學生的特點和接受信息的習慣,與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相融合,用優質服務吸引他們關注和使用主流媒體平臺。
加強對社會化網絡平臺履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監管,推動實現網絡“平臺思政”。引導社會化網絡平臺強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納入社會化網絡平臺從業人員的培訓之中,定期舉辦社會化網絡平臺從業人員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班。建立高校與社會化網絡平臺聯動機制,鼓勵社會化網絡平臺將高校創作的優質內容,根據群體特征鎖定IP段投放人群,進行精準化、個性化傳播。
實施“生活+思政”“學習+思政”“社交+思政”戰術,積極引入新媒體新技術。從單向傳播轉為社交傳播,注重學生的反饋和互動;從資訊傳播轉向生活化場景傳播,整合與宿舍、食堂、教室、圖書館等相關的網絡資源,利用生活場景、學習場景、社交場景滲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營造潤物無聲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
盡快改變技術嚴重落后的被動局面。在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媒介層出不窮的大背景下,要高度關注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把先進技術的媒介應用作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先考慮方向。通過設立重點實驗室、委托攻關等多種形式,加強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關鍵技術進行研發,形成和推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技術“超市”,以模塊化、功能化、可選用的小程序方式嵌入,方便高校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選用到自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徹底改變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新技術方面嚴重滯后的被動局面。通過金融創新、產權創新等方式,吸引和鼓勵互聯網領軍企業擔當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技術的研發,倡導其在推廣新技術應用時,向高校提供相對成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解決方案和服務端口。擴大對出國留學生、在華外國留學生等群體的覆蓋。要重視出國留學生、在華外國留學生。強化針對特殊群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供給和平臺建設。積極創辦為海外留學生提供服務和引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在華外國留學生納入日常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對象,積極創建適合在華外國留學生信息接受習慣、信息接受心理的專門化、跨文化的網絡平臺。與此同時,主動查漏補缺,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
打造強有力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通過政策支撐和制度激勵,形成專職化、專業化、專家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培訓和崗位訓練要作出明確規定。鼓勵專業課教師積極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計入工作量。積極扶持IP教師。注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朋輩教育。動員、鼓勵和引導網絡大V、意見領袖、網紅主播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
引導師生自覺生成個性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多舉辦以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意創新為主題的活動,推動高校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形式與話語表達,吸引社會化網絡平臺和新媒體從業人員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提高師生參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動員和引導師生自覺生成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本文為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1GJA002)、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戰略課題(BJSZ2021ZL02)“5G時代宣傳思想工作守正創新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鐵錚 楊濤,單位:北京林業大學、江南大學,鐵錚為北京高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創會理事長】
原載2023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鐵錚 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