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夫 美食家_陸文夫美食家故事梗概
2012年,一部反映美食文化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經央視播出后,在海內外引起轟動。受這部電視作品影響,各種媒體從此開始高度關注美食內容,出版的美食書籍層出不窮。若問《舌尖上的中國》的創作靈感來自哪里,總編導陳曉卿說:“受美食家的影響。”但他又說,真正讓他欽佩的美食家,如今少之又少。“我心目中的美食家,不僅要見識多,味覺敏銳,有好奇心;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流暢的表達能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懷。自梁實秋、陸文夫和汪曾祺死后,國內這種人就沒有了。”可見在陳曉卿心中,陸文夫占有很大分量。
人們稱陸文夫為“美食家”,首先是因為他寫了一部小說《美食家》。后來關注美食文化,與他的人生經歷有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9歲的陸文夫還在念私塾。因戰亂干擾,私塾停辦,他只能跟著老師秦奉泰到一個窮鄉僻壤,去當寄宿生。那里生活艱苦,讓窮人家給他們供飯,常常把他們餓得昏昏然。陸文夫說:“人餓極了,會渾身發麻、頭昏、出冷汗。”后來創作小說,常常會想起這種饑餓感。寫《美食家》的時候,有一個朱自冶沒飯吃的情節,他就是這種狀態。朱自冶的肚子原先挺有氣派,現在卻癟下去了,大臉盤也縮起來。胖子一瘦,就像個沒有裝滿的口袋,松松拉拉全是皮。
陸文夫對美食文化產生興趣,是受到前輩作家周瘦鵑的啟蒙和影響。20世紀60年代,蘇州文聯有一個文學小組,周瘦鵑和陸文夫都是成員。陸文夫說:“周先生每月要召集兩次小組會議,名為學習,實際上是聚餐,到松鶴樓去吃一頓。那時沒有人請客,每人出資四元,由我負責收付。周先生和程小青先生都能如數交足,只有范煙橋先生常常是忘記帶錢。每次聚餐,周先生都要提前三五天親自到松鶴樓去一次,確定日期,并指定廚師,如果某某廚師不在,寧可另選吉日。他說,不懂吃的人是‘吃飯店’,懂吃的人是‘吃廚師’。這是我向周先生學來的第一要領,以后被多次的實踐證明,此乃至理名言。”文學小組聚餐的時候,周瘦鵑總會提醒大家,每盤菜吃一兩筷就夠了,后面還有新菜呢,“來飯館吃菜不叫吃,叫嘗。”陸文夫從此也就懂了:美食的品嘗,重在“嘗嘗味道”,而不是一味地吃飽。
由于周瘦鵑的因素,陸文夫結識不少蘇州的廚師,和他們結下了友誼。1969年,陸文夫全家下放蘇北射陽農村,廚師朋友也會來看望他。有一位廚師告訴他:“烹飪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放鹽。”陸文夫后來寫《美食家》,便專門設計了“最后一道湯”如何放鹽的情節,成為《美食家》的經典片段。
進入新時期,陸文夫從農村調回蘇州,創作了大量小說和散文,他把對美食的興趣又寫進了作品。小說《獻身》寫到一個請客吃飯的場景,探討了美食與飲酒的問題;小說《小販世家》寫了一個沿街叫賣餛飩的小販,這是陸文夫中學時代吃餛飩留下的記憶;小說《美食家》破天荒塑造了一位美食家朱自冶的藝術形象。這些作品產生了很大影響,使陸文夫在文壇和烹飪界聲譽日隆,還成了蘇州市烹飪協會的顧問,也開始有意識地研究起美食文化理論。他說:“當作家并不難,只需要一張紙與一支筆。當美食家可不一樣了。一是要有相應的財富和機遇,吃得到,吃得起;二是要有十分靈敏的味覺,食而能知其味;三是要懂得一點烹調的原理;四是要會營造吃的環境、心情和氛圍。美食和飲食是兩個概念,飲食是解渴與充饑,美食是以嘴巴為主的藝術欣賞——品味。”參加烹飪協會的年會時,陸文夫經常把這些心得講給廚師們聽。
陸文夫擔任蘇州烹飪協會顧問,不是虛名。蘇州餐飲業有什么問題,蘇幫菜怎么發展,他會幫著思考,在烹協年會上講給大家聽。他講的道理,見解獨到,能讓烹飪界的朋友們思維開竅。1983年,得月樓在觀前街重建,陸文夫前去祝賀的時候提了一個建議,希望他們把失傳的“姑蘇第一宴”復制出來,促成了這件事的成功。他還提議,烹飪協會應為老廚師們編一編菜譜,以確保蘇幫菜老手藝的傳承。書編好后,他還熱心為其作序。1988年第5期《中國烹飪》雜志出版一個“蘇州專輯”,陸文夫專門為這期刊物寫了一篇《姑蘇菜藝》。這篇文章從此也成為蘇幫菜研究的標志性成果。1990年《蘇州教學菜譜》出版,就把這篇《姑蘇菜藝》編了進去;1991年《中國蘇州菜》出版,陸文夫也為之作序;1992年烹飪大師吳涌根的《新潮蘇式菜點三百例》出版,陸文夫在序言中稱他為“江南廚王”;1999年《蘇州家常菜點》出版,陸文夫在序言中論述了“不平常的家常菜點”,為蘇幫菜做了正本清源的概括。在陸文夫的鼓勵和推動下,蘇州出版的烹飪書籍越來越多。他自己也發表了《吃喝之外》《吃空氣》《青菜與雞》《人之于味》《永不凋零的藝術——吃》《你吃過了嗎?》《不平常的家常菜》《吃喝之道》等文章,在文壇和餐飲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95年,陸文夫還開辦了一家“老蘇州茶酒樓”,專門經營蘇州傳統菜肴,店里的“清炒蝦仁”被列入“江蘇省著名菜肴”名錄。蘇州市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華永根說,老蘇州茶酒樓成了蘇幫菜的研發基地,它也是蘇州文化的一張“好吃”的名片。
《蘇州日報》2023年8月23日A08
作者:高建國
編輯: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