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心得體會
哪個家長不愛孩子?哪個老師不愛學生?如果你拿愛來指責某個家長或某個老師,我敢肯定地說,受指責的人一定會惱,為此吵起架、動起手來也都是可能的事。
愛自己的孩子幾乎可以說是人的本能,正如高爾基所言,愛自己的孩子那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愛學生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正如夏丏尊老先生說的,沒有愛的教育就像池塘里沒有水。所以,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愛孩子的愿望是真實的,不容懷疑,沒必要爭執(zhí)。問題是會不會愛,有沒有愛的能力,這種愛的能力其實就是教育智慧。如果沒有教育智慧,我們的愛就會異化甚至以變態(tài)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導致令人心痛的教育惡果,讓人后悔不已。
在《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里,王曉春教授點評了100個教育案例。這100個案例應該是客觀的,不是文學作品里的虛構(gòu),就像是相機對教育現(xiàn)實的拍照,讓我們不由自主地和身邊的人與事對號入座。深刻的教育現(xiàn)實讓我們生出無奈和無力之心,既刺痛了我們,以致于讓我們對人生產(chǎn)生懷疑;但也激發(fā)了我們的專業(yè)成長之念,因為沒有人甘愿服輸,克服自卑實現(xiàn)超越正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
讀完第二遍,我自問: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王曉春教授給我們的答案是什么?我所感悟到的就是兩個字“研究”,王教授通過詳實的案例分析指出了教育智慧產(chǎn)生于“研究”,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全部秘密在于“研究”,離開了研究,教師這個職業(yè)就毫無專業(yè)可言。
1. 研究意識。
有沒有研究意識是區(qū)分教師是否優(yōu)秀的“試金石”。家長也好,教師也好,我們往往習慣于去“管”孩子。孩子出現(xiàn)了問題,我們往往不問青紅皂白,不做歸因分析,上來就管,管不了,再用“愛”去感化,感化不起作用,更加嚴厲地管,再不起作用,就叫家長來,家長早就失控了,還指望著教師去給轉(zhuǎn)化過來呢。結(jié)果可想而知,在一陣子“瞎忙”中放棄了。這是大部分家長和老師慣性的做法,其根源是缺乏研究意識。
為什么沒有研究的意識呢?原因不外乎有二:
一是師道尊嚴,不容侵犯,我是家長、老師,你是學生,你就得聽我的。所以我們最喜歡聽話的孩子,你不聽話就是不尊重我,就是不對的。我們只在乎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而從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我管你天經(jīng)地義,理直氣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二是“管”省心省事,而“研究”則麻煩得多。前者追究效率,是管理的態(tài)度,符合工業(yè)化特點;后者要調(diào)查研究、歸因分析,要進行假設和驗證,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我事這么多、工作這么忙,我哪有功夫去研究?
研究意識得不到提升,我們就會陷入習慣性地“管”,解決復雜的教育問題只能憑經(jīng)驗和想當然,專業(yè)當然就會停滯不前。
2. 研究能力。
很多時候,缺少研究的能力會嚴重阻礙研究的意識。這就像我們不會使用挖掘機一樣,即便挖掘機就在身邊,我們還照樣拿鐵鍬挖坑,使用挖掘機是別人的事,我只會用鐵鍬。
研究的能力來自于哪里?我覺得有三條路徑:
一是讀書、思考。讀書是站在大師的肩膀上飛翔,讀的書多了,就像有智者給我們指點迷津一樣,給我們指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提供給我們解決問題的辦法。從王曉春教授對案例的點評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里面有大量的心理學知識在里面。思考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我們針對問題進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感情用事,才能找到破解問題的規(guī)律。
二是行動。研究本身就是行動,再好的策略、辦法都不能去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唯有自己去做。這就像是蓋大樓,雖然有圖紙擺在那兒,但那不是大樓,大樓是一磚一瓦建造起來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行動力就是研究力。很多學院派的專家說得很好,很有道理,但只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為我們提供指導性意見,但處理問題還得靠我們自己去實踐。很顯然,行動力強的人專業(yè)成長就快,坐而論道和紙上談兵的結(jié)果還是濤聲依舊。
三是心態(tài)。研究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科學的態(tài)度是什么呢?是理性分析,還是證實證偽。理性的對立面是經(jīng)驗,是想當然。教育要探求真理必須進入一種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過程極其復雜,面對紛繁復雜的教育問題,我們往往失去理性,容易沖動,很難把握自己的情緒。所以,由情緒把控到研究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需要教師的內(nèi)心修煉,這就像一個開關轉(zhuǎn)換,很考驗教師的定力。沖動是魔鬼。當人成為情緒的奴隸時,人就失去了理性,什么事情都可能發(fā)生。比如,近期郯城縣某學校一老師體罰學生被拘留和開除一事。我想,這位老師當然會知道體罰是違反職業(yè)操守的,只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你告訴他說,你要研究孩子不完成作業(yè)的原因,而不是去體罰。可能嗎?其實,有研究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能力。
3. 研究意志。
很多人讀書都是“拿來主義”,沒有自己的獨立判斷,按圖索驥,等到行動后發(fā)覺不是那么回事,要么說專家的話不可信,要么茫然無所適從,又回到老路上去。研究從來都不會像三伏天喝了一碗冰水那么暢快,往往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是長期的堅守,是一次次失敗的嘗試。在研究的道路上沒有什么“”,更沒有多少“靈丹妙藥”,有的只是成長的激情和對成功的期盼,成功永遠鐘情于那些意志堅強的人。
愛和智慧是通向教育成功的兩翼,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智慧我們拿什么愛?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