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農業教育—高等農業教育是核心期刊嗎
鐘登華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釋了建設農業強國、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鄉村全面振興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面對高質量發展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科技、人才對于鄉村全面振興的引領支撐作用,先后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殷殷囑托涉農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深切勉勵師生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凝心聚力解民生、治學問、育英才,堅定不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以實際行動踐行“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
在脫貧攻堅取得勝利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并強調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發表重要論述,反復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 要鉚足干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即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這深刻揭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關系,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抓手,將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實現“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
把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這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旗幟鮮明地站穩人民立場,彰顯自信自立精神特質,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擺在首位。
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幾年,鄉村振興已經動起來了,各地進行了積極探索,也見到了一些成效,現在到了全面推開的時候了。”“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鄉村形態快速演變的階段。”“’五個振興’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整體,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還要強調精準、因地制宜,激發乘數效應和化學反應,提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效力效能。”這要求我們深刻理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和本質要求,緊緊圍繞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這個時代課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決定,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對擺脫貧困的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5年過渡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健全鄉村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要弘揚脫貧攻堅精神,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不懈激發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內生發展動力,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勇于發揚斗爭精神,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健全黨領導農村工作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提高新時代黨全面領導農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有效機制。”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關鍵在干。必須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干部隊伍。”這激勵我們高等農業教育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著力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研究,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養更多高素質鄉村振興干部人才。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師生正在進行水稻田間測產。古生村科技小院結合洱海流域土壤、氣候等特征,試驗建立綠色智能肥、壟作覆膜、節水灌溉綠色增產減排技術,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綠色轉型。中國農業大學古生村科技小院供圖
二、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條件下,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特殊環境下,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價值引領下,我們要更加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中國式現代化旨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努力使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也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這就必然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實現到2035年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可以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事關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黨的二十大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多方面攻堅克難,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和擴大內需,迫切要求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全面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進一步打開內需增長空間,使國內大循環更加通暢。同時,加強高素質農業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切實走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之路。新時代新征程上,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現實要求。農為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帶來新的發展戰略機遇,也帶來嚴峻復雜的風險挑戰。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是應變局、開新局的“壓艙石”。面對少數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圍堵,技術“卡脖子”問題愈加突出,只有始終保持戰略定力,做到自信自強自立,統籌好發展和安全,才能更好統籌“兩個大局”。特別是在種業科技、糧食安全、鄉村建設、農民增收等重大問題上,我們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項,亟須著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賡續中華農耕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我國農業歷史悠久,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積淀下寶貴的優秀傳統文化。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不僅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還體現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增強文化自信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中華農耕文明歷經幾千年發展,在實踐中積累并彰顯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凝聚起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價值認同,蘊含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通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好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是賡續中華農耕文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三、深刻把握高等農業教育事業的使命擔當
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把農業教育、科技、人才擺在“三農”工作的重要位置,持續推動科教興農、科技下鄉,加強“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農業人才培養,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重要引領支撐。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的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時強調: “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創業的廣闊舞臺,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大有可為。”高等農業教育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要求,深刻領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核心內涵和實踐要求,牢牢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積極承擔起高等農業教育的使命擔當。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高等農業教育提供了廣闊舞臺。我國鄉村振興潛力無限、大有可為,高等農業教育扎根中國大地、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干事創業,同樣潛力無限、大有可為。新時代新征程上,黨和國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面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確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奮斗目標,這為高等農業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廣闊舞臺。高等農業教育要胸懷“國之大者”,牢記為“三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的初心使命,始終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不斷提升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能力水平。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千秋基業,人才為本。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人才分布不均衡, “三農”事業發展一直面臨較大的人才短板壓力。新時代新征程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宏偉事業,對高等農業教育進一步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來,我國各地高等農業教育直面問題,著眼急需,為培養高素質“三農”人才作出了突出貢獻。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高等農業教育要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知農愛農”情懷教育和價值引領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源源不斷輸送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優秀干部人才,匯聚形成支撐鄉村振興的強大人才優勢。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亟須拿出更多強農興農科技成果。科技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利器,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實現綠色發展、惠及千家萬戶的活力之源。高等農業教育作為全國農業教育的龍頭,在農業基礎研究方面發揮著主力軍作用,先后取得一大批農業農村科技成果,為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高等農業教育要始終堅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勇于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善于融入區域農科教創新發展,進一步動員師生和組織力量投身開展科技攻關,拿出更多能夠用得上、有實效的科技成果,打通科技推廣應用“最后一公里”,為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注入新動能新優勢。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無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提高億萬農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還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都需要從中國實際出發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加快建構中國鄉村振興自主知識體系。高等農業教育既要做好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等工作,還要緊密結合中心工作和鄉村振興生動實踐,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科學理論引領,著力推進學術創造,激發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活力,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從根本上有力支撐鄉村全面振興。
四、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親切回信中指出,“黨的二十大對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并對廣大師生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振興中解民生、治學問給予充分肯定。新時代新征程上,農大師生將牢記囑托,錨定目標,凝聚起“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的精神力量,勇作解民生的先鋒、治學問的先鋒、育英才的先鋒。
勇擔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任,堅毅踐行“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農業大學的殷切期待,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的新部署新要求,準確把握服務強國建設的歷史機遇,切實增強主動服務強國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學校黨委深入研究、反復討論,鮮明提出了“強國先強農、農大作先鋒”,堅持“跳出農大看農大”,深入推進實施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8個提升行動”(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行動、宣傳和文化工作提升行動、學科建設質量提升行動、生源質量提升行動、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振興行動、服務鄉村振興成效提升行動、高水平國際合作提升行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建設提升行動)和“2個倍增計劃”(科研經費三年倍增計劃、高層次人才倍增計劃),不斷提升信心、提升動力、提升能力,持續完善服務鄉村振興工作體系。目前,已在全國建設了80余個鄉村振興示范點,努力做出示范,實現引領。
勇作解民生的表率,堅定走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道路。解民生,就是要厚植家國情懷,腳踏實地,甘于奉獻,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走進鄉土中國深處,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1973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扎根河北曲周50年,鑄就“改土治堿 造福曲周”的豐碑。近15年來,接續奮斗創造“科技小院”模式,“拆了四堵墻、架了四座橋,體現四種品格”,即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墻、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教與學之間的墻,架起了學校與鄉村之間的橋、師生與群眾之間的橋、問題與辦法之間的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體現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上下求索、為民造福的品格,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堅定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勇作治學問的先鋒,堅決打贏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治學問,就是要堅定自信,敢為天下先,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 就是要艱苦奮斗,勇攀科學高峰,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出更多原創理論; 就是要攻克更多“卡脖子”技術,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農業大學深入實施前沿關鍵核心技術有組織科研工作,開展種業科技創新十大行動,推進水高效利用等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自主開發兩把屬于中國的“基因剪刀”,突破基因編輯“卡脖子”技術,研究培育“沃德188”“沃德158”等白羽肉雞品種,突破白羽肉雞核心種源技術瓶頸,打破了國際育種公司對中國肉雞市場的長期壟斷。
勇作育英才的先鋒,堅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育英才,就是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培養更多棟梁之才。中國農業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積極引領全國新農科建設,加速推進全國農林專業建設提檔升級,圍繞前沿緊缺人才自主培養,打造未來技術學院人才培養特區,推進農科領軍人才培養的多元化探索。對標對表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才需求,深化農科教融合,以學科體系為支撐、教學體系為核心、教材體系為載體,構建以耕讀文化為特色的勞動教育體系。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加快建設農業領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2023年11月刊
注:《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主辦的刊物。
責編:劉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