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教育—學而優教育好不好
在風景秀麗的三線城市,張華和李梅這對普通夫妻的生活像是城市里最常見的一幕。張華在一家國企上班,每月穩定的8000元工資在這個城市算是中等收入,但讓人不解的是,他每個月要拿出其中7000元給父母,只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
"華哥,你這是要給父母建金庫啊?每個月七千,一年就是八萬四千,你自己的生活怎么辦?"張華的同事小劉在工資發放日看到張華又在填寫匯款單,忍不住調侃他。
張華一邊填寫著單子,一邊苦笑著回應:"哪有這么夸張,這是應該的。我現在工資還行,爸媽老了,我想讓他們享受生活。”
話是這么說,但每當他看著自己賬戶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錢,他的心里總是五味雜陳。由于千里之外的父母身體尚健,對錢財沒有太大的需求,這份孝心更多變成了一種符號和義務。
然而李梅在得知這個情況后,并沒有責怪丈夫,反而決定效仿他的做法。“我也想給我爸媽更好的生活,他們雖然有退休金,但那些錢怎么夠用呢?再說,我們也應該盡孝道。”李梅一邊收拾著家務一邊對張華說。
"梅,你這......" 張華愣住了,他想阻止卻不知如何開口,“我們自己的生活怎么辦?孩子的教育費用你考慮過沒有?還有房貸……”
"這些我都想過了,你不是有獎金嗎?那就都用在我們自己身上,父母那邊,咱們可以少去些娛樂,該節省的地方咱們就節省唄。" 李梅的語氣堅定,眼里充滿了對未來的依然樂觀的期待。
"可是......" 張華想要繼續說些什么,可看到妻子那堅決的眼神,他知道她的決定不會輕易改變。
此后的生活就像被設定了規律,月月如此,張華每到月底,總要忍不住感嘆一番:“唉,掙錢不易啊。”
一天晚飯后,張華無意間嘆息:“我們現在這樣,真正的日子何時才能算好啊?”李梅微笑著回答:“不就是省省嘛,你看,我們現在不也挺好的。”
但張華心中的疑慮并沒有因此散去,看著日漸消瘦的存折,還有那張裝著淡淡笑意的臉,他的心里越來越感到一陣陣的異樣。錢這東西,本就是個敏感話題,更何況牽扯到夫妻之間對于錢的態度和對父母的責任,這些關于金錢的簡單數字背后,隱藏著深深的社會和情感考量。在朋友的聚會上,一個小酌后的溫馨小環境,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張華在這種放松的氛圍中,開始向朋友們傾訴自己的困惑。
“說實話,我是真心不明白,我們自己的生活都這么拮據了,梅還要給她父母那么多錢。”張華懷著煩惱,一邊抿著酒一邊搖頭嘆氣。
“你妻子這是孝順啊,作為我們這一代人,能做到這點其實很不容易。”陳東說著,他一直是張華的知心朋友。
“孝順是對的,可是也要分清楚狀況啊。我們現在連孩子的教育基金都攢不夠,咱們不是有句老話嗎?窮養兒,富養女。”張華帶著一絲無奈。
“那你跟她溝通了沒有?”王剛參與進對話,他最近剛結婚,對這種問題也頗有興趣。
“我試過,但每次談到這個問題她就閃躲,你們也知道梅的脾氣。”張華皺著眉頭,覺得自己真是進退兩難。
“哥們,這事我看你也得理解理解你妻子,咱們都是獨生子女,我覺得她這么做也不容易。”小劉在一旁適時地勸解這位老朋友。
聚會結束后,張華帶著朋友們的話和自己的思緒回到家。他發現李梅正在孩子的房間里整理書本和文具,不由得心里一陣感動。
“梅,我們能不能認真談談我們的家庭開銷問題?”張華沉著聲音,努力摒棄了情緒,希望這次能有一個真正的溝通。
李梅停下手中的活計,轉過身深深地看著張華:“好,我們該好好談談了。”
“我知道你對你父母的心意,我真的理解,”張華深深吸了口氣,“但你有沒有想過,咱們這樣下去,真的會很累的?”
“我當然知道。”李梅的眼神里有一絲倔強,“但這種累是值得的,我不想讓爸媽覺得,在我最好的時光,我沒有盡到一個女兒的責任。”
“但是我們也得有個度吧?那些錢我們自己也很需要,孩子也需要。”張華有點著急,“我們的小家也需要照顧啊。”
“我也不是不懂這些,華,”李梅的語氣軟了下來,“可是我們也不能什么都想著自己啊。”
在激烈的溝通之后,兩人似乎都明白了對方的立場和困惑,他們開始嘗試著找到一個妥協的方案。張華開始考慮增加自己的工作收入,而李梅也意識到必須對家庭開支做出合理的計劃。
家里不再是冷戰現場,李梅在得知張華的努力后,也開始積極地參與到家庭財務的管理中來,她試著減少對父母的經濟支持,并且鼓勵張華去談一次加薪,還主動聯系了一些兼職工作。
慢慢地,兩人都意識到,要維持這個小家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只要手牽手,心貼心,難關總是能過去的。日子在張華和李梅共同的努力下,似乎有了變得越來越好的跡象。隨著時間的推移,張華和李梅愈加明顯地感受到了生活質量的下降。家中的裝修已經顯得陳舊,家電也時常出小毛病。孩子的教育費用更是成了家庭經濟的一個沉重負擔。孩子即將升入初中,學而優教育機構的補習費用高昂,讓兩人焦慮不已。
“華,你看這,孩子的數學成績下滑了,要不要考慮給他報個輔導班?”李梅一邊整理著孩子的成績單,一邊憂心忡忡地問張華。
張華皺眉看了看手中的賬單,“額外的補習班?我們現在連自己都快顧不過來了,哪里還有余力給孩子報補習班啊。”
李梅的臉色也跟著沉了下來,“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啊,我們得想想辦法。”
正值年關將至,張華和李梅焦慮地思考著如何在節儉的基礎上再節儉,同時,維持現狀已成了巨大的挑戰。
在這緊要關頭,李梅的父母偶然得知了這一切。一次視頻通話中,李梅的媽媽張阿姨注意到了女兒臉上的倦容和焦慮。
“梅梅,你這是怎么了?看上去很憔悴啊。”張阿姨心疼地問到。
李梅想要隱瞞,但內心的壓力讓她無法不說,“媽,您別擔心,其實是……最近我們的經濟壓力比較大,孩子的教育費用也在增長。”
“你給我們寄那么多錢,我們現在用不了那么多,退休金夠了。”張阿姨和李爸爸對視了一眼,沉聲說道。
“但是,我……”李梅紅了眼眶,她不想在父母面前顯得無能。
“梅梅,我們知道你孝順,但是你們夫妻兩個好才是真的好,孩子的教育更是重要。你們不要再給我們錢了,我們退休金足夠了。”李爸爸這么說,聲音中充滿了堅定和關懷。
這番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里點燃了一束溫暖的火光。李梅哽咽著答應了,掛斷電話后,她轉身抱住了一直在一旁默默支持的張華。
“你聽到了嗎?爸媽他們……”李梅有些語塞。
張華緊緊擁抱著李梅,“聽到了,梅,這次我們得一起好好謝謝他們。”
李梅父母的大度和理解,為兩人解開了心頭的結。他們開始重新計算家庭預算,這一次,他們能將更多的錢用于孩子的教育和家庭的急需。
從那之后,家里的氣氛也慢慢變得更加溫馨和融洽,孩子的笑聲更多了,張華和李梅再也沒有為錢的事爭吵過。在老一輩人的智慧和新一輩人的堅持之間,家成了他們最堅固的避風港。那段不愉快的日子終于過去了,家里重新回到了往日的溫馨與和諧中。張華和李梅坐在客廳的沙發上,一邊品著淡淡的茶香,一邊討論著如何制定一個既能體現孝心又能顧及家庭經濟的新協議。
"我覺得咱們每個月給雙方父母固定匯款的額度可以適當減少,畢竟他們都有退休金,咱們也得有個商量的余地。" 張華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嗯,這個我也同意,其實爸媽也不缺這份錢,關鍵是我們的心意。" 李梅點點頭,"我們把省下的錢部分用于孩子教育,部分儲蓄,會不會好一些?"
"那是當然,咱們得有所準備,畢竟將來不會少了需要用錢的地方。" 張華深以為然。
兩人經過討論,最終決定每月給雙方父母的支持降至合理的額度,余下的資金用于孩子教育和家庭儲蓄。面對漲幅不斷的生活成本,這樣的決定顯得格外理智而務實。
一天,張華和李梅邀請雙方父母來家聚餐,想要借此機會向他們說明新的協議。
"爸、媽,還有岳父岳母,我們有點事想跟您們說。" 張華看著滿桌的菜肴,覺得這是個釋放壓力的好時機。
"孩子們,有什么事盡管說,別拘束。" 李梅的爸爸笑瞇瞇地回應,氣氛一下子輕松了許多。
"我們打算從這個月起調整一下每月給您們的錢,減少一些金額,這樣我們能夠更好地規劃小家的開銷,也能給孩子更好的教育環境。" 李梅語氣溫和,但也表現出了決心。
"哎呀,這個早就該這么做了,我們也不指望你們的錢,你們過得好才是我們的心愿。" 張華的媽媽笑著說。
一番家庭的真誠溝通后,兩位老人都非常理解并支持張華和李梅的決定。所謂家和萬事興,現在的他們面對未來,更多了一份定力和沉穩。
孩子的笑容更加燦爛,張華和李梅的目光在相互交匯中也更多了幾分默契與堅定。他們知道,一家人的幸福,不是簡單地金錢能衡量的。
隨著夜幕的降臨,一家人圍坐在客廳,共享著這份難得的平靜。張華和李梅知道,他們終將迎來屬于自己的美好。在這個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里,他們深信,只要心存善意、體諒與支持,那么一切不是問題。
孩子熟著一張天真的睡臉,張華和李梅手牽著手,對視一笑。他們想,這樣平凡而溫馨的生活,不就是最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