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教育是正規期刊嗎
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僅就學校教育而言,包括啟智、潤心兩大核心任務。教即啟智,任務是培養孩子們的智力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能力、學習能力、創造力等多種能力。育即潤心,任務是培養孩子們的非智力能力,包括情感、意志、動機、興趣、信念、性格、品德、心理素質等。
源于內心的微笑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受腦神經等自身生理機能的發育和外部環境的雙重影響,這兩方面的能力會自然成長,而教育的意義就在于以知識的傳授為載體,人為干預這種成長速度,以促進其更好地發展。
智力能力的培養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和水平。而教學的核心在于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培養的途徑是教師要成為一個高效的語言“轉化器”,將教科書的書面語言化繁為簡、化難為易,轉換成學生更容易懂且詼諧幽默、具有誘導性、啟發性的口頭語言,通過設問、舉例、比喻、暗示、解釋、實驗、演示、視頻等方式,由淺入深、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刺激學生的思維靈感,激發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信息的強烈自我沖動,從而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點信息水到渠成般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很明顯,要實現這樣的教學目的,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高超的語言能力,扎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基礎,豐富的教學經驗。
如饑似渴
與智力能力的培養相比較,非智力能力的培養更難、更復雜。首先,包括心理學、醫學在內的現代科學,還不能完全揭示人類非智力能力成長過程的機制性秘密,非智力能力中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均為非客觀性因素,因人而異,無法用類似于考試的機制作出評價,其情形遠比孩子們千差萬別的考試成績更復雜。其次,兩種能力的成長過程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對這方面進行人為干預因缺乏充分有效的科學依據而難度更大,不當的干預方法可能導致逆向促進現象的出現,厭學現象的大部分與此密切相關。第三,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這種能力的成長必然深受家庭、社會特別是現在無處不在的社會傳媒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對孩子們自身的感悟、感發、修養等潛意識產生深刻甚至深遠的影響,使培養的結果更具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例如,學校和家長關于誠實守信的教育,只能在孩子們的心田里播下充滿美好希望的種子,這顆珍貴的種子能不能在孩子們的心田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取決于他們自身對社會現實的感受和評價,而制假販假、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社會不良現象很可能毒殺這枚充滿希望的種子,這就要求學校和家長事先打好“防疫針”,要讓孩子們知道社會遠不是電視新聞里那樣美好。
孩子們的課業負擔太重了
非智力能力的培養是學校和家長的共同任務,但現實情況是,這一任務被學校教育嚴重忽視,家長在這方面的責任自然就更加重大,這是一道難度較大的非客觀性試題,且沒有標準答案,衷心祝愿家長們取得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