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宿舍
申城擁有百年歷史的紡織廠如今在何處?曾經的工業遺存今又煥發出怎樣的生機活力?百年工業薪火傳,蘇河水岸煥新顏。如今,蘇州河兩岸許多近現代工業建筑都已跟隨時代脈搏華麗轉身,用另一種方式講述曾經的歷史,也講述著新生的故事。
蘇州河畔,有著星羅棋布的產業園區。從2000年春明粗紡廠轉型藝術產業園區開始,這里掀開了上海創意園區業態的一頁。昔日民族紡織工業園區,被改造成創意辦公空間,引入各種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百年前設計的車間、倉庫、廠房等等,又精心打造成產業載體,濃濃工業風得以延續;依托一批老牌科研院所,又一批科創型園區宛若新生……春日,在蘇州河畔漫步,聆聽這些珍貴的建筑帶來的聲音吧。
宜昌路救火會大樓舊址
宜昌路216號
蘇州河流經江寧路附近,形成一道優美的圓形弧線河灣,站在車水馬龍的江寧路橋上,河道南岸矗立的一座“高塔”格外引人矚目,這座建筑曾是宜昌路救火會,于1932年由日商集資,公共租界工部局建造。由兼作辦公、住宿、車庫用的四層大樓(后局部加蓋為六層)和火警瞭望塔兩部分構成,均為鋼混結構,建筑面積3130平方米。
大樓為現代派風格,豎向線條構圖,內廊式,窗間墻上下通貫,長方形窗戶,褐色面磚飾面,局部磚墻加白色勾縫。
其中中庭瞭望塔是上海13個瞭望塔中最高的一個,也是普陀區歷史上第一幢高層建筑。塔高42米,方形,向上逐漸收攏,四周設豎向窄長窗,頂部為八角形敞亭。
以前,消防員在瞭望塔上24小時值守,發現火情第一時間敲響銅鐘發出滅火指令。在當時,登塔頂不僅可以俯瞰蘇州河兩岸的廣大地區,還能瞭望靜安、長寧、普陀等市區及寶山、嘉定等郊區在內的廣大區域。大樓底層為消防車車庫,二至四層為辦公用房和消防隊員及其家屬宿舍。
該舊址于199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第三批優秀歷史建筑;2018年,大樓建筑外觀及部分損壞之處進行了修整,樓內還設立了宜昌站隊史館,2011年大樓被公布為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
隊史館總面積約150平方米,共分前廳、隊史走廊、實物展廳、榮譽室四個區域,館藏實物、圖片、文獻近1000件,以歷史故事配以實物、圖片的方式進行展示,史料豐富。此外,隊史館還推出了“VR掌上隊史館”,便于大家線上“云”參觀。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舊址
長壽路170號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舊址建于1927年,原為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宅邸,1951年,宋慶齡獲得“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10萬盧布,她在支票的背面親筆寫上“此款捐贈中國福利會作婦兒福利事業之用”,決定用此款在原婦幼保健站的基礎上,籌建一所婦幼保健院。
(1951年9月18日宋慶齡在北京接受了“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金)
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成立于1952年,占地3000多平方米,共有3幢房屋,有單一的產科、50張床位和107名醫護人員。后來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全國性的專以救濟婦孺為目的的新型慈善救濟組織——中國婦孺救濟會醫院,新中國成立之初曾為孤兒院,現為長壽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該建筑為一處中西合璧的三合院式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磚木結構三層,面闊三間,正立面橫三段式布置,兩側突起三角形山花,周圍內廊式布局,有錯層;窗楣飾三角形山花;紅瓦坡頂,檐下有西式花飾;水刷石外墻,正面和側面均有花飾。
在2016年—2017年實施保護修繕時,原被封在里面的精美木雕和鐵質吊頂等內部裝飾重現天日。該舊址于2011年被公布為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被服廠舊址
葉家宅路100號
葉家宅路有一幢帶有瞭望塔的三層倉庫,建于民國初年,由德國人設計建造,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總建筑面積近萬平方米,是中國最早具有現代化風格的建筑之一。
1938年,日本人在此開辦廣懶縫制工廠,抗戰后為軍聯勤總部上海被服總廠滬西被服廠。它也是現存歷史建筑為一幢帶有瞭望塔的三層倉庫,倉庫內東西兩側至今仍保存著早年的貨用電梯,2015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普陀文物保護點。
目前,“老廠房”修繕更新后,被打造成一座創意共享空間—創享塔?The x Tower,是當代“老建筑+新創意”的包容風格建筑,穿越了100余年的歷史。
修繕后的創享塔園區,以簡潔時尚的建筑風格、開放式的廣場設計、社區共享型的辦公體驗、便民的一網通辦服務站點、優質特色的商鋪、豐富有趣的活動組織等為特色。創享塔園區內隱藏著多處網紅打卡點,園區正逐漸成為潮流時尚聚集地。
信和紗廠舊址
莫干山路50號
信和紗廠前身是青島華新紗廠,創建于1917年,原為近代徽商代表人物之一周氏的家族產業。1937年“七七事變”后遷現址,以英商注冊,為“英商信和紗廠”。
在數十年的時間里,更名為“公私合營信和紗廠”“上海信和棉紡織廠”“上海第十二毛紡織廠”等。
如今,廠區內仍保留了各個時期鱗次櫛比的“工業老廠房”41000平方米,是目前蘇州河沿岸保留最完整的老紡織工業園區,部分生產設備亦被保留下來,總占地面積35.45畝,鎖住了上海老工業遺存的記憶。
2005年4月,這里被上海市經委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命名為“M50創意園”,名字源自門牌號莫干山路50號。目前M50的入駐單位以藝術機構和設計創意公司為主,約十多個國家、一百多家藝術機構入駐,發展成了國際知名的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2015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文物保護點。
走在創意園中,處處充斥著濃厚的藝術設計氣息,每天都有舊的元素被覆蓋,新的元素在迸發。園區所擁有的,不僅僅是老上海的記憶,還有它邁向現代城市藝術地標的堅定印記。現如今,這里已經聚集了百家活躍的畫廊、創意工作室、藝術書店、咖啡屋……成為上海最有文藝氣息的休閑娛樂地帶之一。
阜豐福新面粉廠舊址
莫干山路120號
蘇州河叉袋角區域
該舊址原有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包括福新第二面粉廠、福新第四面粉廠、福新第八面粉廠等多棟歷史建筑。福新面粉公司二、四、八廠舊址位于阜豐面粉廠西側,沿蘇州河南岸排列,東西長390米,是當時中國面粉工業中最大的聯合工廠。
阜豐面粉廠始建于1900年春季,是民族資本在上海創辦的第一家機制面粉廠。
現存原阜豐機器面粉廠廠房和辦公樓及原福新面粉廠小包裝面粉倉庫和耳房等歷史建筑。現有廠房建于1898年,占地面積227.1平方米,建筑面積1045.92平方米。
磚木結構四層,南北向,清水青磚、紅磚相間外墻,底層拱券門;辦公樓建于1899年,占地面積641.6平方米,建筑面積1241.39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層,巴洛克裝飾。
福新面粉廠現存歷史建筑有小包裝面粉倉庫及工廠廠房,小包裝面粉倉庫建于1913年,磚木結構三層樓,南北向,清水紅磚外墻,占地面積3462平方米,建筑面積1112.38平方米。
福新面粉廠舊址(包括阜豐機器面粉廠舊址)199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級優秀歷史建筑,阜豐福新面粉廠2009年6月被公布為第二批普陀區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15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文物保護點,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
現舊址區域保留4棟歷史建筑作為大洋晶典?天安千樹二期的整體設計要素,將以“老建筑+新元素”的形態出現在大眾面前。
新會路華童公學舊址
新會路25號
新會路華童公學舊址原為薛家花園,染料商薛寶潤建于1933年。華童公學是一所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學校。該校創辦于1904年,是上海租界當局主辦的第一所華人學校。在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學校師生到南京路抗議日本人槍殺顧正紅,遭到租界當局的血腥鎮壓。
1938年華童公學校舍在抗日戰爭中被毀,因此遷往新會路25號,1943年汪偽政府接管后,改名市立模范中學,1945年抗戰勝利后為紀念謝晉元將軍和“八百壯士”,學校改名為晉元中學。改名后的晉元中學在滬西地下黨的領導下建立了學校黨組織,發展進步學生加入,并參加了歷次革命斗爭運動。后又易名陜北中學,晉元中學遷走后更名為新會中學。
(華童公學校舍)
新會路華童公學舊址現存一幢三層大樓,建筑面積2061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三段式構圖,中間三層,兩翼兩層。中間主體部分為連續拱券柱廊,帶券心石,設九個拱券門,中部拱券門稍大,人口突出;二、三層皆為陽臺,中部設敞廊,立愛奧尼克柱。
各立面均為豎長方窗,灰色窗套,窗下墻有線條和圖案;汰石子外墻,窗間墻飾褐色面磚;側面人口由兩根塔司干柱支撐,上有拱券形山花。東西首二層上方雙坡頂建筑為后期添加。
2006年該舊址被按照原樣修復,現為長壽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2011年被公布為普陀區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被列入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金城里
安遠路188弄
金城里緊鄰玉佛禪寺,原為1936年金城銀行建造的職工住宅。金城銀行是中國近代重要的私營銀行之一,成立于1917年,總部初設在天津,影響力遍及長江以北。上世紀30年代,上海金融業空前發達,外灘洋行林立。當時,上海名氣最響的是“南三行”和“北四行”。金城銀行與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共稱為“北四行”。作為當時“北四行”的成員之一,金城銀行一直穩坐私營銀行的頭把交椅。
1936年,金城銀行將總行遷至上海,同時也在安遠路建造了職工住宅金城里。民國時期,常常能看見西裝革履的紳士穿行于蘇州河畔的檳榔路(今安遠路)188弄。
金城里為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坐北朝南,有磚木結構三層樓房9幢、二層樓房1幢,整條里弄呈“豐”字形布局,總占地約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2000平方米。當時金城里還擁有一大片綠地,建國后按金城里的原型建造了一幢磚木結構二層樓房,以改善居住環境。
建筑外觀為現代派裝飾風格,外墻有簡潔的橫豎相間的線條裝飾,是當時最流行的ART·DECO裝飾風格,2015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文物保護點。
上海麻袋廠舊址
長壽路652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此處為日商麻袋廠,后為上海麻袋廠。這里是蘇州河畔的一處寧靜“世外桃源”,從獨棟別墅到舊廠房,園區內保留了14幢從二十世紀20年代至90年代各時期的工業建筑。現存歷史建筑有一幢二層坡頂倉庫和一幢四層曾作為配電間的塔樓等,位置緊貼蘇州河畔。倉庫為磚木結構,塔樓為鋼混結構,塔樓建筑風格獨特,為當時代表性的工業建筑。
2015年被公布為第一批普陀區文物保護點。如今已改造成景源時尚創意園,定位以時尚、文化、現代為特征,構筑紡織、服裝服飾設計、建筑設計等與時尚品牌發布為基礎的創意產業。一大批知名創意類企業,以及上海國際時尚教育中心看中了景源時尚產業園懷舊、安靜的氛圍,相繼入駐。主題咖啡館、西餐廳、瑜伽館等更平添了幾分休閑文藝的氣息,成為創業者們分享資訊、交流業務、商業洽談、激發靈感的場所。
澳門路日式住宅
澳門路660弄
澳門路日式住宅原為由日資內外棉株式會社財團為日僑管理人員建造的花園里弄,建于20世紀20年代,見證了蘇州河畔的風風雨雨,至今已經快一個世紀了。總占地面積4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100平方米。
現有磚木結構二層房屋16幢,建筑為典型的和洋折衷日本近代集合式住宅,外觀主要表現形式為英國式,內部平面布局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日本傳統風格。房屋建筑平面基本呈矩形磚墻承重。房屋南側為二層主樓,房屋北側為一層附房,墻體均采用石灰砂漿砌筑,墻下均為磚砌大方腳基礎。2005年被公布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筑。
建筑是立體的畫、凝固的音樂。建筑能帶人們走進城市歷史,觸摸城市文化的印記。這些帶著溫度的老建筑,能帶你感受歷史,觸摸藝術。希望市民在春暖花開時節,找個時間走出家門,了解這些見證歷史的建筑,感受這些建筑的魅力。
來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