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的教育_幸福教育是師生發揮主體創造性的教育
央視網消息:2021年6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保法》)正式開始實施,其中提到“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边@是我國首次將性教育寫進《未保法》。
什么是性教育?性教育要教哪些內容?誰來教,用什么方法教,效果如何評價?央視網記者專訪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性教育課題組負責人、兒童性教育專家劉文利,重新認識性教育。
央視網記者:什么是性教育?如何去理解?
劉文利:我們所說的性教育,其實它的全稱叫“全面性教育”,是聯合國所倡導的在世界不少國家貫徹落實的性教育理念。簡單來說,首先性教育是基于課程的,探討性的認知、情感、身體和社會層面意義的教學過程,其目的是使兒童和年輕人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從而確保其健康、福祉和尊嚴。性教育著重培養相互尊重的社會關系和性關系,幫助兒童和年輕人學會思考他們的選擇如何影響自身和他人的福祉,并一生懂得維護自身權益。
在中文的語境當中,說到“性”這個字的時候,大部分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跟生殖器官有關,出于這樣一種理解,對性教育誤區也挺多的。這不能怪大家想法不對,是因為沒有教育到或者是傳播得不夠。
央視網記者:父母和家庭在性教育中扮演什么角色?
劉文利:我覺得家庭性教育確實非常重要,因為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家庭生長,父母應該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責任人,父母對孩子負有監護責任,要讓孩子的身體和生命處于一種安全的環境。所以父母當然要進行相關的教育,這里面肯定會涉及性教育的內容。這個是父母沒有辦法回避的,如果回避了,實際上就是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責任,我覺得可以上升到這個層面。
如果有心的話,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方面,父母都可以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家庭是一個非常親切、溫暖、安全的環境,反而有利于消除性的羞恥感,性教育其實是首先應該在家庭里去踐行的。
央視網記者:針對青少年的性犯罪高發,在教育方面我們能做哪些努力?如果不普及性教育會有什么危害?
劉文利:我們在性教育當中的確會關注到兒童保護,跟性有關的安全問題,比如說性侵害,我們會在整個完整的性教育框架中有預防性侵害的教育內容。在小學二年級會跟孩子講,哪里是你身體的隱私部位,誰可以觸摸,誰不可以觸摸,在什么情況下可以觸摸;性教育中我們會告訴孩子,身體實際上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是由自己來定的,讓你感覺不舒服的時候,就要把這種感覺說出來,要拒絕。我覺得這些都能為防止性侵害做一定的基礎性的工作,讓孩子能夠意識到危險,并且尋求幫助。
我覺得我們要把這些危險公開地告訴孩子,但并不是恐嚇孩子,而是在真誠、關懷的氛圍中來給孩子講這些知識,讓他學習怎么去應對。
央視網記者:《未保法》和教育部近日頒布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落地之后,我國性教育將發生哪些改變?
劉文利:我覺得一個比較大的改變是會讓更多的人知道這是一個法律規定的教育內容,我們必須要做。我們一直主張要把性教育這個詞直接放到法律里,就是要明示大家,性教育就是一個教育中非常明確的領域,甚至它就是一個學科,要把它作為學科來對待。盡管現在它還不是一個獨立的課程,但是一定要把它用課程的形式固定下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這兩個文件中出現性教育會對未來中國的性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掃除了“性教育不可以在學校里教”的障礙,也會對其他相關政策有指引作用。
央視網記者:現在對于性教育的普及還存在哪些難點?
劉文利:問題主要是,第一,性教育一直沒有被當成一個學科對待,所以它在學校里是沒有課程地位的,沒有課程地位就排不到課表里,沒有老師去教,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性教育老師。
有一些做法是所謂的“融合”,培訓各個學科的老師,讓他們在自己的課上把一些性教育的內容融進去,比如語文老師在講到愛情故事的時候,可能就會講到關于愛情的內容,大家就認為性教育被“融合”進語文課程了。這樣的形式把原本系統的性教育內容碎片化了,被切割了,不成體系了。
《未保法》和《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的實施意味著性教育變成了一個學校必須有的教育內容。那么性教育的內容都有什么?在哪個年級講,由哪些學科來講?誰來講?如何培訓這些老師?這些問題都需要去研究和解決。未來的任務非常艱巨。
我們國家現在真正做性教育研究的人和隊伍非常少,所以未來需要去大大加強性教育的學科力量,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進入到性教育研究領域里來。我們特別期待。